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寿光
不知是“文”缘,还是“人”缘,抑或是“佛”缘,也许“三缘”皆有。笔者与林之源先生,一见如故。早在2013年春,在贵港市覃塘区春天采风活动中,笔者与林之源先生,都应邀参加活动。林之源先生,中等身材,穿着黑色唐装,脖子上挂着一串黑色念珠,留着一头短短的平民发型,而且挂着一把稍有花白之山羊胡子,衬托着那慈祥笑脸,十分可亲。在采风中,笔者有幸与林先生并肩踏景、座谈交流,即兴赋诗,谈心交心……自然而然地,两颗冰心相碰,明亮见底,一下子就成了深交的“老朋友”。正是汉书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也。
自此,我俩交往越来越多。林先生无论到天涯海角,都天天发来微信;我不管忙得不可开交,都日日拜读他的感悟和新作。还相互切磋诗作,共习国学,探访佛道,抛掷唱酬。偶尔相见,更亲如兄弟,胜似同窗,谈诗、说画、习字、读史、养生等等,无所不谈。读林之源,已经成为我的每天必修课。大有“朋之来也,予日乐之,其未来也,予日望之”感慨。
他生于儒医世家,幼时天资聪颖,读书,赋诗、习字、绘画,攻金石等等,他样样钟爱,并学有所成。后移居上海十数载,广交朋友,深拜四方名流。
长期以来,他以“先做人,后做事”为座右铭。以智慧来处理锁事、以慈悲来对待世人,以勤勉、谨慎、恭敬、谦虚、宽容的态度去探索国画的黑白效果,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大自然的感悟,努力探索在创作作品中,能够产生感动他人之水墨语言。
早年,他带着求学之心,探访、拜读祖国名山大川。还游历东亚、南美、及西欧诸国,以书画会友,汲取西方绘画精华。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于1996年至2007年,他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移居广西资源县,在资水畔,百卉谷,隐居静修。林先生隐居山林,长达十年。在这十年中,林先生,对中国经、史、子、集作了选读,对《昭明文选》、《古文观之》作了学习的批注。日复一日,与人、与物、与大自然对话。使书画作品,更加充盈着灵性和灵气,真情和博爱。
“学海无涯苦作舟”,林先生却以“学无止境”为乐。俢练了十年的他,已满腹经伦,但他仍不骄不躁,淡薄名利,孜孜不倦地学习。每撕开一张日历,都是他的新起点。每一天的结束,他却视为“豆号”。在画展圆满成功,一片赞扬声中,他仍鼓励自已,“这是新的起点”。在微信发表领悟,最后的标点符号,大都是“……”省略号。这是为什么?这是他觉得在“禅路漫漫”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他去学习,去领悟。所以,林先生总是“骏马不劳鞭”、“闻鸡起舞”。从秋冬到春夏,不管剑雨风刀,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爬山涉水,还是居家琐事。他每天早、中、晚必有“课”。我也习惯准时读林之源,从他“课”中,甜蜜蜜地享受他的研究成果;从他新“出炉”的作品,汲取文学艺术津津有味营养;从他的汗笔中,体验他“勤勉”的高贵品德。
他说,绘画是门科学,要学好就不能贪图一夜成名,来不得半点虚假;画也象一座山峰,要达到巅峰,无捷径可走,要不怕艰辛,一步步地攀登。画的风格是生活、技巧、修养的总和,是经过百炼千锤锻打而成。
“传世作品,心血凝成。”这是林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研究的成果。我问他“六尺斗方之画,需下笔多少次?”他说“笔触不少于万次”。并说,在运笔之中,浓浓淡淡,曲曲直直中,看似随心所欲,实为倾注心血。一幅好作品问世,人们远观画幅,可以感受天地的灵气,山河壮丽;近看,让你感受到一笔一划人间的温馨,令你愉悦,令你神往。这就是艺术,这就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林之源先生绘画,目标远大,即:在继承元代黄公望平淡天真,明代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宗法基础上,想通过历朝各家的作品风格学习,走出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之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隐逸的寓意。
