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浮洋文艺》:林若故乡行——谨以此文悼念林若同志

作者:李煜群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2-10-15 17:09:50  返回首页

《浮洋文艺》:若故乡行——谨以此文悼念若同志

林若故乡行     李煜群
   

笔直村道林木成荫弯曲小巷,繁花簇拥,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典雅,如镜池塘,鹅鸭戏耍,如伞榕树下,老牛小憩……美极了,梦的世外桃源这是高义——潮汕平原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给的第一印象


   高义位于浮洋镇之东面,一百年前因家户户制作缝衣针而名闻遐迩,可惜后来随着西方机械化制针的打击,高义制针业慢慢被淘汰,高义也渐渐被们淡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们又常提起高义了。因为这个小村庄,出了一位央委员、省委书记。就是——林若。


句真心话,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走进高义,就是幕着林若同志的声名来的。

       在浮洋镇文化站林培强站长和高义村支书林烨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一座匾额上写着“大夫第”的古民居里。
  


    这是一座典型的潮州民居,因整落厝(屋)除主座外,还加了三条火巷和三座从厝,故古潮民称这种厝的格局为“三阳开泰”,本是《周易》中的一个卦象,过去民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后来“三阳开泰”成了一种吉祥语言,意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兴旺发达、天下太平……。
      在以农耕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能住上这样的屋,应该算是富户人了。
  

   公元1924年10月一个日子里,林若就在这座屋子里的一个房中呱呱坠地。
     林若出生的时候,的父林丕观已经60岁了,老来得子,老人家很是高兴,给林若取名为辉朝,意为太阳之光辉,早晨的朝气。
  

   听林若的侄子,林若从小就很懂事,听话,从不调皮捣蛋,他热爱劳动,勤于读书。
  
   林若的父重视教育,为了培养孩子及村里的孩子成材,不仅在自己的住宅边建一座叫慕花的书斋,供孩子们读书,还请来名师执教并立家规,将近十亩田的租粮做为常年办学经费,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亲或者是村里人包括外乡人,只要有想读书的,均可进书斋来就读。

   这座书斋属土木结构,揷山格局,虽然只有一厅二房,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很小,但建筑和装饰都很精美,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风韵犹存,主体结构,特别是这些双面精雕细琢,镂空的木雕窗扇,至今还美轮美奂,让人一见就想到主人的儒雅及富有。

   林若四岁就在这典雅的书斋接受启蒙教育
  

   幼小时期的林若,可以说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据高义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林若每当放学回家,就是后来到在兴宁谋生的父亲处读书,寒暑假回高义家中,没事从不外出,总把门关上,坐在这书斋里或家中读书,当然,胸怀大志的林若也不只是一位书呆子,他也很热爱劳动,关注劳动者的生活。


   每当家里忙,他总是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劳动,当时他也常常跟同龄的孩子一样,赶着鹅鸭等家禽到池塘里溜达洗澡,很难在他身上找到到一点富家子弟的样子,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从不关心同龄较关注,较喜欢的事情。如:游玩、游戏,人家在家门口玩游戏,从不参与。也许,在小小年纪的林若看来,这些都是无聊之事,是在浪费时间不如把宝贵时间用在学习上,将来能为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


    虽然对游戏游玩没兴趣,那么,这一年一度的游神赛会对林若一定很有吸引力吧!
  
    拜神、游神是潮汕地区最主要,也最吸引人、最激动人心的民俗活动,无论哪一乡哪一村举行任何形式的游神庙会,总是万人空巷,踊跃观看。特别是少年儿童,更是人人挤前,并跟着游神队伍,来回奔跑,但是,林若从不跟从,更不要谈什么观看了,每当村有游神活动,他总是在家闭门读书。

 

   从这些们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林若就能明辨是非,对唯心唯物已有了明确的定位。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幼小时期的这些举动,对他日后过上工作岗位后能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是最好的诠释。

 

   因为从小就是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也就明白了穷人的苦和富人的荣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靠神的恩赐与惩罚,是制度造成的。因为,看穿了这一切,这一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铺垫。

 

   在那个非常时期,要走上革命道路对于一个富家子弟来说谈何容易,这意味着对家庭的叛逆,这需要多大的胆魄和勇气啊!

