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帝喾(传 说中古代部 族首领)之子契 ,为子姓 。夏朝末年,契 的第十四世孙名履,字汤,为商 族的首领。 他本居于亳(今河南商丘县北),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 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子履在百姓的拥戴下,征伐帝桀。经过 11次的征战,他终于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建立起商朝,史称商汤。他的 后裔子孙 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所以,《通志·氏族略》载: “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这支汤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河南汤氏。
(二)汤氏出自子姓,为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后裔。
这有两种说法:一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时,荡原在宋国任司城(管建筑);他有儿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儿子荡意诸继任;其子孙去草头称汤氏。二是微子启建立宋国。据《史记·殷本记》载:启去世以后,其弟衍继位,后传位至偃时,偃自立为王。战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286年)齐、魏、楚三国联合灭宋后,偃的弟弟昌和族人改姓子姓。昌生隆,改姓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子昌的儿子子隆害怕祸及,于是又将子姓改为汤姓。
(三)殷姓改姓汤姓。
五代时,原南唐的右仆射殷崇义国亡后投奔北宋,因避赵匡胤父 亲弘殷的名讳,全族改姓汤姓。
据上海图书馆藏汤姓资料《夏阳汤氏族谱》载:江西永新汤氏汤文蔚也是殷姓改汤之后。永新汤氏的始迁祖是殷仲堪,在晋朝曾任荆州剌史,其子孙传至第十三世时,因避赵匡胤父 亲弘殷的名讳改姓汤,并迁至江西永新之钱市,后又从钱市迁到夏阳。
应该说汤姓承系于商汤,而商汤最早定都是在河南商丘,故商丘应为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商汤立国后,有过7次迁都:即商汤时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为殷,史称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汤氏也就随着这几次的迁都,播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一带。不仅如此,汤(唐)尧时期,南蛮族汤氏就已经进入属于化外的福建地区。据《玄中记》载:“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就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槃瓠为南蛮王,立都于会稽,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南蛮族中的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是进入福建后融入南蛮族分支畲族汤氏之中。
春秋时期,宋桓公封第三子荡原为汤(唐)邑(河南睢县)司马、称荡邑大夫。荡原之孙荡意诸承袭祖父之职,以荡为氏。周简王十年(公元前 576年),荡意诸的侄子荡泽(袭任司马)杀死宋共公太子肥,赶走右师华元。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荡译)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亡,至河乃还。诛唐山(荡译),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荡泽的子侄逃到安徽亳州,归附楚国,被封为荡侯。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王夷未率伏击楚军。荡侯战败退往豫章(江西),被吴军所俘。荡氏子孙为避祸去草为汤氏,散居于江西地区,成为江西汤氏的一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汤姓的活动扩大至华北及黄河流域。无疑河南商丘是汤姓就非常集中地方。河北也是汤氏繁衍的中心。尤其是中山、范阳两郡所辖区域以其经济、政治的特殊地位吸引大批汤氏族人云聚于此。同时,汤氏族人也开始向南发展。西汉时,微子启的后裔汤隆在居河南开封。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汤隆的玄孙汤德新从开封迁居晋陵(今天江苏武进)。据广东蕉岭《汤氏族谱》载,汤德新出任晋陵太尉,举家落籍晋陵。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决定出兵征伐南越。他命晋陵太尉汤德新的第三子汤璋为交趾(北越河内)刺史,率族人和军队南征。