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林秀彬:印尼探亲行中的无数次感动

作者:林秀彬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0-5-6 18:29:17  返回首页

印尼探无数次感动

电视传媒秀彬

 

    前期踩点、两次采访再算上去年5月世粤联会报道前后去了四趟印尼,共待了一个半月,是今年春节特别节目《印尼探行》摄制员中,时间最长的一个印尼之行,无论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都将成为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在探亲行中经受了洗礼,更有无数次的感动。

 

    感动一:印尼的“中年”年味浓

 

    在印尼潮人中,很多潮州传统习俗与活动,都得以继承和发扬,甚至比潮州本地更传统。春节期间,备年货、吃团圆饭、派红包、舞狮、拜年等等这些习俗,印尼潮人少有落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一到,坤甸有五条主干道挂上了近两万个红灯笼,创纪录的灯笼盛会让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印尼中年,隆重而富含传统。特别是除夕夜,5公里长的商业街加渣玛达路全面封道,由华人出资,请印尼本土居民燃放烟花,璀璨的烟花在坤甸的夜空绽放,让坤甸的除夕夜变成了万众狂欢的不眠之夜。当晚,成千上万的人前去观看,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印尼本土居民。在路上采访,因为有大量烟花连续燃放,加上路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行进了200多米,我们却花了个把钟头。当国内的人们不少都在慨叹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时候,我们在异国乡的这个年,却意外地过得这么有年味。

 

    感动二:孟华的华式

   

    中华传统在印尼得以很好传承,一大原因在于华人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印尼潮州乡亲公会秘书长林孟华一家,就是当中的典型,的家教模式,独特,而又具有浓浓的“中国特色”。

 

    家境宽裕的林孟华,大可翘起二郎腿,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但他却在雅加达潮州乡亲公会一服务就是九年。而原因很简单,他的父亲是个文人,热心华人公益事业,自己从小就深受影响。幼时,林孟华就按父亲的要求练习书法,以换取零花钱,他也有了写书法、喝工夫茶的习惯;成家立业后,他又以听不懂印尼语为由,拒绝给子女零用钱,直到子女开口讲潮州话;再后来,他带了子女到揭阳认祖归,告诉他们:“这儿是们的根,永远都不能忘记。”如今,他还打算带着孙子再次前来寻根,而且,他更希望,他的子孙,能将他的这套家教模式继续传下去,因为他和他的家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流着的,永远是中国人的血。

 

    感动三:割不断的亲情

 

    和林孟华一样,因为根在中国,印尼的华人、潮人都对中国、对家乡,有着浓浓的亲情。事业成功的生意名人,回中国投资置业、回家乡铺路办学,这就是那份割不断的亲情。然而,有一份亲情,同样割不断。虽然那只是一种声音、一个目光,但其中饱含的深情和牵挂,更让人心酸,更令人感动。

 

    在乐龄居敬老院,78岁的黄姨祖籍汕头,是印尼第二代潮人。她,她一直希望回家乡,找到自己的亲人,哪怕就是看一看。可惜,年轻时因为家境一般,得拼命赚钱养家,供小孩上学,可等子女独立了,经济也宽裕时,她却发现,父亲留下的那一张手制家乡地图,在一次水灾中被毁,亲人自然无从找起。而如今,黄姨又行动不便,就是想回家乡瞧一眼,可能也都将成为永远的奢望。看着我们离开时,黄姨的眼睛红了,她目送我们离去,久久未进屋。这一刻,我知道,她想“家”了,她想念着此生难以相见的远方亲人。

 

    感动四:潮语的印尼人

 

    亲情割不断,乡音永不改。印尼潮人的家乡情怀,正是在永不改变的潮语乡音中代代相传,并且横向渗透到印尼其他群当中。

 

    印尼廖内省的丹绒槟榔,是个潮语通行的城市。在市区,所有华人都讲潮语,就连印尼当地人也讲得很溜。“这种银鱼,一公斤就5万盾,虾米,最好的,一公斤13万盾,如果批发去做生意,就拿这种,一公斤7万盾。”这话出自丹绒槟榔一个干货店员工之口,地道的潮州话。而她,皮肤黝黑,正是个土生土长的印尼人。她的话刚说完,当地的潮人都笑了,我们也惊呆了。

 

    感动五:艰难的收获

 

    在印尼,我们欣喜地看到,两亿多印尼人中,1000来万的华人,却是印尼经济的掌舵者,而咱们的潮人,更是当中的佼佼者。然而,辉煌成就的今天,却离不开艰难坎坷的昨天。

 

    在坤甸米仓村的椰树园,我们回到了那个“昨天”。当年,潮人先辈到达米仓时,没有一片瓦,更无一片地,食不果腹的他们,只能靠双手,在为人打工之余,开山种椰,等椰子熟了,就得跟猴子似的爬椰树,摘椰子,然后炸椰油到市场卖、踩椰渣养猪鸭,生活逐步改善,有的也发了家,并弃农从商,做上大生意。而等到这一天,有人用了5年,有人用了数十年、上百年,有的则跟57岁的摘椰工人罗德军一样,至今仍在为这一天而努力。

 

    在坤甸潮人乌记肉面店,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昨天”。乌记肉面如今饮誉东南亚,每天光临小店的食客络绎不绝,但其成功,离不开创办人吴合利71年前的那段艰辛历程——“一升水都没得喝,一直喝雨水,那时没自来水,我没钱喝净水,就舀雨水喝,喝到胃痛胃开裂,吐血。”一个水都没得喝的街边学徒工,最终却成了著名乌记肉面店的老板,当中,有“上天的恩赐”,更有他不懈的努力与艰难打拼。

 

    其实,在印尼的不少地方,我们都可以看见那个“昨天”留下的印记。印尼所有华人都清楚记得,1967年和1998年的排华事件,华人有的回中国,有的逃往欧洲、美洲、澳洲,但更多的,只能待在印尼提心吊胆过日子。那时的华,是被敌视的民族。而今天,印尼华人的“元气”却已基本恢复,生意越做越大,并很好融入了当地社会。这里头,有印尼政府的改革,更有华人自身的努力。其中,有诸如飞翔合唱团、坤甸日报、华语电视节目的宣传,潮人副省长黄汉山的推动,更有印尼华人社团的牵线搭桥……当然,这个过程的艰难困苦,我们这些“国外”人很难体会。唯有一点,他们在的努力、他们的付出,已深深感动了我们。

感动,还有许多……

 

(责任编辑  刘惠珊)

上一篇:埔头林氏:一族出了20名武举人
下一篇:山国饮艺林氏“四博茶”五一上市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