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瀚林的渊源
东澣林源于控鹤林是控鹤林的始祖林延皓之孙,派分福清。居水睦西市,地名割锦子。其子元吉生二子:昌佑,希僧(水南公)。希僧又迁至东澣云庄,是为东瀚始祖.据《福州东瀚云庄北窗林氏支谱》可知,宋祥符间(
1008—1012年),由林希僧传至第十世林春,林春生三子,为:林恂、林性、林悌。林恂
移居东瀚北窗,是为北窗支派祖。东瀚云庄北窗传至二十世祖林燧,林燧娶侯官阳岐陈氏为妻,于清初迁到福州。林燧移居福州后,子孙繁衍,曾建有东瀚林氏祠堂。据董执谊的《修复太虚亭为菟裘
署额》所记:“裔中,有以残契(太虚亭的地契)赠者,始知地在乌石山阴,圆明境后。
久之购得是屋,傍崖境,仅存两楹,西偏什九皆已入东瀚林氏宗祠。”可见祠堂位于乌石
山北圆明境后。祠有楹联,记录了“东瀚林”从林燧的儿子林巩起的辈序行第,为:“聿
迪人伦,懋修孝友,斯同伯叔,大展天常;克师有道,上达圣贤,则为公卿,宏昭帝采。
”
移居福州的第三代是林嵩基。林嵩基,字思元,进士出身。雍正元年(1723年)任广
西桂东知县。移居福州的第四代是林人相,他也是东瀚二十三世孙。林人相,字有典,号
谷云。虽然家道中落,但他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对后代影响很大,后代子孙都好读书,研
究学问,这对官宦世家并转为科教世家起到很大作用。
林灼三是东瀚二十七世孙,这时遇到社会大变革。由于林灼三的子孙能跟上时代,故
逐渐形成了科技文教世家。
林灼三,字圣成,号心甫。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广东海丰、始兴、顺德
等县知县。林灼三生有四子四女,分别为:
长子林福熙(1848—1925年),字杨辉,号农。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任
四川广元、浙江瑞安等县知县,曾任重庆电报局局长,一生廉洁,后隐居京城。林福熙生
四子三女。四子分别为:林斯钦、林斯璧、林斯高、林斯苍(后继给林福溱)。三女生卒
、名字不详。
次子林福溱(?—?年),字远泉。生有两女。以林斯苍为嗣。
三子林福溁(1860—1922年),榜名彝书,字子洛。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
林福溁生一子,名叫林斯鋆。
四子林福煊(1870—1930年),榜名福贻,字厚庵。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
宣统三年(1911年)北京法律学堂毕业。曾任江苏高等法院推事。林福煊生四子,分别为
:林斯濂、林斯铭、林斯澄、林斯猷(早殇)。
林灼三另生有四女,生卒、名字不详。
三
林灼三为“孝”字辈,其孙是“斯”字辈。“斯”字辈在成长过程中,恰遇“戊戌变
法”。他们在动荡的社会中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弃科举、求新学,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技
文教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林斯钦(1875—1932年),字钟蕃,又字伯严,号若卿。为林福熙长子。邑庠生。日
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士。曾任北京审计院协审官。长子林同骅享誉世界。
林斯璧(1877—1958年),字鼎章,号西智。为林福熙次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补行庚子年(1900年)、辛丑年(1901)年恩正并科举人,北京法律学堂毕业。历任四
川候补直隶州知州,北京大理院推事,南京最高法院庭长、司法部参事。林斯璧生五子六
女:长子林同济、二子林同炎、三子林同骥、四子林同光、五子林同奇,均享誉世界。长
女林同曜、二女林同早、三女林同融、四女林同环、五女林同崇、六女林同端,亦取得不
菲成就。
林斯高(1881—1962年),字群一。为林福熙三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师大
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举人出身。历任广东补用知县,安徽省霍山、欷县,潜山、
太湖、宿县等县知事,直隶督军署军法课课长。
林斯鋆(1887—1922年),又名廷锟,字蘅南。为林福溁儿子。福州英华书院毕业。
历任外交部主事、驻古巴副领事。
林斯濂(1889—1914年),又名廷瀚,字作新。为林福煊长子。北京大学毕业,后赴
奥地利邮电专科学校学习。未娶即殇,卒于1914年。
林斯铭(1892—?年),字澍民。为林福煊次子,清华大学毕业,后留美。获明尼苏
达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师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从事建筑设计。
林斯澄(1894—?年),字清之。为林福煊三子。留美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矿冶工程
师及地质学硕士学位。曾任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教授。为著名地质学家。
四
“斯”字辈对子女“同”字辈一视同仁,子女们都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陆续成为国
内外著名人士。
林同济(1906—1980年)。为林斯璧长子。1926年后先后就读清华学校,美国密歇根
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1931年起在美国密勒士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教
授中国文化史。1934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并任政治学系教授兼经济研究所导师。在
南开期间,林同济一直致力于教学和著述,主要讲授政治科学、中国边疆问题研究、太平
洋问题研究、国际法以及中国外交史等课程。为《南开社会经济季刊》编委之一。1937年
起任云南大学教授、文法学院院长。1940年在昆明与人合办《战国策》半月刊。1942年起
在重庆任复旦大学政经系教授。1945年去美国执教。1948年回国任上海海光图书馆馆长,
先后出版了《海光书讯》和《海光讲座》。建国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并任上海编
译委员会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外文学会委员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中西方文
