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林氏族谱序①
(明)陶望龄②
姓也者,所以别生也。姓久属繁而无以为别,故古受之氏,后系之望。徐秦③也,韩何④也,刘之为金⑤也,沈之为尤⑥也,姓异而系同。李之属十有一,张之属十有四,王之属二十有一,刘之属二十有五,姓同而其系反异。三代而降,姓氏业⑦混而为一,异与同不可胜辨,故为谱于今,其系望⑧不可以不谨。
大江而南多诸林,至于闽,半林氏也。而源派各异,以其地望相耀在甲乙之列者不可胜数。姓之繁,视王、刘异甚,而予同年志宸氏之族独以义行⑨兴,号为山门林氏。山门之先,惟浩公,为宋故臣,不义铁木真氏而逃之海。海中孤山曰海坛,居当其阖⑩,故命族曰山门焉。洪武丁卯(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年),有诏徙岛民内地,林氏在徙中,遂居福清龙江。弃海坛地不耕,而有司犹用故赋徵责迁人,迁人苦之,莫敢言。布衣杨持疏走伏阙11,理之,系狱中,待勘12。勘不时,上宣德改元(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丙午年),乃用杨言除浙、广、福迁民虚税,赦杨出,系十八年矣。布衣功德,被赖三方人,祠祀之。而龙江之林遂大贵显,累叶13以至志宸氏,世以为阴德之报也。当海外始徙时,仓遽弃产,布衣徒手挟旧谱登舶踰险,以故播迁之余而宗谱昭然可考,览而见其后桃洋三宜公踵就之。又集成于志宸氏而谱乃大备。于是林氏居龙江二百余岁,列鼎树戟14,蔚为巨家。每烟消日出,登高而远望,想其故墟,若三神山15之荡潏蔽亏16于溟涨17之外而不可复。
即至修世本书,地望舍曰龙江而称山门,若是者以志往也。所以志往者,惟浩公避地之义,布衣公始迁之勤,忠系故君,义隆畴祉18,不可泯也。当胜国奸统19,沉渊破舰之臣惟海是殉,宋之遗民蹈沧波、保空谷,若曰九土腥浊,吾君讫于海,海外犹吾邦焉。夷叔逃周于首阳20,横客存齐于岛屿21,斯浩公之贞躅22哉。至于圣主兴,裔夷23逐,中原靖而皂帽未还24,暴秦亡而武夷犹遁25,及乎被诏内迁,义命兼遂矣。布衣复傍闵伦类26,后计无穷,被褐持筐,自沉岸狱27,名施乎三隅,泽暨乎云耳。
由兹以观,林氏之先,盖未尝不始乎屯否而终乎丰豫28也。志宸氏再仕吾越,方于事上而敏于字民29,短于取名而优于集事30。曩所科指31,屹为永赖,继以疾还,闽越人怀而慕之,不能舍。夫志宸有浩公之忠贞与布衣之义惠,吾知其必以屯亨也。山门之茁,裔其大昌乎!其去也,属以谱序,为著其迁徙之概、名节之大者,而归之以明闽诸林虽多阀阅,未有以义行兴宗若山门者也。
【注释】
①见《歇庵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65册”。
按,今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溪村有“山门林氏宗祠“。
本文乃陶望龄为同年“山门林氏”之林志宸所请而做的谱序。其目的在于“著其迁徙之概、名节之大者”,突出“山门林氏”之“龙江之林”的“以义行兴宗”。文中详细叙述了“山门林氏”的由来。其始祖为南宋故臣林浩,不愿做元臣而逃之海中的孤山“海坛”。洪武二十年,迁居福清龙江,从此开始繁衍广大。作者重点记述了布衣林杨为“迁人”声言,被系入狱,终“除浙、广、福迁民虚税”的事迹,写其功德“被赖三方人”,人们建祠祀之,从此“龙江之林”兴盛开来。最后叙述林志宸修谱的情况。
本文脉络清晰,有详有略,重在突出“惟浩公避地之义,布衣公始迁之勤”,以紧扣“义行兴宗”的主题。感慨颇深,意蕴及厚,确为大家手笔。
②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升待讲,主管考试,诏为国子监祭酒。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用“歇庵”名其居室,学人称为歇庵先生。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文,著《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③按,相传徐、秦原为一族,后秦氏中一些人因耻于姓秦而改为徐。因为秦、徐均为“三人加一禾”,笔画也相同,符合“羞于姓秦,但不忘其祖”之意。
