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华林会讯》第一期

作者:中华林氏寻根联谊会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12-11-5 0:04:01  返回首页

1 目   录

发刊词……………………………………………………………………………001

蕃根溯闽  谊联九州…………………………………………………………002

首届寻根联谊会在莆田举行……………………………………………002

附录:寻根联谊会章程(草案)………………………………………004

林氏《范》…………………………………………………………(明)林俊007

九牧蕴公派下林文德后裔播迁龙岩概况…………………………………林水海009

潮阳《源本堂》林氏源流考证……………………………………………林俊荣011

湖北黄冈林氏祖源新证……………………………………………………………013

九牧文化名标史册…………………………………………………………林元伯014

藻蕴兄弟与欧阳詹…………………………………………………………林春明017

三教先生林兆恩………………………………………………………林  酩022

赤子情怀  乐善生………………………………………………………………024

林乐文嘉言录………………………………………………………………………027

闽中林姓纪游录……………………………………………………(明)林之泉028

北螺寻根行…………………………………………………………………林寿松030

龙南林氏事联络处诞生记………………………………………………林芳万037

短波快讯……………………………………………………………………………039

英田林氏祖……………………………………………………………………042

歌词二首  …………………………………………………………………………044

征稿启事……………………………………………………………………………045

捐助芳名录…………………………………………………………………………046

2 发 刊 词

时近壬辰重阳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正是海内外回归林氏祖寻根祭祖大好时光伴随着中华寻根联谊会同仁来莆开展首次联谊活动喜讯,际遇五洲四海信众来妈祖故里朝圣谒拜的热潮,《华林会讯》不负林氏族裔的殷般企盼应运而生了

《华林会讯》是联谊会编辑部主编的不定期出版的会刊,也是一份供各地会友内部交流信息的简报。遵循寻根探源、恳联谊、交流信息、传承文明的会旨,本刊将力求及时报道各地宗亲寻根认祖以及开展林氏源流研究的相关信息,系统介绍林氏先祖开基创业、肇启文明的崇功伟绩,弘扬林氏先贤爱惠民、行善济世的高尚品德,深入探研林氏各衍派支系繁衍播迁诸疑难课题,传承林氏优良文化传统,为各地宗亲寻根联谊竭诚服务。

会讯应是一片生机勃发、丰盈多彩的百花园。她将鼓励百花齐放,百争鸣,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研究成果的功能,热诚维系各地宗亲的血缘、文缘、业缘,呈现璀璨多姿的文风采。

会讯更是一条联结宗谊、凝聚亲情的纽带。她将勉力增进林氏族裔的乡情、亲情、友情,进而加强海内外民间文化交流,架设海峡两岸乃至五洲四海炎黄子孙的的友谊桥梁。

本刊特开辟《源流报道》《谱牒文献》《乔木英华》《名古迹》《文论荟萃》《寻根纪实》《短波简讯》《捐助芳名录》等栏目,欢迎各地宗亲族裔、各界热心人士踊跃赐稿,或提供谱牒资料,或考辨论证祖源,或建言献策,或抒发感怀,文体不拘一格,但求行文通顺晓畅,只要言之有据,资料翔实,立论公允,本刊均予刊发。

会刊的茁壮成长,热切期待八方林氏贤达的鼎力扶持。们相信,有众多热心宗贤的精心浇灌,林家园圃中的这株嫩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宋仁宗御制诗)。在有着五千年悠史历史的中华大地上,积淀着无数林氏先贤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后辈子孙,们自当携手并肩,努力耕耘,精心养护猗兰,培植乔木,以累累硕果告慰先祖,激励后昆。

3 蕃根溯闽  谊联九州

首届寻根联谊座谈会在莆田举行

    9月9日,闽中古郡暑气渐消,秋阳和煦,来自江苏、淅江、福建长乐、宁德、南安等地的宗亲代表,和莆田、仙游林氏祖家宗亲欢聚在古兴化府莆田荔城,举行首届寻根联谊座谈会。

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南安市林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天意、江苏省江阴林氏宗谱编委会顾问林宗仁、莆田林氏委员会副理事长、《长城金紫林氏大宗谱》主编林金发,《九牧林氏》主编林春明、《中华林氏源流谱》系列丛书副主编林和灿等。

与会代表中有的是多年研究宗史探寻林氏源流的老前辈,有的是近年来活跃在络论坛上的中青年林氏文化传播者。会上老中青林氏文化研究热心人士欢聚一堂,畅所欲言,畅谈近年来研究林氏源流的心得体会,感念历代先祖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的艰辛以及林氏英杰忠拯民、弘仁济世的光辉业绩。作为林氏后裔子孙,大家无不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弘扬祖德、继承家族优良文化传统是当代族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当责无旁贷继往开来,为传承林氏文化遗产作贡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开展源流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等现代媒介广泛联络各地宗亲,多方搜集谱牒资料,组织人才,编辑出版寻根系列丛书并制作影像档案,同时开设林氏寻根网,建立世系寻根网络数字库,切实为各地宗亲寻根认祖竭诚服务。

会议期间大家审议并通过了联谊会简章,推举了理事机构负责人和顾问人选。推选林天意(福建南安)、林金九、林金发(福建莆田)、林耀(广东南海)、林九忠(福建漳州)、林家琪(江南龙南)等宗长任顾问,林宗仁任理事长,林和灿、林春明、林金星、林寿祥任副理事长,林兴睦、林耀新、林天礼、林兴军、林文喜、林俊荣、林金堂、林钟聚、林启德、林新伟等任常务理事,推选林文忠任莆田联络处主任。会后新增补的理事会负责人及理事成员待下次联谊活动期间予以正式确认。

最后与会代表一致推举全国劳模、为莆林九牧文物古迹修复工程作出重大贡献的广东著名慈善家林乐文宗长任联谊总会长。同时,理事会还作出决议:凡为林氏文化传承和寻根联谊作出显著贡献的热心宗贤,联谊会将授予荣誉会长称号,藉以表彰盛德,激励后贤。

附录

4 中华寻根联谊会章程

(草 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华寻根联谊会

第二条  本会是由热心林氏联谊寻根工作,有一定代表性和社会影响的林氏宗亲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社团。

  本会宗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加强海内外林氏族裔宗亲之间的密切联

        系,增进宗谊亲情,深入开展林氏源流研究,为宗亲寻根探源竭诚服务,弘扬林氏优秀文化,促進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合作。

第四条  本会在福建省莆田市设立联络中心。

第2章 任务

  组织举办有关谱牒交流研讨及各类联谊活动。

  组织举办谒祭林氏先祖及历史名人等各类纪念典礼。

  编辑出版有关寻根联谊书刊及相关文史及谱牒资料,为海内外宗亲寻根探源和 

  民间文化交流服务。

第八条  热心协助修复重要林氏文物古迹。

第九条  积极筹措慈善资金,建立济困助学基金,激励族裔优秀人才成长。

第三章  会员

第十条  凡热心林氏寻根联谊工作,自愿申请或经宗亲推荐介绍,承认本会章程并交纳

会员费注册后即可入会。

第十一条  本会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本会的活动;

2.在本会中有选举权、被选举法和表决权;

3.享有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4.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第四章  入会

第十二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执行本会的决议;

2.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

3.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4.参加本会活动,维护本会声誉;

5.介绍和推荐新会员;

第十三条  会员退会自由。会员退会前须提前告知办事机构,经批复后收回会员证。

第十四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行为的,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予以除名。

第十五条  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决定本会工作方针和工作任务;

3.选举本会办事机构负责人;

4.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5.决定其事项。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过半数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七条  本会办事机构为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及常务理事若干人。常务理事会分设秘书处、联络部、编辑部、财务组负责会务和财务。各地区可设分会或联络处,推选分会或联络处主任、报常务理事会审核备案。理事会机构主干由常务理事会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为表彰贡献卓著者,本会将特设总会长1人,荣誉会长若干人。

第十八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3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常务理事会批准,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九条  常务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或网络形式召开。

第二十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半数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常务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一条  本会理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如有特殊情况可由常务副会长代理。

第二十二条  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1.主持常务理事会日常工作;

2.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3.根据本会发展需要,提出增补常务理事及名誉会长人选,在征得常务理事会通过后可增补委任。

第二十三条  副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1.分管负责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2.分管协调各分支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3.负责处理办公室各项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四条  本会经费来源:

1.会费和宗亲社团及个人资助、捐赠;

2.开展服务收入;

3.利息和其合法收入。

第二十五条  本会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用于业务和事业发展,不得在办事机构理事或会员中分配,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六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经费开支情况定期向常务理事会报告。

第二十七条  本会财务组配备会计、出纳管理财务,财务人员离职时,必须与接任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八条  本会日常业务开支由财务组负责办理,由分管副理事长审批,重大开支须经理事会主干集体审议,由理事长或常务副理事长审批。

第二十九条  本会财务必须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年度财务情况应以适当方式公布。

第三十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常务理事会及会员代表的财务审核。

第三十一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

第三十二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七章  终止程序

第三十三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决仪。

第三十四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三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常务理事会及会员代表的监督下予以清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常务理事会。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生效。

(2012年  月  日通过)

5 林氏《范》

[明]林俊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堇。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明:

这里刊载的族范碑文,系明代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撰文,其子林达书篆并勒石。碑高133厘米,宽72厘米,文后跋以小字隶书刻记。跋云:开光祠成,先太保云庄公作为族范,岁时祭祀,俾读之以嘉惠族人。旧书屏间,岁久而坏,达谨篆体用勒诸后,垂久远云。嘉靖丙申春二月望,男达谨志。

林达,字志道号愧吾,进士及第,官授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此碑现存莆田城关三清殿碑园。

注释:

 (jīn ):假借为,意为较少的。如堇堇物之所有。(《史记·货殖列传》)。言必堇,意谓言语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忠吁忠诚地呼吁,意即忠谏。

(wu):不要。

(jue)诈:奸诈、欺诈。

妙微:细小

(xu):救济。

白话译文:

凡林姓子孙,为人父要和蔼慈爱,为人子要恪守孝道。兄弟之间要友爱恭敬。丈夫行为庄重,妻子贤淑温顺。治家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四维皆应秉持;士农工商,务须各守职业。待人处事必须做到:一身正气,心地忠厚,办事公正,日用俭朴,学习勤奋,行为端正,语言得体。作为臣下对待君王要敢于忠告,在朝为官必须廉明谨慎,在乡里要与人和平相处。非善良之辈不可与之交友,不义之财物不可贪图求取。不要因富裕而骄傲自大,不要因贫穷而自暴自弃;不要听信妇人谗言而伤害骨肉之情,不要议论别人的过失养成轻薄作风,不要嫉贤妒能伤人害物,不要轻率出入官府营私舞弊而招人怨恨,不要奸淫偷盗、欺诈盘剥、狂饮豪赌,或争强斗殴而引起讼狱。不要等到罪恶满盈还不肯改过,或认为过失细小而不知谨慎警惕。不要损坏名声、丧失节操,而自酿灾祸,辱没祖先。为善者须为嘉勉,贫困死丧疾病应予以救济,不肯从善者应予以规劝使之改悔,若不思改过,则合族可唾弃之,不让其进入祠堂。以此共同绵延诗礼家风仁厚世泽。

一定要心存敬畏之念,不断警戒自己,切勿疏忽。

6 九牧蕴公派下林文德后裔播迁龙岩概况

据调查,龙岩林姓绝大部分系九牧四林荐、六林蕴、八房林迈、九房林蔇后裔。他们的后裔于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原因迁入龙岩。至今约40000余人,分布在各乡镇、办事处。本文着重介绍九牧蕴公后裔林文德派衍龙岩的概况。

    九牧六房祖蕴公,其22世孙林文德(列晋安林38世),名公玉,字崇清,原籍福清渔溪上迳,南宋进士,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官汀州府宁化县事,宋瑞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军南侵入闽,文德随文天祥、陆秀夫辅驾帝昺至广东崖门,元将张弘范大败宋军,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文天祥被捕回京,陆秀夫背昺帝跳海殉国,林文德也为国殉难,谥曰忠节,过后遗体移回长汀河田五里岗安葬.