化、思想、历史研究,尤其长于莎士比亚著作的研究和翻译。1980年8月,作为第一位中
国学者赴英国伦敦参加“第十九次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1980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
讲学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著有《五卅惨案汇要》、《日本对东三省的铁路侵略》、
《形态历史观》、《耕青随笔》、《东非史》、《时代之波》、《文化形态论》等,译有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等。
其妻黛南·格雷曾执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后为联合国官员。
林同炎(1912—2003年),原名林同棪。为林斯璧二子。1926年先后就读交通大学唐
山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工程研究院。参与了旧金山金门大桥与海湾大桥的研究
。毕业论文《直接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他所阐述的方法被命名为“林氏法
”而广泛应用。主持过沱江大桥、成昆铁路及宝天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为成渝铁路设计了
1000多座桥涵。1946年,他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
、全校改进委员会工委。1953年,他荣获美国政府的奖金和“富尔白兰奖金”。1953
—1954年,林同炎创造了“预应力学说”理论体系,被誉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1956
年完成力作《预应力混凝土》,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林同炎首创的“荷载
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
师。1954年,林同炎创建“林同炎工程事务所”和“预应力学会”,1972年,他将“林同
炎工程事务所”改名为“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亲任董事长,还在世界各国分设了子公
司。1992年,林同炎在北京创办“林同炎咨询公司”。1974年,国际联合预应力协会颁发
给他该学会最高荣誉——“福森厄特奖章”和“福纳西内奖”。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
房屋研究委员会曾颁发给他“四分之一世纪贡献成就。1986年3月12日,他荣获美国科技
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1987年,林同炎得到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的最高奖状—
—“功绩奖”(他为获得此奖惟一的华裔人士),称他是“工程界的先驱者”,1994年,
他获得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校友奖”。此奖每年从30多
名万校友中仅遴选出一名。另外,他还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的“Freyssinet Medal奖”
、欧洲以外惟一的法国建设协会的“Albert Caquot Meaal 奖”、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
奖、美国首届OPAL奖(美国工程及工程师奖)等等。林同炎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
也是获选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届4个杰出
奖项中,他又是“设计类”奖的第一名得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
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学会的“预应力奖”该为“林同炎奖”。此奖为最早以中国人命名
的科学奖。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和最高奖——“柏克莱奖”,并设立了
“林同炎纪念馆”。林同炎还曾获得美国、中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4个名誉博士学位,
并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林同炎一生著作等身,仅世
界性影响的论文就高达百余篇。他著作主要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
屋与桥梁系统》。由于林同炎关注并致力浦东开发,因此成为在海外提出开发浦东的第一
人。
其妻高训诠,毕业于西南联大。
林同骥(1918—1993年),号志干。为林斯璧三子。1938年后先后就读重庆中央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1948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稀薄气体的研究和教学。1953年,到布
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1955年,回国创建中国科学院力
学研究所。星回收方案的研究工作。1973年,投入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的防热研究,有关
工作曾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防科委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84年,他获
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林同骥在稀薄气体、航空航天、
海洋工程力学等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
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为我国航空、航天以及兵器工业开创时期的设计与研制作
出重要贡献。1980年出席第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为我国导弹研制作突出贡献。1981年