 

    如果说林若从小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那说他天生就有叛逆精神也不为过。当然,这与马列主义的影响分不开。

 

   青少年时期的林若每当回家,总是会到田野上走几圈,了解收成问题,每当看到农民兄弟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劳作,他总是劝父亲为佃户减租,有时见父亲不点头,便乘着父亲派自己到佃户家中收租时,自作主张,为了佃户减租或免租。

 

因为林若同情弱者,常常自作主张为佃户们减租免租,让勤俭持家的父亲十分恼火,常常骂他败家子。父亲骂有父亲的道理,毕竟家里购置的这些田园都是父亲在经商中,刻苦经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克勤克勤的持家风格,才积累些钱,买下这些田园,后雇佃户耕种,为的是让家人日子好过点,同时也为日后生意的发展囤积基础。卖耕地让佃户耕种,这是农耕社会商人也是官宦人家最喜用的持家方法。

 

    林若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不赞同父亲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林若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影响,世界观也就与父亲不同,因而父子常常因田租问题发生争执,矛盾随着林若的成长而升级,所有的这些在当时来说,属于阶级立场造成。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优无产阶级上千百倍的年代里,林若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阶级立场于他而言,是何等的坚定何等的鲜明!

 

林若有一位同龄的堂侄林江。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民党一个独立团团长。有一次回家探亲,发现林若行动赤化,观点亲共,他当时不知道林若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就加入共产党,便劝他不要上共产党的当,还是像他一样好,效忠民党,一可光耀祖,二可捞些外快,过些奢侈生活。

 

林若听后不为所动,倒是劝林江多为老百姓着想,并历数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

 

因为立场的不同,叔侄在林家大院内吵起架来,后来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上退下来的林江回家省亲,叔侄二人才在广州握起了亲情之手,“相逢一笑泯恩仇”。而此时的林江,不得不佩服林若的远见,更佩服他对共产党的忠贞和鲜明的立场。

 

人生有好多的回忆,当然,回忆有甜有苦;有欢乐有无奈。据说林若担任省委领导后,每次回家省亲,总会站在以前住过的房间沉思。这里,不仅是他出生的房间,也是他第一次婚姻的新房。但谁也不会想到,结婚后不久,同是共产党人的新娘洪茵便被国民党逮捕,后来被国民党残忍杀害于潮州府城。妻子的就义,并没有让这位坚贞的共产党人倒下,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紧跟共产党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党的解放事业中。

 

林若每次回故里,总会恭恭敬敬地对着父母的神位行礼,毕竟父母恩大于天,谁不眷恋故土,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亲呢?虽然,年轻时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常与父亲闹矛盾,但那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后来共和国诞生了,自己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所有的一切,都证明当初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林若还是觉得有点愧对父母,不说当初因立场不同的争执,就说解放后,自己在担任东莞县委领导的时候,恰逢“公社化”,父母就在这吃大锅饭的时候先后谢世,接到噩耗,林若悲痛欲绝,但那时是“非常时期”,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会议一场过一场,做为一个县的领导,他明白,在这非常时期,党需要他,人民需要他,于是,他没把这天大的悲情告诉组织。强忍悲痛,汇了点钱,随汇票书写几句请亲帮忙料理父母丧事的话,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人生最大的憾事莫过于父母在不能为其添饭加衣,最大的悲情莫过于想行孝而亲不在。

 

林若恰恰就碰上此遗憾、此悲情。年轻时为了真理,为了理想远离父母,投身革命;共和国是诞生了,但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岂能舍大家顾小家,只能将回报父母的心思,融化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去。而当国家经济复苏,百姓生活安定,自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可惜父母已谢世多年。悲呼!子欲孝而亲不在!

 

有人说林若是铁石心肠,全不念父母亲之情养育之恩,但谁明白勤勤仅仅,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林若在接到噩耗时那山崩地裂的感觉!

 

生不能伴父母度残年,死不能见一面送一程,这成了林若最大的终身憾事。但我们却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一位公而忘私的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全貌。

 

说林若是铁石心肠,那是错误的,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感情,只是有些人感情用事,忘了党性原则。我们的林书记是一位重感情、重亲情、重乡情,更重党性原则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林若担任省委要职。好多人攀亲的攀亲,攀故的攀故,一下子林若门庭若市,但登门者大多是来讨批条的。那时正是物质紧缺的年代,也是投机倒把最烈的年代,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一些人利用亲缘关系讨来批条投机倒把一夜暴富。每当有乡亲或故交来访,他热情接待,但绝不含糊,不违背原则的,他能帮则帮,能照顾就照顾。那时,农业生产资料十分匮乏,当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七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各地都在竞赛粮食产量。而产量的提高全赖科技含量高的化肥田料,而国家拨下来的化肥多是杯水车薪,于是为了搞到化肥,争取高产各地的生产大队都各尽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托人的托人,找人的找人,到了最没办法的时候,也只能忍痛到“黑市”上高价买些化肥用于农业生产。