    文德原配汤氏生五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继配黄氏生四子: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八郎生三子:三十五郎、三十六郎、三十七郎。三十五郎生四子:五一郎(居上杭白砂塘背)、五二郎(居上杭稔田)、五三郎(居龙岩表政里)、五四郎(居上杭湖洋濑溪)。

    大池九里洋林姓系五一郎后裔,由永定虎岗迁入,今有人口100余人。

    岩星村河北边角至石桥林姓系五一郎后裔,14代孙乃润于清末由永定湖坑洪坑迁入,今已传至25代,100余人,建祠宏远堂

    五三郎,号欧阳(闽林41世),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由上杭白砂塘背移居龙岩表政里倒流水(今在红坊),配连氏,生四子:仁华、祖华、租华、胜佑.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27年),欧阳之孙福佑移居悠湾村头(今悠远龙星村),尊奉欧阳为开基一世祖。建祠号荐馨堂。嗣后,欧阳五世孙宗富、六世孙永通移居隘头,小宗号肇兴堂,社兴、东新部分林姓系永通后裔。悠远隘头两地林姓今已传至24代,人口约1000人,并有子孙陆续迁居武平中山、漳平、华安、宁化、江西、广东、四川、内蒙、台湾、香港等地蕃衍生息。

    江山前村林念七郎,字仁岩,元仁宗五年辛亥二月生(辛亥应是武宗至大四年)卒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11-1398年),享年88岁,官永宁崇武所卫戍。一据前村、富溪林尚仁等老人口传,是由永定始迁龙岩表政里龙溪邦(今在红坊),后迁入江山铜砵,再迁入前村的;二据前村老谱记载:远祖系九牧六房林蕴世系,闽林38世林文德后裔;三据调查,永定林姓除西陂岭系文德五子五郎外,其他各地几乎都是文德八子八郎后裔。因此推断:念七郎不是唐九牧八房,应是唐九牧六房林蕴的22世孙林文德八子八郎的后裔.按念七郎生卒时间推算,应是八郎孙子辈份.约于元到顺一一至元年间(公元1330-1340年)迁入前村,在铜砵建祠树德堂。至六世前洋建祠龙井堂,前溪建祠井边堂,今已传至21代,约800余人。

    六世均,字前洋,二子守财,字见山,又字居山,名富,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迁居州东白岩社谢家邦,为开基祖,列念七郎后七世,今已传22代,建祠居德堂,铁山洋头谢家邦新村、东宫下林姓均系居山后裔.合计有1100余人,另有裔孙迁漳州角美、江西、四川等地。

(注:族谱载:八世成抚于崇祯年间带子应茂出江西,推算居山应是明万历年问迁入谢家邦)

    铁山的富溪、平林,雁石的坪坑上楼林姓均由前村迁入。文德九子九郎由汀州河田经上杭白砂,迁永福梨仔坪,元顺帝时〔元初)迁南靖龙门里象山(今适中象山)。九郎生三子:三十五郎、四十二郎、满一郎.在象山建祖祠祀九郎,称大洋祠

    三十五郎(闽林40世)生三子:二十九郎、五十一郎、五十二郎。五十二郎,字季甫,为庵边(今安彬)开基祖。,西陂小洋外洋林厝、东城颜厝巷林厝系三十五郎后裔。

    四十二郎(闽林40世)字大兴,号东山,生四子:长子维昌,迁上杭才溪,次子八十八郎居适中,三子八十九郎迁南靖岭仔林,四子维兴迁上杭才溪。八十八郎,乔,字茂中,又字正玉,号东昌,为中溪龙埔、中心东甲、肃威等地一世开基祖.生三子:九十郎,字尚青;九十一郎,字常青;九十二郎,字长青。九十郎为松乾(今仁和王乾)一世开基祖,建祠僾见堂。九十一郎生四子:长子宗孝,次子宗友,居龙埔,三子宗荣,居中心东甲、中溪、官田,四子宗华,居象山。

    四十二郎五世孙三十六郎,字圣联,于明永乐十三年乙未(公元1415年)迁居龙门里湖邦社陈邦洋(今朝前村)开基,立龙一图八甲林德春户,建祠号孝享堂.至三世廷珊建祠嵩德堂、廷厚建祠追孝堂.已传至23代,约1400罗桥林厝系四十二郎后裔,系文德八世孙擎旭于清康熙初年由缘岭〔今王乾)迁龙州韭菜园,后迁罗桥。西宫巷北边金淮厝林姓由罗桥迁入。

    满一郎迁永福,生一子寿山,寿山生二子长德州,字陈受;次德县,迁江西吉水县水南乡。

九郎裔孙还分布在适中温屿的上屿,白叶,坂溪等地。另有裔孙迁南靖和溪、奎洋龙头和金山、平和、角美、诏安、上杭、江西、广东始兴县、连平州、四川等地。九牧六房文德后裔在龙岩也有10000余人。       

                                     (福建龙岩 林水海  文 )

7 潮阳《源本堂》林氏源流考证

(节 录)

一、九牧六房蕴公十二世孙英公,字荣成,列晋安28世。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殿试榜眼,授金紫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承岁旨。徙籍于粤。

二、树下乡太始祖永千公,名字失传,生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庚辰七月初三日丑时,终于元顺帝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丁未十二月廿五日申时(约88岁)。公系英公十五世孙,列晋安42世。公自祖由粤入闽省住至公迨六世矣。世居泉州府晋江县金竹林乡。公身居庠生博物多闻,以业儒为生。游学于海阳县龙湖树下乡(今潮安县龙湖镇树下村)开基。娶邻乡妙福潘氏,单生一男讳乘万。

三、二世乘万公,名昕,字宏耀,号顺斋,生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戊申四月十六日子时,终于元顺帝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丁未二月十六日子时(约60岁)。初生入拮阳县学,元顺帝至正廿年(公元1360年)庚子科解元,选太平县正堂,除云南昆阳州知州,擢升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同知,以疾致仕回家。

四、三世太安(1329-1402)生三子,锦川、梅枝、梅岩(生1354年,卒于1421年),创潮阳县西胪凤山-泉塘,生三子:继岩、诚著、怡若)。

五、五世鲁公,讳诚著,梅岩次子,生卒未详。居(竹山都)潮阳县西胪镇泉塘乡。登明永乐七年(公元1408年)戊子科副榜元,选交趾顺化府经历,升授中顺大夫,顺化府正堂。公娶陂尾陈氏产一男,分居河溪镇桑田乡(失考)。继娶京妈生刚毅裔衍泉塘乡林氏。

六.衍居地考证:

1.树下乡林氏宗祠(登元第)厅匾曰源本堂,口传约建于明洪武年间,虱母仙当先生。永千-乘万-太安-四世长锦川、次梅枝居本地.传衍龙湖市头及马来西亚.三子梅岩迁潮阳西胪凤山乡。

2.泉塘乡林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永千十四世孙德虚公主持。泉塘乡林氏由四世梅岩公于明洪武廿七年(1394)创居。梅岩公之前(1380左右)由树下至西胪凤山乡教书,娶本乡黄氏生三子,开创凤山房系,至今尚存有林氏宗祠及金竹旧家’‘金竹流芳门匾。

泉塘族谱(2000年修):以梅岩(在凤山龟山)为一世,十四世起用辈序: 昌国维嘉猷  裕昆学成周……而(宗表)族号为:荣宗赓奕宜,文心与天齐……  赤寮房十四世起用辈序:朝宗兴发育,万宝世光辉……   而(宗表)族号为:荣邦赓奕仪  文心与天齐……从宗表看前十个字基本相同,可推知当时应是共同商定统一的。后期泉塘才另起一组辈表:昌国开仁义……宗表:荣宗彰茂德……,且二者兼用. 至1997年、赤寮林传至三辈,即26世,泉塘传至学辈,即24世(按:潮阳世糸,以永千计应加3为29及27世)。

    梅岩-诚著--长(失记)、次刚毅--敦朴(泉塘派)、敦矢(居谷饶?)、敦政(失记)、敦质(今有子孙居赤寮世英、世杰等).

    3.潮阳县谷饶大宗祠约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应在泉塘小宗祠1736年之前),由谷饶系与泉塘四世敦质四兄弟合建?(1563年倭寇烧毁泉塘乡舍时,敦朴兄弟应不在世)。以乘万公为龛主,青龙祭梅岩公,白虎祭湛波公。泉塘派为长房,赤寮祠堂派为二房, 三房子孙移居惠来县隆江镇块石乡(失考).    

谷饶传:湛波公在元朝未移居铜孟蔡厝厅村(一堂北湖)附近,明朝末因兵祸散了寨,子孙辗转于揭阳(渔湖?)、溪内(直浦都)、桑田等地,清初陆续迁到赤寮上家居住(注:时间与树下、泉塘传说冲突).湛波公(墓在铜孟名月地、失考。口传最后一次祭祖于1948年,泉塘宗亲坐轿、惠来宗亲骑马)。子孙传衍:辉万、辉玉、辉国、左人祖(祠堂后厅派、讳东虞葬内寮人形地))生三子分衍桑田(南田赤寮林)、谷饶后厅派、铜孟镇方港乡.

    谷饶祠堂派:湛波---和睦(敦睦)-建田-宽容-丽溪-乐亩-东华-瑞庆-祥和-----未考证.

    丨-东虞-西溪-南泉-怀章-伯才-弘业-怀顺-玉真-孟文-开瑞-朝仪(桑田乡赤寮林)

    丨-左人祖( 谷饶祠堂后厅派)

    丨-铜孟镇方港乡

    谷饶训合派:华见祖于清光绪年间从司马浦温尾来经营"训合农具店而创居.衍至97年135人。

    谷饶怀山派:于清乾隆廿年(1755)子孙从和平桥头迁来,衍普宁大坝及本地,至97年396人。

    谷饶平直派:(平夹?)由桑田迁入.为振顺、学智等之祖。

    谷饶兴勤祖: 197人(另迁居桑田糸衍裔约220人)。

    谷饶以湛波为(一世?),十四世始用辈序:朝宗兴发育、万宝世光辉、脉承仁裕、扬名十知洲。(廿四至卅三世于1986年4月由族长林发运主持续编)。宗表(族号):荣邦赓奕宜、文心与天齐、德立凤萃岐、富贵肇鸿禧。(至1997年1月8日由光伟执笔整理各支房供述:谷饶林氏人(丁)口2432人,由育-18世至三-26世)。

    4、铜孟方港乡传:墓地月地为许氏妈(东虞公妣心顺许氏?) 嫁妆田。

5、潮阳县河溪镇南田村(桑田乡赤寮林)林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内匾金竹旧家厅匾源本堂。民居匾额题为西河旧家。巳考证由东虞祖至朝辈为十一世,即:东虞-西溪-南泉-怀章-伯才-弘业-怀顺-玉真-孟文-开瑞-朝仪(朝富、荣声碑文列十四世)。

由十四世始用辈序:朝宗、兴发育万宝、盛邦振豪。(今2010年在世:育-18世至英-25世,人口约4000人)。宗表(族号):荣邦赓奕宜、文心与天齐……

另有宗支传衍于桑田屿东林及司马浦林厝寨。  

以上系据泉塘族谱及手抄家谱、谷饶97年概况等资料整理。

                                        ( 广东潮阳   林俊荣  文 ) 

8  湖北黄冈林氏祖源新证

黄冈林氏系湖北林氏望族,源出福建莆田唐九牧林氏。开基祖为林千一,初居湖北麻城,后徙居于黄冈林家山,亦称林家湾。

黄冈林氏族谱历经四修,比较完整。清道光丁酉年(1837)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为黄冈林氏宗谱作的《闽楚同源序》中指出,黄冈族人本邵州蕴公之后,与予上共披公。按四修谱记载,千一上承福建永定文德衍支,下传4世孙正六迁罗田,正六子世闻迁安徽金寨。而林文德宋末官宁化知县,系蕴公后裔,千一为文德5代孙。

江西龙南林家琪宗长曾撰写《黄冈——罗田林氏当是苇公之后》长文,对黄冈——罗田林氏祖源作了翔实考证,认为黄冈——罗田林氏不是蕴公之后,而是苇公后裔。其考证要点为:

一.近年见世的黄冈误版世系,误认元代的永定千一(文德5世孙)为黄冈始祖,取代宋代创修以来沿载的宋代黄州(湖北黄冈)始祖。从生年可证实:黄冈始祖千一生活在北宋后期,与文德是同一时代人,而永定西陂千一,生活在元代后期,西陂族谱记作外出无回,失考。而新刊误版宗图把出生在后的西陂千一代替从麻城迁入黄冈的黄州千一,以致造成黄冈世系的整体误承。