林先生在这条路上,执着追求,越走越宽敝。从道家里悟出了:最单纯、最朴素的颜色是黑色和白色,其他颜色皆由其幻化而来。在美学创作中,悟出了“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作画要稚拙古朴”等思想。在禅宗圣地,从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禅学思想里,悟出了涂写水墨山水画时,所体现的“虚”、“静”、“朴”、“简”等美学语言。
读这种“虚、静、朴、简”禅路所悟,笔者所见,林先生的画,虚则见实,静中见动,朴里有华,简能见繁。人在画前,如在山中。人至山中,如步瑶池。身在瑶池,还有谁不爱江山乎?得诗一首:
虚中见实物林林,静且柔刚博爱心。
朴里有华尤秘诀,简能引兴玉来寻。
林先生,在研究国学与山水画的关系时,获得一个可喜的成果。 即:最美的画中,有浓淡阴阳之分,如果把浓处比作阴,淡处比作阳,而淡的地方有笔墨之阴气,浓的地方有笔墨之阳气,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阴阳,又化解为阴中之阳又有阴,阳中之阴又有阳的哲理,以此推理出,中国画中无限的黑白的哲学思想。
从这个理论出发,林先生进一步解读中国画与中国特色的密切关系。国画跟人生是一样的,跟中国人的思想又是紧紧的连绵在一起的。从哲学的思维来解释画面是动态的,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又互补,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不是排斥性的二分法。所以,中国画在沒有光的状态下也是非常美的。林先生找到了新境界,他即席赋诗,表达了自已的喜悦:
多年书画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幻化人生今早悟,一香笔墨随缘来。
都说林之源先生的画,有魂、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举两个例子,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且看林先生国画《风乱半山云》。此画,山峦叠嶂,林木深深,山花斗艳,小桥流水,山翁踏景,岚霭缭绕着靠近山巅的翠林,乍看是一幅清净的桃源美景。再仔细观赏,人们会发现,在画面的东北方向,一条深壑,挂着一条白云,顺着山势,直冲向画面的主峰,惊动了主峰半山白云,小桥流水起了风烟,古松随云摇,老翁持仗为马,迎风步桥,乐呵呵在桥上漫步欣赏这一动人心弦的《风乱半山云》美景。林之源先生的画就是如此美妙。静静的画幅,使人看到:山在啸,云在飘,树在摇,花在笑,籁在咏,人在乐。从而感受到自己已进入画中,诗云:
风乱半山云,如横百万军。
峰林旗鼓动,乐了鶴须君。
又且看,《老鹰》一作,林先生独树一帜的山水画,是无可非议的,但林先生的花鸟人物之作,也是炉火纯青的。《老鹰》就是他的花鸟画代表作之一。在林先生笔下的“老鹰”,不仅栩栩如生,而构图独特,老鹰铁翅劲展,欲摇扶直上,搏击长空,但又回首一望,火眼金睛盯着地面什么东西……观赏至此,人们不觉要问,老鹰为何不昂首飞空?画家林之源先生,伏的什么笔?或向人们揭示什么?一连串的发问,正说明了林先生的画里有话,话里有魂。魂是何物,魂就是主题,主题可褒可贬,林之源先生《老鹰》笔魂所在是“褒”。褒的表现丰富多彩,任凭读者放飞思维,放飞灵感,写出林氏老鹰画魂所在。读后,我发掘的主题是:
鼓翅击长空,缘何回首注。
莫非有约鹏,联手抓仓鼠?
南宁市钢笔画家苏发辉先生,发掘画意,又从另一角度,确立一个新主题:
凌云展翅斗雄魁,火眼金睛胜虎威。
捕猎高手仙亦赞,苍穹称霸舍其谁?
如有更多诗人参与“咏”之,想必会有更多更精彩的诗篇。林之源先生的画中画,画中情,画中意太丰富了。似静,静中有动,动人心弦。似冷,冷中有热,热闹非凡。似镜,镜中有画,画传心声。似玉,玉中无瑕,霞光万丈。纯净,美哉!
