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蓝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20:02  返回首页

一、渊源

蓝姓出源有四:

(一)蓝出出自芈姓为楚大夫亹后裔

春秋后期有个大夫叫亹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后裔以“蓝”为姓。

(二)蓝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据《史记·周本纪》载,梁惠王三年(公元前674年),秦子向受命为蓝(今陕西省蓝田县)君;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称作蓝氏。《竹书纪年》也有同样的记载。

(三)蓝出自赐姓,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昌奇的后裔。

据《蓝氏谱源流》载:帝喾(即高辛皇帝)时,犬戎入侵,殃及国,便出榜招贤曰:“有能制服犬戎者,三位公主任其选一为妻。”盘瓠揭榜出征平息了外患,盘瓠选了三公主,被招为驸马。婚后,盘瓠不愿为官,携妻隐居后生下三子一女。高辛帝赐盘瓠的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昌奇),三子姓雷、名巨佑。《蓝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为昌奇。“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

(四)少数民族有蓝族。

国壮、畲、回、满、瑶等少数民族均有蓝姓。

大多数蓝姓尊昌奇为得姓始祖。昌奇受封在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因此,蓝氏以汝南为郡望地。其实,蓝氏是国畲族四大姓之一,为该民族的主要姓氏。蓝姓畲族族谱同样记载了神农氏初期,部落定都于陈(今河南陈州)后迁到山东曲阜,至十一世祖榆冈公时又迁至涿鹿(今涿州)和昌奇得姓的传。尧舜禹时期,昌奇的第十八世孙蓝善曾协助大禹治水,后又随大禹居住于安邑(今山西平阳县)。至夏商时期,昌奇的第二十二世孙蓝彦云公父子助少康国,后被册封为邢(今北京市邢台县),为邢侯。孔甲在位时,昌奇的第三十四世孙(广东五华、江西万载《蓝氏谱》作第三十世孙)蓝梁任司农官。孔甲是一位肆意淫乱,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据《史记·夏本记》载:“迷信鬼神、沉湎于淫乱,诸侯巳有离叛之心,仍无所顾忌。”梁公进谏又得不到采纳,只好选择罢官退守平阳县。后来,蓝梁的儿子蓝凝又在夏桀朝做官。见桀荒淫无度最后也弃官隐居西安;到第四十世孙蓝森时才从西安迁到南安(今陕西贡昌)。昌奇第四十三世孙蓝肇祥从南安迁往南阳(今河南南阳)平原乡。第五十五世孙蓝良佐在蔡国(今河南上蔡)任大夫,举迁居蔡国的都乡。至第六十一世孙蓝琼又举家从都乡迁徙至河南洛阳。蓝氏家族在洛阳一直生息至东汉末。

东汉末,由于北方连年战争,为了躲避战乱第六十七世孙蓝彬从洛阳迁徙至郢(今湖北荆州)。后来,蓝彬的孙子在楚国任大夫。三国时期,原许昌太守蓝之顺就是昌奇的第九十一世孙。后来,无心仕魏退隐至仪封(今河南仪封)的西山。第九十七世孙蓝标又徙居河南开封。魏晋时期,昌奇的第一佰零四世孙蓝增华任阳夏(今山东济宁)任宰相,去世后葬于绵乡。

至唐代,蓝氏族开始向江南迁徙。唐天授元年(690年),蓝明德(昌奇的第一佰零八世孙)出任扬州节度使。他举家从北豫迁居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的上元县朱紫坊,为蓝氏入江南的开基始祖。开元元年(713年),蓝明德之子蓝采和进士及第,授左辅阙廷谏议大夫。后因他敢于直言进谏得罪了许,遂解印归家,潜心修仙成道。“八仙”中的蓝采和就是他。对蓝采和的身份,历史上也颇的争议。如《仙佛奇踪》载:“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吋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呎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元剧《钟离权度蓝采和》则: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钟离权度化成仙。但是,许多《蓝氏谱》都认为确有此人,为蓝明德之子。包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馆藏的清光绪7年(1881年)版的《蓝氏续修族谱》也载明蓝采和为蓝训之子。