二. 罗田世系总图与苇公世系相亲,传承状况相合,罗田千一世系代距与苇公世系相近,上祖迁徙时间衍居情况与莆田《前埭大宗谱》记载互相对应。罗田谱明确记载本族是康公黄冈一支。康公长子宁公即《前埭谱》中的苇公5世孙永公三子康、宽、寄中的长子康公之子。(按,苇公宁公垂直世系为:苇可征康[宽、寄]宁),但因创修总图中夹有谬讹(如把苇公5世孙误为宁,列为蕴公嗣子等),而莆田《前埭谱》则载康公长子宁子孙衍居黄巷,疑此黄巷当为谐音黄冈之误。

三.黄冈林7世孙玉琅赴任重庆通判前为报祖恩曾迂道过莆田祭扫城内的糍姑墓(即永公夫人迈时妈,莆田方言谐音,同义),太守鲁公(兴化路行政长官鲁威总管)赠联云:奕叶莆田衍庆,盘根义水生芳。明崇祯十六年(1643)罗田人林棨任龙南知县,曾与龙南罗盘石林氏认族,并取得莆田《前埭谱》送达龙南。

据上述缘由,家琪宗长认为:罗田林氏既是苇公之后,黄冈亦然。黄冈——罗田世系的族属应由九牧六房改为九牧一房。

                                                   (村鸣   整理)

7 9 九牧文化名标史册

唐中晚期,莆田许多官宦家族,重视儒学,教子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以至比户业儒,俊选如林"。九牧林正在这个时候产生并崛起。有一翁九州牧"、双桂遣风"等美谈,并不断涌现出那些高风亮节、不畏强暴的忠臣义士,被誉为存孤直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日忠。"

    唐贞元间,太子詹事林披的九个儿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俱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林披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他十五岁手抄六经、子、史达千余卷。天宝十一年,林披明经及第,官将乐县令。后封为潭州刺史。因得罪权贵,改临汀令。他勤政爱民.作《无鬼论》以宣化,改变当地习俗。后被擢为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但他不愿奉迎权贵而解印归休"。他回归故里后,屡召不仕,在家兴学教子,还与儿子林藻、林蕴等创办澄渚书堂,教育子弟。林披卒赠睦州刺史。林披勤政为民,不事权贵的高贵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九牧兄弟,特别是老六林蕴。林蕴少有壮志,赋性鲠直,在应贤良方正科对策中说: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当时虽被以语大而肆主司黜之,而铿锵之语,掷地有声。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一时被黜的林蕴,其忠直之心不改。贞元四年,林蕴明经及第,除水部员外郎。其时,四川节度使韦皋辟为推官。韦皋死后,刘辟代任节度使时,阴谋反叛。林蕴秉承先祖比干精神,忠心为国,以顺逆之理讽之。刘辟不听。他又遗书切谏。刘辟大怒,欲杀之。林蕴大义凛然地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何幸矣。刘辟惜其直,暗地里叫行刑人以刀背磨其颈。林蕴大声怒斥:死而死矣,吾颈岂汝砺石耳?刘辟只好将他降为唐昌尉。元和元年,刘辟之乱被平后,林蕴因切谏与怒斥刘辟而名动京师。以后官到邵州刺史。林蕴于唐敬宗宝历二年逝世,懿宗咸通十年诏褒其忠义,溢忠烈旌表其门。因而子孙居地名为忠门

    九牧文化的发展,与莆田的文化教育发达息息相关。明代,莆田科甲鼎盛,九牧林氏也人才辈出。九牧林后裔中,林环中状元,林文是探花,中进士的更多了,其中有林俊、林润、林富、林大辂、林云同等,一个个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特别是那些敢于同祸国殃民的权贵作斗争的,更是名标史册。

    林蕴裔孙林俊,明成化年间中进士,任刑部员外郎。当时太监梁芳同和尚大兴土木,大建寺庙,劳民伤财。林俊上《扶植国本疏》弹劾梁芳,并请斩妖僧继尧。此时言路久塞,林俊疏入,声震朝野。但因梁芳是皇帝的宠阉,因而林俊被廷杖并下狱。他在狱中赋诗道:臣本比干后,君今虞舜前。尚方未赐死,感激问谁先?以后,林俊被贬到云南姚州任判官,第二年才命他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及到孝宗弘治年间,林俊才被调往为云南按察副使。他在云南,曾下令毁淫祠,改为学宫,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后升为按察使,又历任南京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等,至嘉靖皇帝时起用为工部尚书,改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林俊历四朝,始终坚持抗辞敢谏,为人们所敬重。退休后回家乡,重视家乡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亲撰林氏《范》。正德九年,他的儿子林达用古篆书写,并勒石立于祠堂。从此,其族范就成为林氏宗亲的族规家训了。

    林藻裔孙林润,明嘉靖年间官南京监察御史。他毅直敢言,弹劾权奸,直声朝野,被称为铁面御史。当时受嘉靖皇帝宠用的严嵩,与子严世藩操纵朝政,贪赃枉法,受到杨继盛等的弹劾。结果杨继盛等反而遭受杀身之祸。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林润不顾个人的安危,决心与祸国殃民的严嵩父子作斗争。《天后显圣录》中,有一则《托梦除奸》记载: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权,残害忠良,御史林润正在拟本劾奏。稿未完成,假寐几上,梦神妃对他说,权奸蠹国,公报主忠诚,必俞所奏,当不负厥鲠直。林润醒后心里想,奸臣播虐,忠良神人共愤。遂决意上疏劾奏,终于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下旨将严世藩等以正典刑。严嵩也被罢相为民。当时,全国上下,人心大快。

    明代还有刚阿为民的林富,也是九牧林苇的裔孙。林富于明代弘治十五年中进士,初任大理寺评事,当时专横于朝的太监刘瑾,授意林富要严办与他有隙的案犯。林富在查办中,发现此人纯属无辜,坚决不与刘瑾同流合污。刘瑾恼羞成怒,杖责林富,并将他一起下狱。直至刘瑾伏诛后,林富才被起用为袁州同知,擢宁波知府。嘉靖十年,阁臣方献大的家人持势强夺民房。林富不理权贵而凭公决断,因此得罪阁臣。虽被诬落职,但得到人民群众的颂扬。

    清代,九牧林后裔弘扬比干精神较为突出者,首推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在《显考旸谷府君行状》中写道: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国初再徙省治。出于九牧之后的林则徐,自幼勤奋,博览群书,27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嘉庆年间,先后任监察御史,布政使、巡抚、总督等。他所到之处,关心民间疾苦,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赈灾救民,廉洁正直,是举世闻名的抗英爱国英雄。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眼看西方殖民者利用鸦片走私、侵略中国,残害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使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就厉行禁止吸食鸦片。道光十九年四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两万多箱,名震中外。但昏庸的道光帝在侵略者和主和派威胁下,颠倒黑白,将他革职流放新疆。此时,他仍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抒发了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千多年来,妈祖信仰从我国到东南亚,及至有华侨、华人足迹所到的世界各地。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妈祖被奉为世界和平女神,各地的妈祖信众纷纷到湄洲朝圣,络绎不绝,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妈祖热"。与此同时,妈祖文化也进一步蓬勃发展。

    妈祖原名林默娘,宋建隆元年 ( 960年) 生于莆田湄洲湾畔。其曾祖保吉仕后周,后弃官隐于湄洲湾北岸贤良港 (今山亭乡港里村)。父惟悫,宋初官都巡检。她是九牧林蕴的第七代裔孙女。因此,各地林氏特别是九牧林宗亲,都尊称妈祖为祖姑。在各地妈祖庙和奉祀妈祖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九牧后裔撰写的对联。如清乾隆十六年(1781年)中进士的林炳麟曾撰联:徯我后波平沧海,酌我姑酒满金罍

    在妈祖信仰的传播过程中,各地的九牧林宗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到龙岩参加一个报纸新闻会议时,听说永定西陂天后宫建筑很有特色。我请《闽西日报》总编室主任带我们去参观。这座七层塔式天后宫的建筑为全国独有。其底层为大殿,奉祀妈祖和千里眼、顺风耳神像。据宫里老人介绍,该天后宫建于明嘉靖年间,由该村林姓居民建的。据闽西日报的同志说,龙岩的永定、长汀、武平等各地都有当地林姓特别是九牧林后裔发起建造的天后宫。其实,在闽北、广东、广西、香港和台湾等地,都有林姓或九牧林后裔倡建的天后宫。如香港九龙北佛堂天后庙,就是宋代莆田林长胜徙居九龙后,其裔孙首建的。

妈祖文化是九牧文化的延续,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努力传承九牧文化,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激励和团结海内外林氏同胞,大力发扬九牧林的传统美德,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福建莆田  林元伯/文)

8藻蕴兄弟与欧阳詹

宋代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引录黄璞《闽川名士传》,提到唐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这里的藻蕴就是九牧兄弟中的老二林藻、老六林蕴,而欧阳就是中唐时的泉州晋江名士欧阳詹。

林藻、林蕴兄弟生长于莆田兴教里澄渚乌石村(今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林玄泰官瀛州刺史,祖父林万宠官饶州刺史迁高平太守。父亲林披,字茂则,以明经科及第,累官临汀别驾,知州事,卓有善政,后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因生性淡泊,厌于为官,正值中年便退隐澄渚乌石故里,志在兴学育才,诗礼传家。据《澄渚俞氏族谱》记载:澄渚之地,为陈俞世族居也。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盖因其村前有澄溪绿水环流,又以陈俞二字谐音改为澄渚,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大历年间(766-779),林蕴在草堂埔创办澄渚书堂。它是莆田立县以后创办的第一所私家书堂。自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王琳《梯云斋记》)。林家九兄弟先后以明经或以进士及第,谱写了一门九刺史 (官居州牧)的科举佳话,世称九牧林家。由于林家父子倡学兴教,滋兰树蕙,澄渚文风昌盛,早在中唐时即为精英荟萃、人文繁盛之地。三山之麓的澄渚书堂、福平书堂与城南灵岩精舍(后攺建为灵岩寺、广化寺)相辉映,成为莆田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在九牧兄弟中,当推藻蕴兄弟文名业绩最为显著,自唐代就被载入正史及地方史志,百世传芳。

林藻,字纬乾,累官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刺史。据《唐史·人物志》载:林藻年轻时立志高远,个性疏狂,据载他慨然欲自奋发于闾里,其言曰: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林藻与其弟著、晔、蕴、迈筑室读书于福平山。时李锜为福建泉漳汀州观察使,莆田县始兴学校。独孤及作新学碑中有比屋业儒,俊选如林之句,而藻蕴兄弟犹以碑文中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题铭文于砚泉石,刻志业文。清源(今晋江)名士欧阳詹慕名前来与之同窗共读。藻蕴遂与欧阳詹决意率诸弟以应进士科举。藻蕴兄弟道经浦城梨岭,列名巨石发誓: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祇夺。数载后,蕴、荐先后以明经及第,藻以词赋擢进士第,林藻为此还题了《登第后归梨岭有怀》诗,诗云: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影飞。

林藻于唐贞元七年进士及第,成为莆田立县以后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次年欧阳詹进士及第,同榜的有中唐大文豪韩愈,因为此科人才杰出,故有龙虎榜之称。当时藻蕴与欧阳詹文名并著,时人誉称为藻蕴横行,欧阳独步

关于林藻参加省(尚书省)试,《莆阳比事》还记载:藻《珠还合浦赋》成,打盹时,仿佛有人吿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之意,他醒来修改试卷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气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棠称赞其叙珠去来,若有神助

林藻不仅文名卓荦,而且以善书闻名,成为唐贞元时著名的书法家。林藻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直追晋人意韵。《书史会要》称其行书遒劲浓纤,杂之魏晋书,未易优劣,唐人中丁丁者也。其传世佳作《深慰帖》,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给予极高的评价。明初陶宗义在《书史会要》中称:林藻行书,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林藻的《深慰帖》是福建最早见载于史籍的书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林蕴字梦复, 少负奇志, 赋性鲠直,青年时期,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在答题时就曾写道: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表明了他以林氏先祖殷商忠臣比干自励、刚直爱国的志向。因语大而肆,受到主事上司的训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林蕴以明经及第,授集贤殿校理。他关心政治时事,企图挽救危局。唐顺宗朝刘辟代韦皋为四川节度使,据地称雄,不受朝廷节制。受聘任推官的林蕴被聘,不顾杀身之祸,遗书切谏,辟大怒,欲杀之。临刑时,林蕴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矣!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磨动,逼他屈服。他怒叱说:死即死,吾颈岂顽徒砥石耶?因慑于其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刘辟终不敢杀害他,贬他为唐昌县尉。