④按,古人认为“何”、“韩”同姓。《容斋三笔》卷第五第十七则:韩文公《送何坚序》云:“何与韩同姓为近。”尝疑其说无所从出,后读《史记·周本纪》,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邓名世《姓氏书辩证》云:“何氏出自姬姓,食采韩原,为韩氏。韩王建为秦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间以韩为何,随声变为何氏,然不能详所出也。” 韩王之失国者名安,此云建,乃齐王之名,邓笔误耳。予后读孙愐《唐韵》云:“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乃知名世用此。
⑤按,一般认为,先有刘姓,金姓乃由刘姓而来。故金姓后人有“生金死刘”(其墓志复本姓“刘”)。至于刘姓如何改为金姓,有多种说法:一说,刘姓乃皇族后代,因朝纲纷乱而逃难,取“劉”去卯刀存“金”,方使得后裔安定于世。一说,明正德年间刘瑾被处极刑,流言要诛杀刘姓之人,乃有改“金”之举。一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亡命江南,后人改姓“金”。一说,梁开平年间,刘姓族人为避吴越王钱鏐讳而改金姓。
⑥按,尤姓出自沈姓,为五代时沈氏为避讳而改。据《梁溪漫录》: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沈”与“审”同音,沈姓遂去三点水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沈姓”之说。
⑦业:副词,已经。
⑧系望:世系郡望。《新唐书·桑道茂传》:“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
⑨义行:同“仪形”。忠义或节义的行迹。《淮南子·人间训》:“无害子之虑无中于策,谋无益于国,然而心调于君,有义行也。”
⑩阖(hé):门扇。《荀子·儒效》:“外阖不闭。“注:“阖,门扇也。”
11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12勘:审问。
13累叶:犹累世。《后汉书·耿弇传论》:“三世为将,道家所忌,而耿氏累叶以功名自终。”
14列鼎: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春秋初年的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葬中,从太子元以下的各级贵族,列鼎的数目和车马都还有一定的组合,以‘别贵贱,辨等列’。” 树戟: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
15三神山:传说中的神山。《史记·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也有说五神山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日蓬莱。”
16荡潏(jué):水动荡涌出貌。 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唐·孟郊《梦泽行》:“楚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
17溟涨:溟海与涨海。泛指大海。
18按,《易》:“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大意:君王有赏赐之命,没有灾害,谁能得到赏赐呢?有命:君王有赏赐之命。畴:谁。离:遭遇。祉:福。
19胜国:胜国,亡国也。又曰殷社、又曰亳社、又曰蒲社、又曰丧国之社、又曰亡国之社。 奸统:奸人统治而横行。
20按,武王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后来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采薇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21按,田横,原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自杀。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
22躅:足迹。