至宋始,蓝氏开始进入福建、广东一带,并且迅速发展成为客家一族。北宋时,蓝俊徙居于安徽省的凤阳临淮关。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有谱作政和七年1117年),蓝万福从安徽凤阳迁居江宁府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蓝万福有4个儿子:蓝吉甫、蓝吉享、蓝吉利、蓝吉庆。宝庆元年(1225年),金捕鱼大举南侵,蓝吉甫逃难时,与父母兄弟中途失散,只身入闽,卜居于福清县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开基始祖。蓝吉甫有3个儿子:蓝常美、蓝常新、蓝常秀。淳佑六年(1246年),次子蓝常新从福清县迁往建宁府(今建瓯县)崇德坊。蓝常新有5个儿子,其中长子蓝万一(字巨泰)于咸淳元年(1265年)迁居宁化石壁。蓝万一娶宁化赖氏为妻,生有三子:蓝熙一、蓝熙二、蓝熙三。其中蓝熙三也有3个儿:蓝和一、蓝和二、蓝和三。元泰定三年(1326年),蓝和二举家迁居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白露树下,为蓝氏入长汀的始迁迁祖。

宋末元初,因避乱有大批蓝姓族人迁居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蓝大一从长汀迁徙至武平县大禾堡。蓝大一有7个儿子:

长子蓝念一迁居长汀坪岭水口。他有8个儿子:蓝千一、蓝千六、蓝千七、蓝千八、蓝千九、蓝千十、蓝千十一、蓝千十二。其中,蓝千八于洪武三年迁居上杭竹子垅(今珊瑚乡华竹村)。裔孙有部份迁到江西宁都刘坑乡碧丰村、宁都县竹笮乡蓝屋村、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等处。蓝千九于洪武五年迁至湖洋乡加庄村。

次子蓝念二迁居武平大一图大禾堡。他有4个儿子:蓝仲四、蓝仲五、蓝仲六、蓝仲七。其中,明洪武四年,蓝仲五(祖富)由武平大禾迁长汀白头磜开基立业。

第三子蓝念三迁居武平章丰里。他只有一个儿子蓝大四;其后裔有一部份居上杭城区。

第四子蓝念四原居长汀坪岭,于洪武二年复迁至水东覆般岩下。他有9个儿子,依次取名为四一至四九;其后裔分衍于江西的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福建的明溪盖洋、上杭城区、新罗区、福州市、邵武、建欧、宁化泉上、永安洪田、长汀四都、永安安沙、永安小陶张家山、泰宁新桥乡、长汀竹子峪头(贵竹村)长汀、扁岭、清流余朋、清流芹溪,浙江的蓝溪、湖南的长沙以及重庆等地。

第五子蓝念五留居武平县大禾堡。蓝念五(克昌)又从武平大禾堡迁徙至古木都。他有7个儿子中,长子蓝传泰、第三子蓝传嵩、第五子蓝传恒和第六子蓝传清四兄弟携家人从古木都迁徙至赣南信丰,开基繁衍赣南蓝氏一族。

第六子蓝念六迁居武平中堡坊,又徙上杭卢丰村,后迁广东的平远(有谱作程乡)开基立业。

第七子蓝念七迁居上杭扶阳金竹陂。蓝念七的次子蓝福达的后裔分衍于广东的兴宁、大埔、五华、归善、宝安以及福建、浙江等地。

明初,又有蓝元晦由江西迁居福建的漳浦亭岭下尾,开基立业。这一支蓝氏以“种玉”为堂,追认蓝玉晦的祖父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蓝庆福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蓝庆禄迁居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第三子蓝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徙至广东的饶平蓝屋村。明末清初时,漳浦蓝氏迁居广东的潮汕。

明初,蓝铁安从漳浦迁居广东的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河浦、达濠等地。同期,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始,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湾;此间,也有广西蓝姓播迁至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至清代,福建漳浦蓝氏发展成为一个让世人注目的家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政府决定武力收复台湾。在这场对台作战中,福建漳浦的蓝理立下了赫赫战功。蓝理(1649~1719年),字义甫,康熙二十一年为右营游击,随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率舟师征剿台湾。收复台湾的关键性战役———澎湖海战中,蓝理发挥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蓝理率战船出击与郑军部将曾遂血战。蓝理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蓝理让族人蓝法为他将肠子捧放入腹,继续作战,溃击郑军。康熙皇帝先后两次为他题写御书榜文:“勇壮简易”和“所向无敌” ,并赐蓝理花翎、冠服。蓝理官至总兵。蓝理的胞弟蓝瑶困参加平台功高加封为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康熙以后,蓝理家族任五品以上的武官就有20人, 其中从一品的就有:蓝理、蓝廷珍、蓝元枚3人,故有“漳浦蓝氏多将才”之誉。