刘辟叛乱失败后,林蕴以忠节名震京都。林蕴曾多次上书对如何安边、巩固唐朝统治,提出自己的主张。他接连写了《上宰相李绛李吉甫书》、《上宰相元衡书》、《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指陈时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尖锐地指出:朝廷用人不当,建议量才委用,并任用正直之人;又主张将帅有不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要三年考绩,能则优奖,否则孥谬。他同情百姓,反对节度使兼并土地,敲诈勒索,残酷剥削农民。他同情士兵疾苦,提出对士兵要以赤子保之。这些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职微言轻,加上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林蕴的奏议最终没能被采纳。

唐元和十三年,林蕴受沧景节度使程权之聘掌书记。期间,他晓以大义,力劝程权献上四川版图向朝廷称臣,被程所采纳。他随程权进京,被宪宗授为礼部员外郎,迁邵州刺史。

林蕴因性格刚烈,多忤时政 且嗜酒多忤物,唐宝历二年(826年)因涉及一起命案获坐脏罪杖流儋州而卒。咸通十年(869),寃案得到平反,朝廷追谥忠烈,其后裔曾于湄洲湾北岸浮州埔建立忠烈牌坊以纪念,俗称忠烈门,今莆田秀屿区忠门地名即由此而来。

林蕴善书法,他所撰著的《拔镫法叙》为书论要典,有诗文集《林邵州集》一卷传世。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晋江潘湖村(今晋江县池店乡)人。祖上和父兄曾任闽、粤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欧阳詹少年时曾在泉州城北清源山、南安丰州莲花峰、高盖山白云书室等处读书。他博览群书,弱冠能属文。 且文思敏捷,见解独特,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

    为了进一步求学,欧阳詹于唐建中初年(781)只身来到当时教育比较发达的莆田(当时属泉州管辖)。他与林藻、林蕴兄弟先后读书于灵岩精庐和福平书堂。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研读了5年时间。因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欧阳詹成为莆田九牧始祖林披的女婿(部分九牧族谱曾有披公女适欧阳詹之说),建别墅(书堂)于福平山 (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另据村中今存碑记载称,九牧墓前之积翠庵即为先儒欧阳行周福平别墅之遗址。 

    唐贞元二年(786),30岁的欧阳詹与林藻兄弟4人北上应试。途径闽北浦城梨岭(今名泗州岭)时,特地在岭头刻石留名,决心射百步而期中,飞三年而必鸣(《出门赋》)。他们沿嘉陵江入川,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西上长安。经过整整一年七千里的艰苦跋涉,终于在贞元三年(787)抵达京师长安。

到了京都后,欧阳詹利用候考的数年时间饱览附近的河山名胜,并以文会友,结交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更与韩愈相知为深,结为至交。贞元八年(792),欧阳詹与韩愈诸名士同榜联第,时人称为龙虎榜

次年三月,欧阳詹特地到莆田吊唁阙下林大孝子林攒,并作《甘露述》一文以悼念。    

贞元十五(799)年,朝廷授予欧阳詹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四门学虽是朝廷高等学府中最低的职衔,但闽人任此职却是破天荒,所以世人皆尊称其为四门先生

如前所述,藻、蕴兄弟与晋江名士欧阳詹有同窗之谊,形同手足,彼此引为知己。可能由于性情投合,林蕴与欧阳詹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现存欧阳詹的作品中有多篇寄赠林蕴的优美诗篇,字里行间流露了两人超越兄弟的深情厚谊。

林蕴和欧阳詹同在长安时,经常一起参加各种聚会。唐贞元十二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林蕴、邵楚苌、陈诩、欧阳詹等福建名士联袂到永崇里华阳观举行一次赏月雅会。当是时,只见埃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值此美好的月色、敦厚的乡谊,大家心境极好,就推请欧阳詹作诗以纪之。欧阳詹挥毫疾书,写了《玩月》一诗,其中有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的佳句。

林蕴与欧阳詹共处时的温馨,增添了他们别后的思念。有一年,他们结伴游历四川,途经嘉陵江时,听到山林深处传来鸟鸣,声音极像福建老家的鸟叫声,他们驻足同听,流下了思乡之泪。别后欧阳詹即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七绝《越鸟》,表达对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是闽中越鸟声,几回同听暗沾缨。

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

欧阳詹又有《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一诗,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诗云: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

无人相共语,独自故乡情。

   诗后原注云:延寿,福平皆闽中川原之名。延寿,即蕴之别墅在焉;福平,即予之别墅在焉。原注意谓欧阳之别墅在福平山,林的别墅则在延寿溪畔(九牧故里村前之澄溪即为延寿溪支流)。这首小诗写的是四川分别后欧阳詹独自一人散步时对林蕴的思念,以延寿、福平两个地名唤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将林与欧阳的高谊表现得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欧阳詹素有兼济天下之志。他任四门助教后,积极荐举人才,史评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举职者,无逾于詹。 (《八闽通志》)。 贞元十六年(800) 欧阳詹上书宰相郑庆余,要求使能必尽其材器,量才破格录用;信中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举子的德才品性是难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可惜不久欧阳詹却突然逝世,年仅45岁。

    英年早逝的欧阳詹笃于情谊,临终时特地遗嘱灵柩南归葬于年青时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的读书处——莆田广化寺灵岩塔北面。他的一些子孙也入籍莆田。旧志载明莆田义井欧阳即为四门詹后。由于欧阳詹与莆田的特殊亲密关系,莆田历代人士始终缅怀这位四门先生。黄仲昭《八闽通志》也把欧阳詹列为唐代兴化府人物之一加以介绍:欧阳詹自泉山来莆田,与林藻、蕴业文于灵岩精庐,已而改卜于福平山下,卒葬灵岩浮屠之阴。其裔下错居莆田,曰仲、曰盼、曰清乡,俱登科。

    欧阳詹逝世后,韩愈满怀深情地写了《欧阳生哀辞》,表示深痛的悼念。欧阳詹高才博学,著述颇富,所著《欧阳行周文集》10卷。《全唐诗》录其诗88首。

    综上所述,唐九牧藻蕴兄弟与泉州名士欧阳詹之文章道德、奋斗业绩确曾名标史册,辉耀古今,这是林氏家族永远值得铭记的的无尚荣光。九牧兄弟与四门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人间难得的温暖。遥想千年前如许文明的灵光,面对当今世道之浇漓,人情之冷漠,我们在感喟慨叹之余,应当引起深切的反思。窃以为,这对我们敦亲睦族,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大团结无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林春明 文)

9三教先生林兆恩

   

                                              东山祖祠全景

林兆恩(1517一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莆田城关赤柱巷人,唐九牧长房林苇25世孙,出前埭林贡元房。祖父林富,官至两广总制。兆恩十八岁入县学后,屡试不中,三十岁时绝意科举,转而研究心身性命之学。他历观道、释两家经旨,感到儒道释三家均失其创教者的真传,流弊已极。为挽救世道人心,他提倡道释皈儒,儒皈孔子三教合一教理,取名三一教(今台湾称为夏教)。时上自缙绅学士,下至平民百姓,省内外门徒皆往听讲。他传播三教合一理论,主张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把道释统一在儒教里,改变其逃避现实的性质,共同积极投入社会生产,任何人皆从本分做起,忠于职业道德。这样就自然地排除了社会危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反对儒者热衷功名利禄,道众妄谈丹药长生,佛徒虚说生死轮回。他不信鬼神,不谈妖,不说怪。兆恩三十五岁时始以三教心法授弟子,教徒入教条件不限于社会出身地位,只要有正当职业即可。他设想请求朝廷以法令规定天下道士僧尼皆当婚嫁,从事生产,消灭其一向靠布施的寄生虫生活,计口授田,消灭豪强兼并土地的根源。他在他祖父林富别墅东山樵舍讲学,号为宗孔堂,弟子不下数千人,其学说影响既深且广,被称为三教先生三一教主。

当时倭寇大举侵犯东南沿海,兴化受倭寇之祸最为惨烈。林兆恩撰著《防寇管见》,建议城乡举办团练,对付当时倭寇的窜扰。他购办酒粥米犒劳守城军民,雇请麻阳客兵击退围城之敌;救济入城避乱饥寒交迫的村民。嘉靖四十一年 (1563)冬,倭寇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掳掠,残不忍睹。兆恩变卖自家田产出资赈济难民,收埋因兵灾瘟疫而死亡的尸骨达27000多具。当倭寇被击退一时瘟疫流行,他首创艮背法,教人健身活愈病,不收药费,活人无算;万历18年、22年两次发生饥荒,他捐谷数百石、银200余两救济贫民,家产尽罄,至老来沦为极贫之士。

 兆恩博学能文,著书数十万言,有《林子全集》、《三教会编》等传世。他所著的《三教正宗统论》36卷,是三一教的经典著作。卒后门徒把宗孔堂改为祠堂,称之为东山祖祠

明何乔远《闽书》记当时莆穷山极海,至三家聚落,莫不祀之;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晋安、清漳,皆三教堂,以供遗貌。林兆恩在世时,传教足迹除了莆田、仙游之外,还及于福州、武夷、建阳、光泽、邵武、宁化和江西万年、浙江衢州以及南京等地,他的门徒在这些地方建有三教祠(堂),并在浙江金华、新安,江苏松江、北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建堂传教。后来,政府认为这些民间宗教都是邪教,严加禁止,只有林兆恩的家乡还保存着三一教。三一教随着兴化海外移民的足迹,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并引起了西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家哲学界学者的研究兴趣。

林兆恩生活的明朝嘉庆万历年间,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风气急剧变化的时期,这在福建沿海地区尤为突出。林兆恩适应时代潮流,宣扬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要求社会平等。他代表的是新兴市民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他的思想对社会进步、人类解放以及民族精神的重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百般阻扰,林子逝世后,三一教的性质渐生变化,甚至被引入言妖说怪、咒水书符、隐图财利的歧途,这是他所预料不到的消极结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林兆恩作为一代杰出的宗教改革家、思想家、慈善家,他力图完成宗教改革大业的开创精神以及济世拯民的博大情怀是永远值得后人崇敬的。

                                             (林酩  文)

10赤子情怀  乐善人生

林乐文宗长弘善济世事迹简介

林乐文宗长(中)与莆田宗亲林金九(左)在九龙岗

创业典范   慈善之星

林乐文先生是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水吼村乡贤,现任深圳市金泓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普宁市、揭阳市、广东省人大代表。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慈善之星光荣称号。2008年被揭阳市政府评为揭阳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福布斯》杂志公布2005年度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慈善捐赠100榜中,林乐文以捐资1100多万元居第15位。2009年7月,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 2010年2月和4月,分别当选为全国、全省劳动模范。2011年5月被聘任为普宁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2011年9月获揭阳市忠诚楷模称号。

从小学时曾经辍学的穷学生,到如今的中山大学EMBA协会副会长、在读博士生; 从一个小小建筑公司老板起家成长为亿万富豪,几十年来,林乐文先生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不是他人能体会的。林乐文酷爱学习,几乎在每晚都坚持阅读两三个小时书籍。多年来他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坚持博览古今中外群书,不仅对建筑的疑难问题做了专门调研,还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研究,近几年他对影响中国的三大思想儒家、道家、佛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企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中去。他从书中感悟待人接物的启示,寻找为企业定位的参考案例。只有知识丰富,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让企业在险象环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比金钱更重要,企业家在创造物质财富时,还要充实精神财富。站在排满《四库全书》的书架前,林乐文像徜徉在自己开发的得意楼盘中一样,兴奋而满足。

正是脑中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加上勤于钻研、好学不倦、坚韧刻苦的态度,林乐文先生将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成为深圳颇有名气的建筑商。由他打造而成的深圳高级住宅区金泓凯旋城,是目前宝安最大的人文海景生态社区之一。建成以来,金泓凯旋城为林乐文先生带来了诸多美誉。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英国皇家结构学院院士傅学怡评价开发商金泓投资董事长林乐文先生:实践出真知。林乐文是建筑界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物。国内各权威机构也慷慨地授予凯旋城一个个重量级荣誉:中国(深圳)地产标志性建筑成功开发典范、中建CI金球奖、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