,他因研究吉林陨石雨烧蚀图像而获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曾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
座U型振荡水槽。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207所、701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自1982年起,任数理学部
常务委员。1980年起,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982—1990年间,他是该国际
联合会大会委员会的成员。1983—1991年,任亚洲流体力学学会副主席。1986年起,任国
际《流体动力学研究》杂志的编委。1982年—1986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他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副
主任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委员等职。还曾担任第一、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
作有《高速声速空气动力学》、《双曲型翼截面柱体的圣维朗扭转问题》、《曲线叶栅的
绕流问题》等。(详见本报3月31日三版报道)
林同光(1922— ),为林斯璧四子,曾就读中央大学医学院。留美获医科硕士学位
。曾在美国堪萨斯医院、檀香山医院工作。现为美国医学学会高级顾问,为美国优秀胸外
科医生。
林同奇,为林斯璧五子。曾就读中央大学化工系,1943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毕
业后赴美。现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
林同曜,为林斯璧长女。美国列克立夫大学毕业。嫁浙江留美硕士吴卓。他俩是一对
夫妻学者。
林同融,为林斯璧二女,曾就读复旦大学统计系。
林同环,为林斯璧三女。丈夫陈刚。
林同崇,为林斯璧四女。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曾获美国加州Mills学院化学硕士学
位。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成绩卓著。丈夫沈宗瀛,为著名生物化学家,美国佛吉尼
亚大学教授。
林同端,为林斯璧五女,西南联合大学毕业,曾执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嫁留美航空
制造博士李耀滋。李成就卓著,现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美国总统
颁发的“美国科学技术奖”。林同端对西方文学颇有研究。曾受邓颖超委托,将周恩来的
诗词翻译成英文,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林同骅(1911— ),字行生。为林斯钦长子。1929 年后,先后就读交通大学唐山
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1937年,先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
究所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不久到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20架
、训练机30 架。此机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试飞成功的第一架运输机,被定名为“C1010运
输机”。1947年往英国落斯脱公司设计我国第一架喷汽式飞机。1949年由英国转赴美国底
特律大学任副教授。1955年任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工学院教授,同时在飞机公司及直升机
公司当顾问。1951年起,致力于复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了“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理论”。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
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毕生从事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非弹性构造、金属疲劳等
分析研究,写出巨著《非弹性结构理论》。林同骅曾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师最高奖,
曾担任美国航天航空部高级工程师、顾问,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金属疲劳研究主持人。19
88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heodore von KarmanT 奖”( 该奖每年在全世界仅选一位)
。1990年因其创立微观塑性力学及微观疲劳裂缝萌芽理论,对非弹性结构分析的非凡贡献
,先后被选为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1990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中国科
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主要著作有《塑性力学和细观力学文集》。1994年,西南交大
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同骅航空事业奋斗记》。
林同芬,为林斯铭长女,留学美国。
林同骝,为林斯高长子,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
林同骢,为林斯高次子,清华大学肄业。
林同嘏(1914—1989年),为林斯高三子,留美,获硕士学位,曾任联合国高级职员
,一等秘书。
林同桂,为林斯高四女,西南联合大学会计系毕业,留美获会计硕士学位。嫁江苏留
美水利博士徐恩允,他俩也是一对夫妻学者。
林同坡(1927— ),为林斯澄长子,中央大学毕业,留美获博士学位。现为美中文
化交流协会美方主席。目前在中国大陆推进乡村图书馆运动,个人已捐献3座图书馆。现
住洛杉矶。
林同墉,父林斯澄,北京大学毕业。妻翟美菱。
林同郁,为林斯澄长女,中央大学毕业,留学美国。
林同祥,为林斯澄次女,留学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