23裔夷:边远的夷人。宋·苏轼《内中御侍以下贺冬至词语》:“裔夷奔走,年谷顺成。”
24皂帽:按,管宁学行皆高,避乱辽东,“常著皂帽,布襦袴”,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25按,无诸(约公元前190年在世)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郡长。秦末,他率兵从诸侯灭秦。秦亡,项羽掌政令,不予封王,遂不附楚。楚汉战争爆发后,无诸率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复被封立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辖区包括武夷山在内的江西和闽北、福州一带。
26伦类:指按不同的等类区分事物,使之条理化。
27岸狱:监狱。岸,通“犴”。
28屯否:《易》中“屯卦”和“否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顿。《梁书·元帝纪》:“顷岁屯否,多难荐臻。” 丰豫:十分舒服安逸。
29事上:事奉尊长。《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 字民:养育人民。
30集事:成事。
31科指:犹准则。《汉书·礼乐志》:“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资料:
冒死请民怨 盛德延三省
——明代平民政治家林杨事迹考略
林杨(1345—1419),字仪中,出生于海坛镇山门村(今平潭县流水镇山门前村)“凤磨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移居福清海口镇务厚村。他目睹移民背井离乡之惨状,以布衣之名慷慨陈词写成《奏蠲虚税疏》,冒死进京上呈皇帝。系狱十八载,历经三位皇帝,终使朝廷免除闽、浙、粤之沿海移民虚税,受到三省各界称赞。
一
林杨的父亲林炎(1325—1373),字世烈,性格端悫,不求闻达,常语诸子曰:“立德为上,立功次之”。林炎生四子一女。四子为:林杨、林榔、林椿、林棣。一女嫁灵得里迳江(今上迳)陈家。
有着良好家风的林杨,从小勤读诗书,饱学多才,执忠明理,素怀侠义之气,为里人所推崇。明洪武初,倭寇时常窜犯我国沿海,抢劫商船,掠杀居民,闽、浙、粤三省沿海岛民受害尤烈。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下令三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福州指挥使李彝奉命至海坛视察,百姓纷纷要求免迁。李彝乘机敲榨,激起民愤,布衣林杨率众驱赶林彝。李彝因此怀恨在心,以“海坛远离内陆,距琉球仅一日航程”为由,奏请徙民。于是朝廷下诏,勒令三天之内全岛居民内迁。全岛移民在内徙过程中死亡过半。
是年六月,林杨奉母及三个弟弟随风漂至福清龙江之畔,随风抛泊,登岸后草草定居于海口镇务厚村。叶向高在《独行传》中说:“务厚之有林氏,自杨始也”。
百姓迁移到内地后,产业荒废,苦不堪言,可田税杂徭仍照旧额征收,百姓极力反对交纳这种极不合理的“虚税”。因不堪重负,卖儿鬻女、赴水投环者,不计其数。目睹内迁户的悲惨遭遇,林杨愤慨万分,“伤哉海上民也,间关流离,仅而获济,此之不蠲,不死海,且死赋矣!”于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写就1200多字的《奏蠲虚税疏》。
1839年,林杨“不避斧钺之诛,敢触雷霆之怒”,依然打点行装,身著布衣,腰缠韦带,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临行之际,与其慈母、妻小道别。其母陈氏慰之以善言,勉之以大节。于是,林杨日夜兼程3000多里,来到京都金陵城。几经周折,终于把奏疏递进朝廷,不料却惹出一场横祸——刑部不分青红皂白,以抗税大罪将林杨投入牢狱。
林杨身陷囹圄13年,杳无音信。在狱中备尝人间地狱的风霜,手铐脚链之处满生虫蛆,遍体节疮。1401年,其弟弟林榔翻山越岭,徒步到达金陵城,探望其兄。回家途中不幸因钱粮俱尽而死于江苏金坛。