重教崇文   以善为乐

乐善捐资兴教育 文心着意育英才,这是林乐文先生的一位好友为他做的藏头诗,以此称赞林乐文的桑梓之情、赤子之心。如果说,林乐文先生在地产事业上给人的感觉是一鸣惊人,异军突起,那么,他在另一重要事业——慈善捐赠方面则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早在事业刚刚起步,还是步履维艰时,他就开始5万元、8万元、10万元地为家乡的办学、修路造桥等项目提供资助。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他捐赠的频率不断增高,捐出的数额也不断递增,也帮助了更多地方的贫困群众。除了向家乡中小学、改水工程 、全村医保捐巨款之外,他还向揭阳市觉世慈善会、四川灾区等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林乐文先生已为社会慈善事业捐款超出了一亿元。

林乐文先生做过的好事,那是数不胜数。而在重教崇文方面,他付出的努力是最多的。洪阳中学的重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2005年,洪阳中学师生仍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德安里上课,由于年代久远,教室已成危房。林乐文先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坐不住了。学生不能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上课了,必须得赶快搬出去。当时,他的公司几个项目刚开工,资金很是紧张,但他却作出了一个让家乡所有人都震撼的决定,由他个人出资建一所新的洪阳中学。林乐文先生于百忙之中,多番筹划,亲自为新校区选址。新建的洪阳中学规划占地97亩,其中教室105间,还配套有礼堂、食堂、操场、足球场等等。林乐文先生这一义举,不仅感动了洪阳中学的所有师生,更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林乐文小时候经历了太多的贫穷和无助,小学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对弱势人群他感同身受。2006年初,深港潮籍企业家光明行小组提出回家乡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林乐文不仅自己出钱出力,还呼吁其他企业家朋友捐资。活动结束后,他得知还有不少人需要帮助,立即追加捐款50万元。到现在,他已出资350万元为一千名患者做了复明手术。林乐文的意愿是在近年内把整个普宁市的白内障患者全部做完。普宁有位93岁的老人,四十几年都看不见东西。做完手术后能看见东西,他激动地牵着林乐文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我摔了四十几年,现在能够看见东西,真是高兴。

林乐文先生说,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这样的行动他还会继续进行。这辈子能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这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林乐文为人低调,不愿过多地宣传他自己,而是希望多宣传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弘扬人的责任就是回报社会这种感恩奉献精神。

对于公益慈善,林乐文先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慈善是无止境的,只要社会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有能力就会去做。企业要获得尊重就要奉献,这就好比做人一样,怎样对待他人,就会得到他人同样的对待。企业的进步发展和财富的获得都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义务。要学会对社会、对他人感恩。正是因为怀着一颗感恩奉献的心,林乐文先生将慈善当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竭诚地营建着自己的慈善人生,执着地丰盈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胸怀豁达  博爱无私

林乐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把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融合西方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在他看来企业管理要上下左右中间,纵横相结合,要立体管理。他说:儒家教我们怎样做人,道家教我们怎样成事,佛家教我们怎样去回报社会。这三家合起来就是人的一生。”“我们公司现在为什么进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学习?我是想让大家思考和认清楚路该怎么走。

他举例,自古至今中国人就是顾及子孙后代,广东话说老爸养仔,仔养仔,意思是说父亲养子女,子女养子女,这就给人一个包袱,想着赚更多的钱给后代,其实这是在害后代。

他认为:人要想对社会有贡献,就应该先把自己的心定位好。 他常说:赚几个钱够吃够喝就行,不想当大富翁,我想到的是赚了钱要回馈社会,多做点好事。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尊重的人越多,你积累的财富越大。

林乐文先生做善事从来没有附加条件,从来不讲索取。当有记者问其对乐文先生的评价时,家乡不论干部或村民群众都一致认为:林先生富了不忘家乡的建设,不忘回报社会,真是胸怀豁达,博爱无私。任何赞誉之词都不为过

 据初步考证,乐文宗长的先祖源出福建莆田,乃九牧林氏后裔。他对莆田祖家怀着深厚的感情。今年清明时节,他特地率广东宗亲来莆谒祖寻根,参加九牧陵园新牌坊揭幕仪式。为了感念宗光祖德,他先后捐资六十多万元赞助莆田祖家修复祖墓古迹,其尊祖敬宗、热诚奉献的崇高风范博得广大宗亲的同声赞誉。

林乐文嘉言录

做生意不单是为了能吃饱,更高层次上讲是如何回报社会。别去想富不过三代之类的事情。林则徐说:子孙若比我强,留钱何用?子孙若不如我,更不应该留钱给他们了。我跟自己的孩子说,只要你能去读书,读多少我都乐意培养,但以后就要自己养自己。

 

人在社会上做事,都要讲个公德心。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自私自利,不能老想什么都为自己所得。儒家思想、《道德经》等等都是说人的一生要道法自然,不能对金钱看得太重,也不能不去赚钱,人最重要的就是德性。

我赚来的钱,我愿意回报社会。人家来找我帮忙,有意义的我就去做。只要是慈善的,我都会想办法去做,什么光明行啊、修路、寺庙、学校。我宁愿把钱捐出去,也不愿把钱留在身边。

捐赠是我的重要事业。我不赞同把巨资转给自己的孩子,只会给孩子留点创业起步费,我会把更多钱捐给社会。把积德留给后代比什么都好。

11 闽中寻根纪游录

光绪丁丑二月丙午之辰、次日清明,为先严八十冥寿,间日又为予四十初度,客里光阴,不禁春露秋霜之感,爰询祖籍而有莆阳之游。荷蒙星使命以肩舆,并派祥麟小火轮径渡对岸,计舟行三十余里一点钟即至。中流水势甚汹涌,知为两川之汇合。马江之渡,夜宿枋口,天未明,促装就道,过松树岭日始出山。盘顶邮亭翼然,古木参天,野花匝地,缘崖散步,耳目为之一新,过次通属康庄,为福清界,则见远峰屏立,流泉镜清,水田鹭飞,麦陇雉雊,真胜境也。傍午路近高车塘经古冢,知为佳城,翁仲森列,结构天成,助舆视之,则前明镇抚浙闽广西总兵呼将军讳良朋墓也,其上有七峰排插,墓穴坐倚其中,辅翼之山两相环抱,明堂开展,对案层峦叠秀,远出福清县城,徘徊久之不忍去。又行数十里为渔溪,拥驻防兵数百,操演西法洋枪,管带李元顺也。二十三日晴光满径,淑气宜人,遥望鳞瓦参差,虹桥飞跨则福莆交界之江口在焉。沿途先有三五成群、纷纷奔赴唯恐后者,咸曰:本日江口举行十七年盛事,且往观乎。予也会逢其适,俄而旙幢招展,仪卫森严,千马花虬,几群林羽,听笙歌之夹道,护持东岳真灵,盼粉黛之盈衢,扮作西方彼美,聚观不下数万人,半出已经十八里,末复虎豹犀象麟凤龟龙,乐奏霓裳,妆从月殿。香炉结雾,居然将相神仙,彩架云连,尽是金童玉女,追随良久道路始通。嗟乎!遭兵燹后,繁华如莆阳者鲜矣!然每举必数万金,乡人之摊,亦不甚惜,以是知俗尚勤侈,信非虚语。日将晡,入莆之北门,见居人门首书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新联者甚夥,宋仁宗所赐其为吾族也无疑。馆主亦本姓。遂谒邑侯皖泾潘仪卿乡台,一见辄如故识,又以友人吴正甫明府修函为介,乃下陈榻,而扰郇厨。予撰联为赠,有荔乡慈父母,花县旧黎民之句。次晨,展吾同族岵瞻方伯暨友山孝廉,剑弄学博,藻亭茂才,各出宗谱,一叙支派,同为晋安郡王之后,岵瞻先生与予共祖沙公。比干公百世孙沙公有子三人:长曰昌,国清派;次曰宝,长城派;季曰旻,梨岭派。先生支祖宝公,予族支祖旻公,较九牧近之七世。九牧则与国清、长城、梨岭三派同出禄公之九世孙元次公,由元次公生子:既,茂,诜三公。长既公分长城,列七世而传法幔公,即沙公之父,与九牧同称雁行。次茂公亦历七世而传苇公兄弟九人,是为九牧,惜九牧谱有残缺,先生支谱亦无存者,得予之抄本,以为希珍,嘱其孙薇臣学博名以垣者,由比干公录至沙公,乃欣然谓予曰虽百世可知也。又出其弟子修先生名念者暨其寿煦诸君来晤,盛设肴馔,聚谈竟夕,酒间复检旧作《东岸春日游》诗百韵,语极清腴先生榜名扬祖,由乙酉拔贡、中本科解元,旋登进士,用部属官至甘肃布政,署陕甘总督篆。于同治间以原品休致,时年七十有九,为莆阳兴安书院山长,桃李多出其门,见其议论风生,精神弥健,目尚能视蝇头楷为月旦评。真选家藻鉴也。

先生谓予以远道寻祖,奖语尤加,又阅重修谱序,谓有古文笔气。予逊谢,不免汗颜,因求题谱以传来者。友山同年偕其侄剑农亦招饮其家,盛设祖乡风味。同席称藻亭先生为最长,赠有《天后实录》二卷。又晤桃村茂才,颇通官话,午前拜谒九牧祠堂,画前朝遗像二十余人,衣冠古处,末著国朝服色者二。下午谒东岩祖墓称麒麟穴,相传为九牧房五世祖,葬之时有异僧云修成便佳 。人莫之悟也。至洪武间,增筑府城,左包东岩适当其缺,修城前言乃验。东岩庙耸石塔。外建朱文公祠,历有年所。登高远眺,夕阳在山,竹院逢僧,茶铛供客,禽鸟亦乐,游人始归。夜坐不寐,复查友山诸君派出太子詹事披公,生九牧,长苇公为前埭一派,按其图考:首列卫辉比干墓,图刻周武王铜盘古篆十六字,孔圣书殷比干墓四字,唐太宗追赠诏并祭文。明裴骞重修记。晋安郡王之墓亦有图考,为闽中林氏鼻祖,坐落惠安县九龙岗,北五里为陈同关,距莆八十里,载田九坵,每年正月二十二日莆林轮派四人祭扫。予得墓考及天后遗事而冠之谱首,灯下作世系二纸与莆林序昭穆,自比干公至今,统计一百三十一世。及友山亦得予之谱补录比干公至颖公八十二世,合刻本第二卷,本原乃贯澈,惟五侯山沙公之墓在莆南二十五里,或云祠在长城,墓在双髻山,先生早年曾诣墓所,现以足疾兼室有病人,未便前往,适南乡械斗,遂作罢论。

 予之支祖旻公系由长城而迁梨岭英躔,至十二世士农公徙居石瑁山,其后坟墓载有溪里东磨秀丈田埕庵边诸名,即入来始祖瑞公之前数世,瑞公以迁葬祖父,卒于闽,其墓必在是间,留一纸请友山诸君代访。廿七日告辞。宗家各具衣冠出郭外二里送别,特赠《莆风清籁诗集》,蔡端明《荔枝谱》藏本以志雅意,予亦登楼申谢,籍观山水以尽片刻绸缪,未知何以报也。复觅旧路而宿江口,次日阻雨,寒风料峭,不果行,询之土人:江口人烟辐辏,距莆甚近有林姓乎?有,且数百家。晤仰山茂才于泰山庙内,仰山名廷高,年六十余,在昔家资百万,今则荡然一空。噫!沧桑乃竟如是耶!有谱在,涵江亦有九牧之裔。月之晦日道出闽县界,金鳌山有村为青铺墩,复遇雨遂避于新起元东林氏宗祠,栋宇轩敞,金碧辉煌,中供震公神位,公字伯起,堂之右三楹塑文昌像,宗有子纯先生,设帐其间,谈顷喧传有本家入祠,村人咸来问讯。堂上之履满矣,言语更难为通,乃以笔谈数行。有长者携予由径达其家,为其堂侄孙鹤庵,在中岐生理。问其人丁,则曰子生孙又生子矣。家道亦康,指酒数十饔以示温饱,复出谷种以询异同,具酒食款留甚笃,邀族长常泰、弟本吕茂才来陪,出虫蛀老谱二卷,首列福清叶文忠公序,谓明末曾遭倭乱,祠毁仅存数楹,后重修有记,惜非刻本。予得其比干公前三十一世轩辕世系,而赠予之,并邮寄莆田冀重刻。盖震公之卜居青铺墩也,善堪舆,爱金鳌诸峰环秀,内地突起之台,水口紧出,产尽膏腴,遂家于此,自元迄今计千百户。近此有林氏地名尚干,距五虎所不远,则五千余家。回忆乙亥秋闱过章至披孝廉家,见堂悬朱榻魁字石刻,末署有震公名,询其本在余昭,笔甚古怪,可以辟邪,其半鬼字形如夜叉。斗字类七星直悬,大手笔也。后人竟无知者,俟觅寄金鳌,以为祠堂手泽之存归马尾后存。二百里山川风景犹在目前,惟田庐坟墓道路桥梁一路幽雅,恨仙人坟墓久在滁来,又不忍释。且莆境滨海,大族居焉,多有械斗杀伤人命等案,县令为蹙额焉。男人勤耕、读书、贸易;妇女不宴游,也喜穿红簪花,恂俗习所致。房屋赭色,居民利渔盐,土产荔枝尤美,城内舍宇僻静,相传明时多簪缨门第,寸土寸金。林氏自状元环公,探花文公暨刑部尚书俊公诸人科甲蝉联为一城望族,至今人文犹有可观。或谓是行也。乃二百余年快事,不可无以为告宗族,昭示来兹,爰将所厉情形,不嫌琐屑,而为之记。