近年来,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林之源先生作品评论时,都是高度赞扬。
一是:“划时代人物”。2010年5月17日,北京大学燕南园63号(原马寅初讲习堂)迎来了林之源为一百位北大教授讲述《生活与艺术》课,此次讲座,层次清楚,论述明确,铺叙精当,思辨清晰,把生活与艺术融会贯通,课间讲座气脉连络,前后纵收自如,掌声一片,老教授们为之振奋,听后意境清新,众说讲座言辞清丽,刻画细致,情致绵绵,是北大讲座中划时代的人物。
二是:独创一家“林氏山水”。2014年林先生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的《禅路漫漫》画展中,各地反响强烈。如长沙画展时,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出席林之源山水画展。全国各大专院校同仁贺诗,及联句祝贺。著名历史学家毛佩琦老师为林先生画展写序,称赞林之源先生“他追求恬淡,舍弃繁琐,立意高远游于物外,已经形成自家的林氏山水”。
正是:
独树一家林氏画;
扬名四海冷香君。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林之源先生书画独具风格,他的诗也同样回味无穷。他的诗,绝句精彩、律诗蕴厚,古风潇洒,词清句丽。仅就“古风”而言,我们知道,古风虽然格律不受限制;但要写好却不容易。林先生不受格律宽松而放松对诗品位的提高。仍把握好激扬顿挫的节奏,字不生僻,词不生造,用韵严谨,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健康向上。赋诗填词,他已得心应手。每天一两首,家常便饭,成了高产诗人。已出版了《冷香诗草》诗集。读林之源的画,不读林之源的诗,还未箅“读林之源”。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林先生,把握住诗的价值观,用书画家的眼光,审视山与水,事与物,调动诗的灵感。犹如春风放胆吹绿柳,诗响纵情大自然。一首《咏荷》“笔落鸟欢乐,鸟鸣绿荷开。花开香横溢,香引惠风来。”不仅景色新颖,而且句型别致,上句结拍与下句起字,紧密相联,形似接龙,大有璧合珠联之奇妙,把荷花盛开,清香横溢,写得淋漓尽致。
林先生的诗,情感别样深,每首诗都是有感而发的。在诗的字里行间,都能听得到林之源先生的心声。不少诗作,都是伴随画笔而劲走。因此,画成,诗亦成。例如《绘画感赋》:“画到心画始是画,心
画方可山居画。山中若有画中话,心不画时居如画。”“画”字连连入诗,撇开生面,正是“小诗有味似连珠”。
“诗言志,歌永言“。“言志”又是林之源先生放诗一大特点。有,想山中,几般物换,几段依似:“墨在水中游乐哉,笔挥纸上尽开怀。弯弯曲曲随心去, 淡淡浓浓着意来。”看,寄兴时。莫因无月意阑珊:“白云深处洗山峰,几树寒梅带雪红。院落更深禅寂静,霜花无数染晚钟”。妙,《不倒翁》,直击贪官污吏:“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碎,通身何处有心肝“。数,十载里,
曾记否?独在天涯:“常忆资江隐士家,山谷百卉自横斜。冷梅长忆当时事,前欠清香后欠花”等等。林之源先生的“诗言志”之范例,举不胜举。
林之源先生,有山水画家灵性,又有追唐步宋诗人的灵感。稳稳当当地驾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构万卷画,放万首诗航向。诗画领域别样宽阔。有闲情逸趣,裁剪特写个性美妙的诗作。如:《四季闲情》,“秋写云山春写花,冬涂残叶夏涂瓜。若无闲事悬心上,处处人间尽彩霞”。也有气势磅礴,纵笔长卷雄伟壮观的篇章:《登天脊》,“孤勇登天脊,浮云足底生。神风扶大壑,散落数峰横”。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江山如此多娇,还看到了林之源先生的闲情浪漫潇洒,更感受到林之源先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林之源先生,在诗的遣词造句中,巧妙运用国画水墨艺术的语言,抒发天、地、人对话的情趣,步入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使诗句别样新颖和豪放。如《万种柔情赋千诗》:“春秋冬夏墨一池,万种柔情赋千诗。清风竹影月下煮,又恐相思梅香迟。”又如《载酒游江每醉还》“十年高卧白云间,载酒游江每醉还。世我相忘犹自得,门前不改是青山”。诗情融融,温暖心窝。画卷盈盈,诗声响亮。穿越了万里长空,震撼了三江五岳,令人瑕想,令人奋发。
“诗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也是林之源先生诗书文印的一个追求。一首《草堂夜话》“清风有迹扶湖笔,墨雨无声润桂花。信手拈来诗佐酒,草堂夜话五更茶。”勾勒了一幅月下草堂清幽美景,描写了主人翁林之源先生,挑灯借月,柔情万种,秉笔绘画,墨雨随心飘洒。沭风担露,又见清词飙空,几多新作伴随“五更茶”又问世了。七律《隐士香自名》,两对句:“且将心底丝丝意,融入毫间笔笔声。远近峰峦皆起舞,高低江浪尽纵横。”又敲响了清新的晨钟。
录一首林先生《沁园春·春节》,留作长长的记忆。“春到山前,春到水边,春满人间。看短芽飞燕,清喉婉转,新波禽羽,风韵蹁跹。小筏穿梭,渔歌互答,恰似桃源洞里仙。新年到、正龙腾狮舞,笙鼓齐天。∥∥繁荣何羡开元,有风虎云龙肩并肩。既明皇再度,应多愧色,重生李杜,恨少诗篇。广袖霓裳,中和韶乐,故曲鲜。君知否,这清平世上,谁来朱弦?”
读林之源,诗一首,与林之源先生共勉。
国学悠悠壮骋怀,禅声迭迭令心开。
做人款款遵于德,缘墨馨馨画自来。
2015年2月16日于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