 

1974年高义村因村穷,买不起议价化肥,村党支部书记林清星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来到广州找林若帮忙。

 

几天后,林若拿了一张批条给林清星,林清星满怀希望地接过,一看有点失望,化肥是有了,但只有区区的两吨。但很快,林清星释怀了,因为林若那句——我这个官是人民给的,违背原则的,有损人民利益的,是绝对不能办的话又在他身边响起。他理解,身为省领导的林若的难处。

 

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为“官”原则,像一盏红亮的航标灯,指导着他在宦海中不偏不倚地在正确的航道中航行。赢得了人民群众包括亲人、族人、乡人的敬仰。当然也有一些怨言,但后来明白,也就理解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中国人数千年。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将此视为平常,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林若不同,他没将自己当成旧时的封疆大吏,用手中的权利,去为亲友谋利益,他家乡有一位侄儿叫林培标,在镇水厂上班。一段时间想到别的单位上班,找到林若,请林若帮忙打个电话给镇领导,为其调动开方便之门,他听后摇头拒绝,为了不让想不通的侄儿闹情绪,又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许多做人的道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林培标的儿子初中毕业,侄儿又找到他,请林若帮忙安排儿子到国有单位上班,又被林若拒绝了,理由是没有大学文凭,按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到国有事业单位上班。当然,换成他人,也许一个电话就搞定。

 

国家单位是不能进了,侄儿无奈,只能让儿子到浮洋一家私有企业开车当司机。

 

像这样的事很多,好多亲人、乡人,抱着很大的希望而来,失望而去。当然,只要合理合法,不违反原则,林若还是能帮则帮。比如涉及到乡人生活、生产、民生等问题,他照帮不误。

 

在高义村的田野上,有一条人工水渠,只有两千多米长,宽不到一米,这条水渠不大,也不太长,但他源自韩江,是高义村自来水厂的引水渠。高义村有一千多人口,以前饮水靠地下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地下水污染严重,村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村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林若闻知后非常重视,马上做出决定,在村里建自来水厂。建水厂需要资金,当然,身为省领导,只要一个电话,一张条子,资金一定到位,水厂立马可动工,但他没有动用自己的职权,让国家拨款为自己的村子建水厂,而是动员自己在广州、东莞等地事业有成的亲友,捐款赞助建水厂。因有林若这位德高望重长者的呼吁,很快,建水厂的款项很快就到位。几个月后,一座约二十米的水塔便屹立在村中央,而它所供之水,就源于这条水渠。

 

至今高义村委会还保存着当初水厂落成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有些发黄,但它见证了当时水厂建成时建设者和受惠者的喜悦之情。

 

自己村的水井不可食用,那其他村子呢?林若不问,但他明白,同一个区域,同一片土地,一方水质有问题,周边也难避免。于是,他又再次牵头,为浮洋镇建了一个水厂,解决浮洋镇大部分地方群众的饮水难题。

 

俗话说饮水思源,至今,许多村民一打开水龙头,都全在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感谢。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也许是受父亲当初建书斋育人的影响,抑或是领导者的高瞻远瞩,林若很重视教育事业。家乡要建新学校资金缺乏,村领导到广州请他出面帮忙。他听后陷入沉思,没马上答应,只说等他回去看后再说。村领导以为他在敷衍。

 

不久林若真的回乡察看,见到孩子们在低矮的平房读书,这校舍是解放后用古庙改造过来的,古庙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霜,解放后虽有维修。但因受材料和技术的限制,经过近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看上去摇摇欲坠。不由心里一沉。

 

都说广东最飘亮的建筑是校舍,可自己的家乡的学校却是如此的残破,教育是国家之本,学校是育人之地,教室之安危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孩子们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下去,校舍该改善了,但钱从何来呢,又是老办法,依旧发动东莞的亲友捐款并争取省老促进会及地方教育机构拨款,一年不到,一座总投资二百多万元高三层,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13平方米,可容纳近千名学生就读的新校园便落成使用,开学那一天村里象过节般的沸腾了,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

 

土地是农业之本,农民的生存离不开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地方都将土地出租,建成厂房。林若深知土地于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来说,是何等的珍贵,毎次回村或村里人来广州他的住处,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讲土地的重要性,要村里人珍惜土地资源,在没有政府行政命令的情况下,不要随便改变土地性质让资源流失,并鼓励村民科学种田,建议借鉴其他地方用大棚种植蔬菜等,来发展农业经济。如今,好多地方的田野已变成楼房,而高义村的田园依然完好,一片葱茏,这在厂房林立的潮汕平原来说是个奇迹!