光绪二年拔贡任职福建马尾船政署

安徽省滁州来安县水口镇   

比干公一百三十一世孙  之泉记

12 北螺寻根行    

本家族谱记载:林家太始祖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东西北螺村,迁移广西南宁府宣化县(现邕宁县)左江正四图上楞村永通巷 (现邕宁坛洛镇上中乡永通村)……东西北螺村即今福建省莆田市西天尾镇林峰村。

2008年3月1 8日,阴雨

    上午9:40, 坐汽车离开了福州市,沿着曲折的海岸线南下,一路丘陵低矮起伏,在丘陵间一个个方圆数十里不等的近海平川上,村庄或城镇星罗棋布,间以田园桑陌,河川相连;公路的西北边,远方如黛的崇山峻岭逶迤可见;东南方或是平川,或是丘陵,偶见如海市蜃楼般的灰色大海……坐的是普通班车,走走停停,经福清县城、泉州市区,再沿渔溪镇、江口镇,1l:40到达莆田汽车站。莆田近临大海兴化湾,西北紫霄山、凤凰山脉高耸连绵,山海间数十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上就座落着莆田市。莆田位于福州——厦门黄金海岸线中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泉州接壤,北和福州毗邻。从宋代至清代,均隶属于兴化军、兴化府",或兴安州、兴安路,故今天仍俗称兴化(海外南洋一带则仍称兴安),通行闽南语莆仙方言莆田话。市区内新建的大街平直且多呈十字交叉,少有红绿灯,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只有一条南北高速公路和福厦公路,市区仅有公共汽车以及狭窄混乱的汽车站。与此不相称的是狭小的街道旁,竟矗立着十多座高达10-20层的高级大酒店,而且住宿费惊人(普通旅店也很贵)。据说是供海外客人用的,因每年的旧历四月,40公里外的湄州I岛上的妈祖庙(天后宫)都举行盛大庙会,到时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都会前来顶礼膜拜……

    中午下起大雨,街区一片白茫茫。下午14:00,看了福州I买来的莆田地图,我便独自坐公共汽车,在大雨中到达市西南的文献西路尽头,再穿过凤凰山公园正门的大草坪找到了莆田市政协办公大楼。据电脑资料介绍,莆田市林氏研究会便设在此楼内,但门卫老人却说,研究会已迁至原市交通局,并热心地给我写上标明位置的纸条:文献西路原交通局莆田市荔城区集资房:1132号。我只好再冒雨边走边问,花了一个多小时,于文献西路右侧一座矮旧的四合院里终于找到了原市交通局所在地。院子由多栋的两层小楼房围成,院内孤立着一棵小榕树正滴滴答答滴着雨,入院右楼的一间小房门口,于昏暗中隐约看到挂有莆田市林氏研究会的小木牌,但门锁着,上楼过道的铁门也锁着,房内与院子都空无一人。问守门老人,才知道研究会并无上班规律,他们有时来,有时又不来。站在小榕树下,我默默地向大门口张望,总希望有人来,但大门口却一直渺无人影!真是东邻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空荡荡的院内,只有浙浙沥沥的雨声伴随着逐渐幽暗下来的天色。直到17:30,在无奈与失望中我才慢慢走出大门,离开院子,徘徊到大街上。大街已灯火通明,车马喧哗,人潮如鲫,唯有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千里寻根,多年的夙愿就如此落空吗? 明天,明天能找到他们吗?

2008年3月1 9日  阴 有阵雨

早上灰蒙蒙的,不时飘过阵阵细雨。8:00又赶到了原交通局,院内仍空空如也,研究会的门也锁着,门卫也说: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来上班!在院子里我默默地走着等着,十点都过去了仍空无一人。无奈中我只好夹一张纸条在楼道铁门上,上写道:我是从广西来的林寿松,很想见你们以了解有关林氏族谱情况。几天后我就要回去了,如见字能否手机联系见见面?又来到门卫处,送了一包芙蓉牌好烟给老人,并叮嘱如有人来烦相转告,这才一步三回头地慢慢离去。

    千里寻根无着落,愁煞天涯他乡人。无望中我忽然想到: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去找他们!犹记得《莆田侨乡时报》曾登载过《北螺村》一文,或许会知道研究会的情况。一于是便打的前往,不料司机居然开过了头,直到距报社较远的地方才停下来,还说:往回走走便到哇! 真是令我哭笑不得,也只好边问边走了500来米才总算找到了报社。当我拿出他们登载过的《北螺村》一文的复印件并说明来意后,姓马的一个男同志就热心地找来了报社编委林锦堂。锦堂30来岁,非常热情,并立即用手机给我联系上了林育材主任(莆田林氏研究会会长,市人大副主任),而且说立即带我去见他。我们也不打伞,冒着小雨过街,又穿过凤凰山公园前草坪,在市人大办公楼内终于见到了林主任。主任已退休,和蔼热情,是60年代归国华侨,云南大学毕业,先到东北工作后调回莆田任市人大主任。见到我,他很惊讶地说:从广西到福建,你一人千里来莆寻祖,十分难得,难得啊!他仔细地看了我所带去的族谱,又听我叙述了这20年来的心愿后,即用电话叫来研究会副会长林金九、秘书长林春明 (春明己看到我留在研究会的纸条,刚与我联系)。大家讨论良久,一时也难以断明广西宗支的谱系与根源。林主任说:你们宗簿上写明太始祖出自北螺,虽然北螺有林姓多支,但出自北螺村的多为九牧林氏后代。并说:午饭一起到餐馆吃,饭后由春明金九陪同,用我的小车送你们到北螺村看看。 听后我诚惶诚恐,想到刚初次见面,又无功德于乡梓,无光耀于列宗,真是无功不受禄矣! 便一再辞谢,说:主任,能见到你们,能见到先祖故里北螺村,我平生心愿足矣,实不敢再相烦……但主任主意已定,得知我老伴玉平还一直在宾馆等候,即找人派车接她来一同进餐。席间大家相见如故,叙谈甚欢,菜肴也很丰富,海鲜红酒鸡鸭鱼肉尽有,唯兴奋于瞻谒先祖故里——北螺村的夙愿即将实现,我食不甘味,仅略略饱腹便足矣。

    午饭后已是14:00,天仍灰蒙蒙的,幸好雨停了。春明、金九宗长我们一行五人乘小车朝市东北方向开去,走约11公里后,一个绿树掩映的娘揭开神秘的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慢慢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呵! 这就是北螺村,今天的林峰村!这就是根,这就是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海外数百万林姓的根……一条新修的水泥马路,自村前蜿蜿地静静地伸延其中,鸡栏、牛舍、菜地、桑陌……村子一片宁静。而谁曾想到,千年前这里曾是十里繁华喧嚣之地?!是数十代林姓旺族繁衍生息的故里?!史书记载:远在隋唐时期,北螺村、西天尾镇以及附近的枫岭,就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在古时,莆田平原尚难开发,沿海河溪纵横无桥可度,从福州去泉州、漳州以及广东岭南的南北古驿道,就只能沿紫霄山麓边的北螺村、西天尾及枫岭等地绕行,后入莆田县城,方再南下漳泉。北螺等地成为驿道必经之地。为此,古驿道给北螺村等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及文化的昌盛。隋唐是北螺村等地最兴盛的时期,当年,这是曾经是车水马龙、人流熙攘的十里繁华地,是街铺毗连、官商往来的喧闹枫岭市。"也就是在这个鼎盛时期,晋安林十世公林茂与其兄弟及族人,从晋安(今福州)迁入北螺村,自隋唐至明清繁衍生息千年,从而使北螺村成为了今天数百万林姓始祖的发祥地、林姓的根。直至宋代中后期,随着莆田平原的开发及舟船的便利,古驿道逐渐向沿海南移,昔日辉煌的古市才逐渐地失去她亮丽的风采……沧桑巨变,斗转星移,悠悠的历史,往昔的一切,最终也都慢慢地归于今天的静寂。

小车缓缓驰入村子,一直开到村后福平山麓的九牧祖茔地(现正整地重建),我们瞻谒了祖地,也看了祖地前的积翠庵(宋代所建,后几毁几建,今天仅有数间小屋及尼姑1人)以及原放生池旧址后,方离开北螺到达2公里外的南边的龙山村乌石自然村 (古属澄渚)。那里有晋安林十六世公林韬、林披、林昌三兄弟合葬的三台拱曜,文革被毁,今己重修。现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怀德堂莆林纪念馆及九牧祖祠。九牧祖祠为唐代所建,明 (1610年) 清(1886年)两次重修。祠堂中供奉有十五世万宠,十六世韬、披、昌公以及披公九个儿子 (即唐九牧兄弟 )等列祖画像牌位。祠内今尚存有唐代大石砚,题有乌山”“种槐的椭圆形唐代石碑,以及题刻砚泉"的千年古井,均并称为祖祠三宝。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祖祠已濒临圮坏,1986年起族人、莆田热心人士及广东宗亲鼎力重修,至1990年祠堂与东侧里社均己修复。三台拱曜、怀德堂及祖祠一一拜谒完毕,又于祖祠内合照留念后,已到下午17:30,我们方驱车返回市区,并依依告别春明和金九。市内已华灯初上,我有些疲乏,但很高兴,唯遗憾的是太匆忙,天又不晴,没能仔细看及拍下北螺全景。

2008年3月20日    晴

    昨夜已计划再访北螺,仍担心天气不好,不想一早起床竟艳阳如轮,金光满天,万里苍穹一片蔚蓝。自深圳到闽五天来均绵绵阴雨,今居然重见天日,是巧合呢或是列祖列宗感我之诚? 反正我们高兴极了。上午9:OO即在宾馆附近坐10路公共汽车赶赴西天尾镇,20多分钟后就来到了镇上。与北螺村一样,西天尾镇也曾繁华一时,直至明代末才逐渐变成了一个冷辟的小镇,唯今修建的主街道尚宽坦平直,并可直达数十公里外的紫霄山中的著名南少林寺。新街上行人不多,但尚留有西天尾供销社’’陈旧字迹的旧圩场倒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街两旁摆满了当地盛产的枇杷、香蕉、果菜……在新街、旧圩照了好几张相,又闲逛了30来分钟。经询问一位热心的卖蕉农妇后,知道镇东北面2~3里地便是林峰村,而镇东郊就是龙山村,即昨天拜谒过的九牧祖祠以及三台拱曜所在地古澄渚村。(唐代晋安十五世、九牧兄弟的父亲林披公自北螺迁居到此。)打听清楚后,我们就边走边看,20来分钟后便看到了林峰村。村子位于西天尾北面的紫霄山下,现有住家240多户、约800余人,分为坑头、下坑头、坑边、凤林四个自然小村,其中凤林最大,也就是以前北螺村所在故址。今凤林村坐北朝南,百十户人家错落在紫霄山与莆田平原相接壤的低坡或旱地上。一条小溪婉蜒曲折地经村子南边流过,溪上有单孔石拱桥叫林峰桥,桥边现立有林峰村三个大字的石碑,进村的水泥大路即经桥而过。听说直至i950年前桥两侧尚有浅水大草滩,古称大螺塘北螺村就以此得名。今大螺塘已被填平垦殖,也完全看不到她昔日的风貌了。村子的四野多为丘坡旱地,都种满了荔枝、龙眼、香蕉、枇杷。放眼环顾,只见荔木漫山,杷叶葱笼,于丛丛绿树中灰白色的片片农舍依稀可见……阳光和煦,春风宜人,抓紧时间于桥头、林峰村石碑处以及村外景照相后,我们便穿过村子,又来到村后福平山南麓的九牧祖茔故址。故址有半个足球场大小,正在平整土地,准备重建九牧陵园。据历史资料介绍,公元325年武将林禄从江苏下邳(今徐州、邳州市地区)随东晋皇帝入闽,并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后敕守及定居晋安(今福州市),成为闽林开基始祖,世称晋安一世,后裔则称为‘‘晋安林氏。"公元634年(隋朝)禄公十代孙林茂与族人又从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并开创了林姓在中国南方及海外东南亚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至今最大的支系——晋安林。其中,十六代孙林披于唐朝再从北螺迁出,定居于相距不远的澄渚村(即今西天尾东郊的龙山村乌石),披公生九个儿子,都官至刺吏(州府长官相当于今地委书记),九牧兄弟的后代则称为九牧林氏。九牧林至今约传40代,后裔分布中国南方各省、台湾以及海外东南亚各地,总人口己超过500万,成为晋安林人数最多的一支巨族,不仅如此,九牧林族裔 三代五廷魁, 尚有五位名贤高中状元,可谓名人辈出,其中就包括林则徐、林巧稚(现代医学家)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现代军事家),以及四每杨名的海神妈祖林默娘等。族谱历史最悠久(自唐至今1200多年)宗系资料丰富,也最完整(今中国社科院亦存有其大族谱)。