康熙三十年,蓝理任定海总兵时,同族侄儿蓝廷珍投靠蓝理。蓝廷珍(1663~1729年),字荆璞,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四十四年升温州镇右营游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六十年上书自荐,出师台湾征战朱一贵义军。剿灭朱一贵起义后,蓝廷珍奉命代理提督一职,留台处理善后事务。蓝廷珍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帮助蓝廷珍谋划台湾事务的就是他的族弟蓝鼎元。蓝鼎元(1680~1733年),字玉霖,号鹿洲,是位有“经世之良才”的学者。他率先提出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具体措施,即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欲,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士番,招生番。他著有《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初集》、《女学》、《鹿洲公案》等。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漳州人蓝凤,入台垦荒于台南大康村。据台湾《蓝氏谱》载,这是蓝姓入台和的最早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有广东人蓝益海入台,定居淡水。雍正年间(1723~1735年),有蓝天秀入垦蓝益兴堡;漳浦籍的蓝仲入垦里港。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蓝爱入垦台南东山,蓝寒入垦南投漳浦寮,蓝承显、蓝承略兄弟入垦台北内湖,蓝文全入垦台北双溪,蓝崇德后裔入垦宜兰罗东,蓝仕元迁居台南等等。入台的蓝氏族人比较集中的居于台北县、台北市、校园县、宜兰县、屏东县以及台北的双溪,桃园的大溪,高雄的冈山和屏东的里港等地。台湾有蓝姓人口有3万多人,列台湾省姓氏人口的第66位。

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形成郡望地有:中山、东莞、汝南;主要堂号有: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种玉等。蓝姓虽然源于北方,却盛于南方,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尤以广西、广东两省蓝姓人口最多,占全国蓝姓总人口的86%。蓝姓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第260位,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02%。

二、入明与定居

五代十国时,蓝昌隆的第三子蓝继德从福建上杭蓝尾驿迁居宁化南铺;第八子蓝有善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自上杭蓝尾驿迁居宁化。据宁化治平《蓝氏谱》载:五代后梁太祖年间(907~912年)蓝奎(称蓝老夫子)有4个儿子:长子蓝锦迁居江西临川;次子蓝光居祝家山;第四子蓝耀迁居安福。第三子蓝焕,仕吉州,生二子:长子蓝正移居虔州;次子蓝礼任福建泉州教授。蓝礼有5个儿子:长子蓝知佑居泉州晋江;次子蓝元佑迁居邵武;第三子蓝昌隆从泉州徙居上杭蓝尾驿牛栏峰。蓝昌隆有9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蓝继德迁居宁化南铺;第八子蓝有善(字宣,号云谷)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自上杭蓝尾驿迁居宁化,其后裔分衍福建的清流、顺昌和江西的石城等地。江西石城蓝家屋《汝南蓝氏五修族谱》载:“蓝奎祖籍程贯乡,生四子,皆为显宦,分居临川、安福、吉州等处。其孙正公,移虔州;礼公任泉州教授,后代分居邵武、建宁等处。礼公子昌隆,由泉州迁上杭,继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由上杭蓝尾驿徙居宁化会同里。后裔再衍古城、清流、石城等地。”据该谱世系与迁居地排列,蓝奎的第五世孙分居上杭、石城、宁化;宋开宝八年(975年)蓝六五迁居清流九龙蓝家彳同亍  。蓝奎的第七世孙迁居漳州漳浦县以及永安、清流;第十世孙、第十一世孙迁居清流。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蓝吉甫(1208~1276年),字永嘉,因“干戈拢攘,天下纷纷”,自建康入闽。兄弟妻室,道途相失。只身逃至福清五福乡开基立业。按《蓝氏谱》世系排列,蓝吉甫为蓝氏第一百二十二世祖。蓝吉甫之子蓝常新从福清迁徙至建宁府崇善坊(今建瓯县)。咸淳元年(1265年),蓝吉甫之孙蓝万一(字巨泰)从建宁崇善坊移居宁化石壁。

明中叶,尤溪县中仙乡吉安村蓝氏迁居尤溪西城的和平村。

清末,蓝念四的后裔蓝毕德、蓝毕玉先后从福建上杭官庄迁到永安青水小罗溪定居,为蓝姓入永开基始祖。

民国时,为逃抓壮丁,外地一支蓝姓迁住尤溪新阳的碗厂村中洋。

三、迁移

唐末五代间,蓝姓开始进入广东。据广东五华《蓝氏谱》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从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

约元末明初,宁化石壁的蓝吉甫的后裔播迁至闽长汀、武平、上杭及河南浏阳、醴隆、江西、广东、浙江杭州等地。

明末清初,蓝奎的第十七世孙从宁化准土迁居江西石城横江。

上一篇:丁氏源流
下一篇:高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