林杨系狱18年,历经太祖、惠祖、成祖三位皇帝,于1406年出狱回到老家,瘦得形如骨立,方知弟弟早已身亡,悲怆至极。是年,林杨已62岁高龄了。当时有人可怜他,要举荐他做官,他断然辞谢曰:“吾以一布衣待罪,幸不死,且免重累,分愿足矣,敢他觊乎?”。于是,皇帝谥他“高行”,并钦赐三十六岛屿白水,作为长期冤狱的补偿。永乐十七年(1419),林杨病逝,终年75岁,葬于海口镇之东埔鹤山。
宣德元年(1426),即在林杨去世后的7年,宣宗皇帝朱瞻基终于复勘准奏,诏免闽、浙、粤三省沿海移民的虚税。林杨一疏,利及三省,广大内迁移民欣喜若狂,无不称颂林杨为民请命的义胆侠肠,纷纷立庙绘像祭享,“每饭必祝杨”。
二
在林杨去世后约200年,叶向高特撰写《独行传》颂扬他“不难以死殉缓急”、“一疏恩三省”的丰功伟绩,并亲自题写“韦布回天”的牌匾。同朝工部侍郎董应举在《评林杨》中称赞他“片疏霁天威,言泽遍三省,利侈而功不可没矣”、“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布衣是疏,实可与监门(指曾任监门小吏的邑人郑侠)《流民图》同不朽云”,并在海口镇建造了一座“韦布回天坊”以志纪念。清乾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林昂题联曰:“谏疏恩三省,文章冠十闽”。如今,为纪念林杨修建的屹立在平潭县山门村的“林杨纪念祠”,不但为后人顶礼膜拜,1993年、2001年还先后被收录《福州市十邑名祠》和《八闽祠堂大全》。
《奏蠲虚税疏》既是为民解悬的叙事奏章,也是饱含思想哲理的政论文章;既是历代奏疏中的名篇,也是林杨留给后世的惟一佳作。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清乾隆《福清县志》、民国《平潭县志》等书。其事迹在《福州府志》、《闽书》、《福清县志》、《平潭县志》等书均有记载。《四库全书》选收唐初至清代千余年间的表疏仅34篇,可见林杨《奏蠲虚税疏》分量之重。
三
林杨在福清海口定居后,世代繁衍,“子孙多贵显”。林杨家族比较著名的人物有——
林一清(1502—1553),字子时,号达泉。为林杨曾孙。据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林一清……嘉靖举人,授河南西华县教谕……升江西都昌知县……迁粤东藩司都事……著政声,卒于官。”不久前,我市崇圣博物馆收藏到两块墓志铭。其中一块的主人便是林一清。从铭文可知,林一清生有七男二女。七男分别为:林廷舟、林廷梅、林廷屏、林廷奎、林廷楫、林廷藩、林廷璋。
林堉:字克茂。生卒年份不详。为林杨曾孙。明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授浙江景宁知县,后擢监察御史。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林堉)禁奸除暴,听讼明断。县学草创,至(林)堉规制始备。擢监察御史,巡按京畿,英风凛凛,人惮之有解印而去者。后为权贵所陷。弘治改元,诏复旧防御(注:应为“衔”)。叶向高在《独行传》说:“杨孙堉,以进士为御史,科第累累不绝”。时人在海口曾为其立有“豸绣坊”和“熙朝坊”。
林靖:字克茂。生卒年份不详。为林杨的曾孙。明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授浙江景宁知县,后擢监察御史。后为权贵所陷而去职。弘治元年(1488),诏复旧衔。
林域:字克明。生卒年份不详。为林榔曾孙。明天顺三年(1459)中举人,授繁昌知县。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林域)持身端谨,早有治才。县旧址濒江,馆使络绎扰民,域深悯之,谋之乡宦都御史吴琛,议奏迁于适中之地,民乃安业,繁人至今德之。未几,以亲老致仕,屏居桃源别墅。所著有《桃洋漫稿》,藏于家。”林域擅长诗词,留世不多,今择《题瑞岩》一诗共赏:“年来跋涉已知津,自觉胸中净俗尘。境界尽归今日主,桃花莫向去年人。半边亭榭疑无地,一滴泉源若有春。几度招寻莲社侣,不辞白发乱乌巾”。
林廷奎:字志宸。生卒年份不详。为林杨玄孙。明万历十七年(1589)登进士。历任会稽知县、东安知县、绍兴知府。叶向高在《独行传》说:“(林)廷奎,以进士令会稽、东安两邑,皆有惠政。”林廷奎有诗《登瑞岩绝顶,因憩禅院有作》:“探奇独上最高峰,杖策扪箩一径通。云卷深岩疑作雨,潮回远屿欲浮空。钟声杳霭晴岚外,树色苍茫夕照中。身世由来无住着,便将投迹石林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