    九牧墓位于今凤林村后的福平山南麓。当年九牧兄弟长期任官于外,去世后均合葬故里,且九坟并列,墓园规模较大。明代(公元1524年前后)九牧后裔刑部尚书林俊又重修并扩大墓园,右建风林寺,左筑积翠庵,中为绀殿,前有招隐阁及放生池。至墓周有数十株百龄大树势若蟠龙,参天连绵。 并石砌九墓并列作龟体,长十七丈。陵前矗立石牌坊一座,额题:故唐九侯伯仲林公墓。陵园直至解放后尚基本保存完好,原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墓茔,惜于1960年前后被毁。海内外族亲己筹巨款,拟按原唐代风貌重建规模宏大的九牧陵园,使其成为500余万九牧后裔祭谒先祖的圣地。

    据介绍,墓园重建的开工典礼于去年举行。当时来参加的市镇领导、族人宗亲、台湾及东南亚林氏后裔达数千人,场面隆重,热闹非凡……他还说,宋代以后北螺村的林姓人家或为官定居于外,或迁徙他乡等,至清朝中后期最后一户林姓人家也迁走了。现北螺村(今凤林)己无林姓,今所居者均为清代迁入的程姓及曾姓……

瞻谒祖茔后,我们便来到村后的村委会,这里地势较高,于此处我们从村后往村前拍照了凤林村全景,后才慢慢走入村里。村中民房多为二、三层的砖混建筑,交错零乱,没有一定规律(令人称奇的是每家外墙上均凿有一个四尺见宽的神龛,内置神位及香烛之类)。村道均为水泥修建,平整清洁,唯村内少人走动,多见妇孺屋内清坐闲谈;远处偶闻鸡鸣狗吠,此起彼落,倒也给这恬静中增添了几分乐趣。之后,我们又沿着小路登上村后不高的福平山,登高远眺,只见西北紫霄山苍翠峻拔,烟岚袅袅;东南莆田平原阡陌纵横,桑梓相连。脚下福平山的引水渠内也流水清沏,泉声淙淙……好一派南国风光!遥想晋安一世林禄公325年入闽,十世公林茂534年迁居北螺,曾几何时,一千二百年间,这一片青山绿水养育了、繁衍了数十代林姓族人。然而今青山尚在,春光依旧,却已浮云千载,人去楼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芸芸众生、十里繁华地也都早已溶入茫茫天地间!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远情近景,不免令人驻足不前,唏嘘不已……默然良久,我们才于斜阳中缓缓下山。当离开村子、走过林峰桥的时候,不禁一步三回头,总是离别情。 北螺村——始祖的故里,百万林姓心中的圣地,还能再回来看您吗?

2008年3月21日阴雨

    今南去厦门,早上8:20坐快巴离开汽车站,车窗外春雨纷飞,莆田也在蒙蒙细雨中慢慢远去。望着如黛的空蒙远山,我默默地思考着这几天来思考的问题:

一、北螺村,仅是一个地名的总称,她实际包括有东、南、北三个小村。本宗簿上记载:林家太始祖原籍浦田东西北螺村。按研究会秘书长林春明的解释,而今凤林村(古北螺村故址)实际位于县城东北位置,这是其一。

   其二,《九牧林氏》书中尚有记载:

    1.万宠子孙居北螺村者(分)东、西二房。( 254页,万宠公为晋安十五世,唐九牧之祖父。)

    2.隋唐间居北螺尤盛,福(州)泉(州)诸林,分南北螺之裔。( 261页。所引据原文著于北宋,公元1066年,为莆田县最早的文史资料,距唐代最接近。)

    3.万宠公生三子,其子孙散居莆田……澄渚、南北螺村。"(261页)

    4。万宠子韬、披、昌散居斯村,有东北二林。(256页)

    从上记载可知,北螺村包括东、南、北螺,是围绕着古螺塘聚族而居的林姓三个自然村。(经实地察看,现古螺塘西侧为沟坡,不易建房居住,故无西螺塘之说。)宗簿记为东西北螺村恐有误,而上楞永瑞村宗簿所记的也是北流(螺)村。"

二.除晋安十世公林茂外,《九牧林氏》零星记载迁徙北螺村的,尚有其他林姓多支。

第1支:迁入北螺后,林茂公所繁衍的后裔有九牧林氏阙下林氏游洋林氏,其中九牧林氏为最大支系,今人数己达500余万,族谱也最完整。直至茂公笫六代孙即林披公才开始有后裔陆续迁出北螺,徙居他乡。

第2支:大堪由莆田北螺徙莒溪。 (9页)大堪为林既的第七代孙,为林茂之兄。从此应可推测与林茂同迁北螺的尚有其兄林既,且于北螺繁衍至第七代后,才有子孙迁出北螺村。 

第3支:缓公七世孙林英由莆田北螺迁居洪州(今江西省鄱阳地区)……缓公为晋安三世,其第七代孙辈中不仅有林英,也有林茂,即林英与林茂为同辈族兄弟。从此可推知,与林茂同迁北螺的尚有其他族辈。

以上有限的零星记载中 (因《九牧林氏》一书主要记载九牧宗史,对其他宗支系仅偶为略提),可推知入住北螺村的不止九牧林氏先祖林茂一支,尚有其他兄弟族辈,而且都一住数代。唯各宗支世系中,以九牧林氏最为昌盛,族谱完整且历史悠久,故莆田市林氏研究会会长林育材主任说:始祖出自北螺者,多为九牧后裔。此话不无道理,而且可能性也最大。

雨仍在浙浙沥沥地下,车子飞驰在山川之中,我的思绪依然在翩然飞扬。劳劳此行三千里,为寻北螺有几人?自1985年看到宗簿以后的20多年来,我一直在找北螺,也难寻北螺,幸而湘宇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资料,此行我亲身千里寻根,在莆田宗亲的热诚帮助下,才得以圆了寻北螺,谒祖宗之殷殷夙愿。然北螺林姓源出多支,今又己繁衍四海,世远支分,宗史悠久,莆田故家谱牒虽浩繁而今却多散佚无存,且访查又来去匆匆,故此行难以续上莆田宗谱也实乃情理之中。续谱工作之艰辛,工程之浩大,可谓任重而道远,恐非个人蚁力可行,也恐非一代族裔所能完成矣。

                                 (广西邕宁坛洛镇上中乡  林寿松文)

13 龙南林氏事联络处诞生记

    在一个晴朗的中伏天,刚从老干部活动中心回到家还未坐稳,就听到嘟…嘟二嘟…电话铃声。我拿起听筒,万叔,祖籍莆田来了通知,太五祖妣可以立牌进祠了!这时真是心潮澎湃,激动又喜悦。电话还传来征求意见的口气:是不是开个原四修理事会正副理事长会议?我满口答应。

    来电话的不是别人,是龙南林氏四修和增修族谱理事会副理事长、主编,族史研究卓有成效曾受聘为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顾问的龙南著名的民间族史文化研究工作者家琪族侄。

    《林氏族谱》四修和增修以后,族谱编修理事会作为专项性、阶段性的族事工作机构,在完成其使命后早己依例谢出。随着族谱资讯的多渠道传播和族史研究产生的广泛影响,盛世时期出现的血缘寻根、姓氏文化寻根以及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新形势,越来越的族事活动应运而生。2005年以来,除祖地福建常有族事联系外,龙南外迁的我林氏裔孙己有四川、广东、重庆等省(市)以及本省多支族亲联系造访。因而,越来越多的族尊族贤感到,要适应国家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族事交流的新机遇,族史文化工作必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建立必要的族事机构,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平台,以利促进内外联系,增进血缘情谊:继而萌生了在族上建立联络机构的念头。在这个问题上,家琪族侄是创先者,确实难能可贵。

    经约定,原龙南林氏族谱四修和增修理事会正副会长举行一次碰头会,就当前族事进行磋商。6月22日(农历六月四日),除身体不适及其他原因未能出席者外,碰头会借县钓协办公室如期进行,共同商讨莆田的英田宗祠立牌祖妣、参祭规模、经费等事项,提议所需经费不搞摊派的筹措办法等议事框架。提出了组建龙南林氏事联络处的构想并形成共识。商定采用原四修/增修理事会常务理事、族谱编委和部分理参加的族亲议事会的形式,产生办事机构,进行族事运作。

    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一日),阳光灿烂,龙南林氏族亲议事会,选址于四方显灵,万民敬仰的程龙盘石村正宇庙召开。在房派和地域都具代表性的17名族亲的参与下,逐项讨论了会议预定的议题。一致认为,在英田宗祠安放太五祖妣和太祖以下4代各房派先祖的祖牌,是继2002年太五龙南派订正误承之后,在祖地建立血缘标志的联宗义举,是填补5代先祖祭蘸断层的祀祖孝举,是当代林氏族人继承忠孝传统光大林氏美德的生动体现。会议赞成设立龙南林氏事联络处,公举向阳为主任,观明为常务副主任,芳荣为副主任:材添、佳生、少春、翰东、厚添、良荣以及联络处成员:桂寿等族尊族贤为顾问。体现了我龙南林氏族事工作的新老交替和林氏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大家赞成进牌祭祖费用不向族亲募集的做法,到会的向阳族贤当即认捐3万元,佳生认捐1.5万元.因公请假未能到会的晓波认捐3万元.一举解决了回莆费用和族事联络处近期费用.

    8月11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县城柳荷湾钓鱼岛农庄,垂柳轻拂,年年有余包箱气氛热烈.随着议程一项项完成,联络处组成人员、顾问名单、财务管理基本制度和《龙南林氏事联络处通报》一一通过,龙南林氏事联络处在喜庆的鞭炮声中隆重授印胜利成立。与会族亲相互道喜,寄以厚望。特别希望联络处的成员,学习先贤的优良品德,学习和熟悉族史族情,热情服务,不负重托,为林家氏族添光增彩。

    164年前,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先贤族秀有中桂、华春等提出朝有国史则纲常端正,家有家乘则伦纪详明的思想,在那族人星分散处岁无同宗之饮,月鲜族人之会的人地疏隔、资料参差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切志收族,才有合修之举:发动组织了地跨现在龙、全、信三县疆域《林氏族谱》的首修,实现了合修收族的壮举。

    108年前,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先贤上华、建春等一批族秀,本着贵有人在先,尤赖有人继其后的思想,赖各房继之有志,成功地进行了《林氏族谱》二修。

    17年前的1995年,正值国家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时期,有族尊贵寿、材祥、芳万(作者自谦未书)、家琪、材兴等一批优秀代表,继承先贤遗志,克服和抵制了来自的思想干扰,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全姓宗亲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林氏族谱》的四修及其增修(1947年前后的赣南统修无果,1995年的谱修依次称三修)。

    姓氏谱谍的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敬宗睦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顾我龙南林氏族谱的编修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传承和弘扬好姓氏文化,不仅有利增强族群的凝聚力,且能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有利安邦定国,有利中华复兴。每一个族事工作者当以为幸,当以为豪!