 

这条笔直、宽敞的镇道叫护洋路,连接浮洋镇中心的潮汕公路到韩江边的护堤公路。全长近六公里,是浮洋镇的交通大动脉。虽然路牌注明护洋路,但浮洋人还是习惯叫它林若路,这是何故呢?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阳春三月的一天,林若冒着连绵的烟雨,又一次回到自己阔别经年的家乡,小车在崎岖的机耕路上颠簸,在里面的林若的思绪随着车的跳动而展开,此时的林若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过往的群众,还有路两边远处那低矮的平房。历史将走进新千年,神州各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的家乡,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跟这路有关系,俗话说:路通财通啊。

 

突然,汽车吱地一声,掉进了泥坑里。无论司机如何加大油门,轮子就像置在空中空转着。车卡住啦。从沉思中回到现实的林若,无奈只能冒雨和车上其他人一道下车,将车推出泥坑。虽然弄了一身泥水但林若没有怨言,而是立下宏愿,一定要为村民建一条平坦的道路方便群众,促进经济发展。不久,林若又再次登高一呼,请东莞的亲戚朋友赞助建路。林若因较长时间在东莞工作生活,加之东莞是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的企业家众多。经林若的呼吁,都慷慨解囊,没几天就收集到了修路所需的几百万资金,半年后,一条宽七米,长六公里的护洋路便呈现在浮洋人民眼前。俗话说,百姓心里有秤砣,尽管官方将路命名为护洋路,但人民群众还是衷心地将此路称为林若路。

 

“路通财通”,这话一点都没错,如今的浮洋镇还有高义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高楼林立,好多村民都住进了梦寐以求的高楼大厦,经济发展了,生活好了,村子也要变样了。以前的泥泞小道,都变成了硬底化的水泥路,村子里随处可以见到无公害公厕、到处繁花锦簇、鸟语花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版本正在高义村刻制着,好多高义人都发出衷心感叹说:“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呀!”

 

严于律己勤俭朴素是接触过林若的人对他的印象。据林清星回忆,第一次见到林若的时候,他穿一副中山装虽干尽但很旧,没有一点做大官的派头,觉得很是不可思议,更意外的是住宅很小,会客厅只有十几平方米,卧室也很小,一张双人床,床下放着一只放衣服的小木箱,加上一只兼作床头柜用的小书桌,就别无他物,可以说四壁萧然。更想不到的是因要等批条,而批条又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为了给村减轻经济压力,林若没让他们去住旅社,而是安排在他家住宿,林清星本以为能享受一下大城市人的待遇,但进房一看他惊呆了,挂在床上的那张蚊帐,千疮百孔,其中一个大洞人头伸进去绰绰有余,那时正是夏天,蚊虫很多,为了将蚊虫挡于帐外,只能能找张旧报纸贴上去。

 

做为省领导,穿着和起居如此的朴素,真是让人意外,更意外的是,直至今天,林书记坐的和会客用的那对沙发,还是当初任省领导时,从省委招待所借来的再普通不过的革木沙发,这款式早就过时了,换成普通老百姓,早就把它换了,但林书记舍不得,在经济发展讯猛,国富民强,随处可看到奢侈品,讲究排长的今天,还如此朴素,不图享受的人实是少见,公务员能做到这样的也是不多吧!难怪今天村里人一提起他总是赞不绝口。

 

随处题字留名几乎成了官场潜规则,不管懂书法还是不懂,只要有人求之必定挥之,管它好看不好看,一些人还借润笔费之名大量收取红包,但从小就接受书法训练,写得一手雅字的林若却极少为人题字,且题写的多是与公益有关,从不为私人企业题写单位名称,从这点可以看出林书记的良苦用心,其中三味不说大家也明白吧!

 

现在在潮州林若的书法很少,只有从一些学校、水厂等国有单位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招牌及官方报刊的题词题字才能见到,这些墨宝都是林书记留给家乡父老的精神财富,从这些刚逎有力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炽热之心,确是难得啊,更难得的是他严于律己的精神!

 

有好榜样必有好发展,有好发展必有好日子,让村民想不到的好事必然会在这出好榜样的地方发生。现任高义村支书林烨说得好:林若书记不仅是我们的乡亲,更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林书记这严于律己,廉政为民,坚持原则,不循私情,不喜张扬,务实办事。的作风的影响下,高义村未来会更美好!


 

上一篇:广东省比干慈善基金总会、南雄珠玑巷宗亲拜竭惠州府粤东林氏宗祠
下一篇: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改选 林家仪蝉联总会长职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