    在龙南林氏事联络处的成立会上,通过讨论,确定了联络处的工作任务:

    1、代表龙南林氏负责龙南境内外的族事通联工作;

    2、接待来龙回龙寻根来访的境外宗亲;

    3、参加必要的族际联谊活动;

    4、收集、发掘、抢救、保存本族族史的资料,继续探讨、考证个别支派的祖源存疑;

    5、适时适度开展族情调查,定期汇集后修入谱的基本资料;

    6、应邀参加与本族有关的林氏文化研讨活动;

    7、遇有建祠、修谱及其他重大族事活动时,负责筹建理事机构;

    8、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介入前述7项规定之外的其他活动。

    联络处成员一致表示,切记嘱托,不负众望,不图名利,尽心尽责,把全族之事办好。

                                      太五二十一世孙千一房林芳万谨撰

                                             2012年8月14日

          

14 短波快讯

一,10月3日,江西上饶花厅镇中坂村湖边宗亲林新伟与其老父亲专程来莆寻根。其所携族谱乃清道光丙戌年(公元1826年)手抄本。据谱序记载,明末崇祯年间其先祖林大彬因避兵乱自莆田古城徙居于广信府饶邑(即今江西省上饶县)湖边开基。大彬字念亭,生卒年失考。其所属莆林何支系,道光谱修撰时即无法考证,经稽查莆田九牧蕴公派下有一同名者,但系漳州祖,生于清康熙间,世系不符。今新伟来莆遍查九牧、金紫谱均无大彬名讳,亦不知其先祖故居莆田古城地名确指何处,特恳请知情宗亲予以协助寻根以确认祖源。

二,中华寻根联谊会莆田联络中心在城厢南门吉祥街举行挂牌仪式,来自福建莆田、仙游、长乐、宁德、南安的宗亲代表到场参加,前来莆田寻根谒祖的江西上饶宗亲林新伟父子也应邀前来庆贺。福建省林氏委员会常委林天意、莆田原常太渔沧林氏宗长林金堂等共同为联络中心揭牌。

三、10月5日,第二届海峡九牧文化论坛暨林披公逝世1210周年大会在九牧故里莆田市召开。此次大会由福建省林氏委员会、九牧林氏联谊委员会《天下林家》杂志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中华台湾林氏宗亲总会、全国林氏宗庙董事会联合主办。纪念大会在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怀德堂举行,会前与会各宗亲社团代表在九牧祖祠举行祭祖典礼。下午,部分宗亲代表在莆田壶兰大酒店举行九牧文化论坛。论坛由福建省林氏委员会主任林伟功主持。论坛收到论文近20篇,多名代表在会上作主题演讲,就九牧文化传承及林氏源流研究等问题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四、11月10日,湖南岳阳市平江县龙门镇车田渡村宗亲林岳周,余坪乡谈坪村宗亲林爱荣来莆寻根,莆田联络中中心林文忠主任安排接待并协助对谱。据两位宗亲所携民国丁亥年长沙、浏阳、汩罗、平江林氏同宗族裔合祠撰修旧谱记载,该衍派系出福建莆田九牧林,始祖果公长子评事林昉号五十七郎,廪贡生,南宋理宗宝佑间由闽入粤潮郡任东莞教谕,再升大理寺卿,宋度宗咸淳末大麻坑立业,卒葬潮州大埔大麻坑。评事长子祯公,讳孟,号八郎,庠生,为州校尉,生三子:秀昆、秀水、秀峰。评事次子祥公生三子:秀山、秀野、秀谷。

秀山派衍江西,秀野,讳攀,号百二郎,庠生,卒葬镇平金沙头,派下永字辈迁平邑,分衍平江县城南城北五族(堂号为忠孝堂),平江县北区林家冲族,君山楼西湾族,监利县步仙罗内族等支系。原谱将评事祯公及裔孙秀野列入唐九牧长房苇公八世孙贡元房祖国华派下,经查莆田前埭谱,评事及长子祯公系出监簿房祖矩公派下,前者显然有误。而前埭谱载秀野、秀山、秀谷为祯公子而非其孙,二谱所记存在差异,存疑待考。

五、10月11日,莆田埭头英田林氏祖祠举举行纪念旻公逝世1150周年祭祖大会。来自莆田长城金紫林氏衍派的江南龙南、福建福鼎宗亲也和莆田金紫林支系赤岑、南店、赤石、后湾、石磨、井厝、黄石清江等地族人团聚一堂同谒先祖。由林芳荣、林家祺等宗长率领的龙南林氏事联络处宗亲代表一行11人,与福鼎店下镇蚶姆塘村宗亲共82人,怀着对先祖的虔诚敬仰和对故家乡亲的深情厚谊,联袂莅莆参加祭典。中华寻根联谊会及莆田联络中心宗亲代表也应邀与会,和各地宗亲共同谒拜林氏先贤,并与各地宗亲畅叙宗谊。

福鼎宗亲还特地组织一支女子民乐队前来与当地车鼓队共同为祭仪奏乐,使典礼更显隆重,充满赤诚与热情。

会后,龙南福鼎两地宗亲代表还登上大蚶山谒祭英田林氏先祖唐进士旻公墓。

六、2011年4月19日, 江西省南康潭口龙回等九支派林氏宗亲代表林氏宗祠理事会常务理事林元平、秘书长林传贵、办公室主任林志仁及远良、林伟、洪才等一行八人, 经江西龙南林氏族谱主编林家祺先生介绍,得悉莆田唐九牧概况, 乘专車回莆寻根问祖。

据莆田九牧林族谱内林尧华撰写的谱序所载,六房蕴公之子愿公生三子:则、同、圉。而南康林氏族谱则载願公生二子:逢、达。且岀生时间与岀仕时间与蕴公愿公銜接不上。因时距千年之久, 过去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造成讹误, 而逢公世系符合传代规律。逢公、达公系岀自派何公所传?尚待考证。(按,九牧愿公之子辈各地族谱记载多有差异,有记二子邕、同的,有记三子邕、同、圉的,有记四子邕、同、圉、赋的,莫衷一是。可能因攀附错接而造成讹误,当存疑有待考证。)

七、福鼎市秦屿镇七星岛林氏据前辈族裔口传,乃岀自莆田湄洲岛西亭村林氏,系自九牧后裔。惜族谱已散失, 今世系无从查考, 仅知辈序字(表德字)排行:孔孟子孙传万世。 据西亭宗亲林传斌介绍, 他是传字辈, 属西亭林二房之后, 长房世字辈现已岀生。祖先墓碑上载明:皇清寿域: 湄山处士达尊公, 淑配慈惠卢氏;仲弟秀尊公, 次弟妇魏氏;三弟集尊公, 三弟妇范氏。道光四年(1824)葭月吉旦立。据墓碑所勒载文字可知,二房应是秀尊公, 妣魏氏妈。今西亭林氏有三千余人, 二房部份迁居福鼎秦屿七星島, 今繁衍六七十户人家, 人囗约有三百左右。因福鼎林氏族人有与祖家宗亲联谱共祠之举措, 因此三次回莆寻查族谱,探究是何支派先祖之后, 但至今未详。恐世愈远愈失, 后裔不知祖先之源, 特录祖墓碑刻为据, 让后代子孙永记莆田祖籍,湄洲西亭村是祖居之地, 並有祖墓在西亭村东边。

今西亭林姓己与福鼑九牧后裔联谱, 七星岛林氏族裔已将祖先列名请入总祠供奉, 便于四时致祭。 

15 第二届海峡九牧文化论淡

   

江西上饶宗亲来莆寻根            湖南平江亲来莆寻根

   

家琪(右)与金发(中)、和灿研讨族谱     湖南宗亲在莆田联络中心对谱

   

福鼎林氏宗亲在英田祖祠祭祖       江西龙南宗亲和联谊会同仁在英田祖祠合影

梨岭英田林氏宗祠

  英田宗祠位于莆田埭头镇英田村,原建于梨岭,元末迁建于英田,明清重修,今存宋、元建筑构件。祖祠面积近1000平方米,二进二厅四厢。厅堂中挂林旻公等列祖图像及宋代十八进士匾。祖祠内存宋代鄱阳通守林教(林冲之孙)墓志铭一块,清代皇恩宠锡及陕甘总督林扬祖题匾两道。

大蚶山林旻墓

    林曼墓位于莆田县埭头镇大蚶山之麓花溪仔。林旻为长城沙公季子,由长城徙居大蚶山,后迁居梨岭,唐光化间卒葬大蚶山,因海陬山僻,历经千年仍保持唐代墓葬原貌。1997年1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墓域坐乙向辛,长21米,宽10米,墓龟呈立体,长9米,高3米,绕龟一周19米。墓后有一奇峰卧石,形如下山猛虎,故穴名下山虎。墓向壶公山、双髻山,三峰卓立如笔架,墓前方矗立一对天然石柱,其形如烛。花溪水自近天寺环绕墓前奔流入后海,自然景观极为神奇壮丽。

旻公字思显,唐昭宗时任建宁节度推宫,为长城林始祖沙公季子。旻公自长城(北高张城)迁居蚶山梨岭(今埭头镇英田村),为梨岭房开基祖。其后裔科第联绵,宋代出了十八名进士,且于宋末出了不少忠义爱国义士。故世有一门四忠义之称。乡人称此墓为十八进士墓,意即十八进士之祖墓。

歌词二首

中华林氏联谊颂

三仁浩气壮云天,九牧荣光世无前。

忠孝家声传天下,古今无数子孙贤。

长林乔木盘根远, 南国猗兰奕叶鲜。

五湖兄弟来相会, 血脉亲情永绵延。

四海成一家,

万派本同源。

中华儿女团结紧,

继往开来谱新篇。

九牧林之歌

乌石山苍苍,澄溪水流长。

一门九刺史,美名天下扬。

千枝乔木总一本,万派同源在莆阳。

三仁世泽千秋颂,诗礼家声传四方。

啊,九牧林,

我心灵的故乡,

你生生不息的血脉,

永远闪耀着民族之光!

(作词:莆田 林春明)

16 《中华林氏文化系列丛书》

征稿启事

福建莆田林氏是中华林氏之一大昌宗望族。莆林家族源远流长,人文炳蔚,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遗存。为了系统收录晋安莆田林氏(包括九牧、金紫、阙下、游洋等诸衍派) 的历史文献资料及源流研究成果,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和合作,近期中华寻根联谊会已组建编委会,筹备编辑出版《中华林氏文化系列丛书》。这套丛书计划出版四卷:

第一卷 《中华林氏源流谱》 (林和灿 林启德编撰)

第二卷 《福建莆田林氏蕃衍谱》 (林宗仁 林和灿等编撰)       

第三卷 《九牧林氏通谱》(修订版)  ( 林春明主编)

第四卷 《莆林族裔寻根探源录》 (林金发主编)

为确保丛书内容较为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具有存史价值,诚希各地宗亲鼎力协作,踊跃来稿或提供相关谱牒资料,稿件内容包括:

一、祖源世系及人文概况(聚居地位置、户数人口、祠墓古迹、谱牒遗存及历史名人等)的文稿或图照,稿件篇幅约600至800字);

二、寻根探源文论(篇幅约800至1000字)。

三、供稿宗亲个人资料(包括本人简历,近期照片1张、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稿件或资料采录后将予以适当整理修订,提供资料者均予以署名并赠书志念。

专此倡议,诚望各地宗贤协力共襄盛举,为绵延世泽作出贡献。

编委会联系人:

林文忠  电话: 13599857585   QQ: 1669388399

林和灿  电话: 13215004070   QQ: 1349400524

莆田联络中心地址:

城厢南门吉祥街168号(南门学校对面)  

邮 编: 351100    电话:05942516599    

电子邮箱: lcm1944@163.com

17 捐助芳名录

 ( 2012年9-10月)

兹将2012年9-10月份捐助会员及宗亲团体芳名公布如下,以表示衷心谢忱。

捐助资金将主要用于会务开支及会刊谱蝶资料出版等。

传承林氏文化,功德无量,欢迎捐助。

林金九    500元

林金星    500元

林和灿    500元

林启德    500元

林文忠    500元

林耀星    500元

宁德溪口林氏宗亲会  500元

江西龙南林氏事联络处       5000元

广东潮阳源本堂      林俊荣   2000元

江西上饶花厅镇湖边  林新伟   1000元

上一篇:浙江苍南林姓源流迁徙史
下一篇:12年修谱“发现”林则徐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