汤璋率军从武进出发,途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到交趾(越南北部)。东汉建武元年(25年),朝廷将闽越之地划分为东、南两都尉,即以东瓯(浙江温州)为东部都尉,治所在临海县;以闽越地为南部都尉,治所在建安县。两晋时,扬州刺史一职一直由汤氏族人承袭,管理包括福建在内的地区。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大夫族纷纷“衣冠南渡”。由蜀国西川(四川成都)归晋的汤孟功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于南京。河南长平一支汤氏也南下进入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曲阿(江苏句容)殷汤氏迁入江苏丹阳,由此丹阳成为殷汤氏郡望。在东晋政治集团中,桓、汤是势不两立的。东晋永和十年(354年),征西将军桓温弹劾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汤浩,使其被贬官;隆安三年(399年),桓玄击败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的汤仲堪(汤浩的儿子)。汤氏受到打击后纷纷出逃避祸,汤仲堪的侄子汤景仁举家族避居于福建。司徒王谧十分喜爱汤景仁,将其收为东床快婿,还他当上了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南府长史椽。元兴元年(403年),桓玄逼晋安帝禅位,自己当上皇帝,国号“楚”。由于,桓、汤两家世仇,汤景仁辞官逃到浔阳(江西九江)负郭南村隐居,因而浔阳成为殷汤氏郡望。
至唐代,汤氏族人一方面向河北迁徙。中山(今河北定县)、范阳( 今北京西南)两郡成了汤氏主要的聚居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如范阳汤氏家族的汤鲁县曾为衢州刺史。他的裔孙汤元诚为范阳仓曹。天宝十五年( 756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后,劫胁汤元诚投降。据《唐故范阳郡仓曹参军京兆韦公 墓志铭》载:“士之因官因居而困窘颠踬堕围中者数千计,凶威所及,不死则污。公掾吏也,在伪署伍中,溷迹佯狂,冀以病免。盗憎之,乃加害焉,春秋若干。”汤元诚 墓葬就在范阳。另一方面随着唐王朝对南方的军事行动,也把中原汤氏带入了江南。河南汤氏也相继进入江西。据《汤氏 宗谱》载:河南陈郡人汤景行,生于湖南醴陵,为汤开运次子,任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致仕后迁居江西庐陵(吉安)习溪桥横曲卷;其曾孙汤一奇分迁江西庐陵(江西吉安)城东笔仞山,成为当地望族。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为周汤太宝第三十六世裔孙,任湖北荆湖都统,功封中山郡,逝后追谥 “文毅”。汤振麟的次子汤美先迁徙居江西南丰开基。汤姓为南丰县中七大姓氏之首。同时,江西汤氏也向省里各地迁徙。所《汤氏族谱》载:唐高祖武德六年(621年),江西临川县小浆市人汤愈,迁居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同年,江西临川县小浆市人汤正夫,任唐礼部员外郎、待御史、刑部尚书,迁居江西饶州余干县南塘。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河南固始籍将士汤智、汤简随陈政入闽。哥哥汤智任府兵校尉,弟弟汤简任府兵队正。据福建云霄《汤氏宗谱》、江西南昌《汤氏宗谱》、范阳《汤氏宗谱》均有汤氏兄弟入闽的记载。汤智、汤简兄弟后定居于漳州龙溪县柳营江乌浔村(今龙海县角美镇乌浔村),为漳州汤氏开基始祖。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为表彰唐代将士开闽之功,追封汤智为竭忠辅国将军,汤简为昭德将军、奉政大夫。汤氏兄弟的后裔播衍至福建的龙溪、龙岩、云霄、华安、长泰、天田、闽县、福清等县,成为当地望族。
安禄山的叛乱,引起了北方望族再次大规模南迁。据福建周宁《汤氏 宗谱》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 13个儿子及家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入闽。汤泽(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与第八子汤道留居浙江平阳外,其余各子均入闽;其中长子汤小录则迁居闽城(福州),次子汤福迁居侯官(闽侯),第三子汤时进迁居古田,第四子汤开迁居罗源,第五子汤寿迁居周宁(《周宁县志》认为迁居周宁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第七子汤泰迁居南剑,第九子汤德迁居永福,第十子汤仁迁居泉州,第十一子汤奉直迁居泉州洛阳镇,第十二子汤奉敬迁居连江,第十三子汤艺迁居建宁。汤泽家族在福建形成有名的汤氏十大望族。据《袁州志》载:“江苏句容人汤迪(《汤氏宗谱》称汤迪为苏州温坊市人),唐时历任金陵(江苏南京)节度使、江西袁州(宜春)刺史,官拜太尉,致仕后隐于江西宜春,因其治袁有功,立庙祀之。”
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59年),汤华任满无法回乡,秩满不得归路,于是携妻王氏及子汤宗铉、汤宗镐隐居于岭中连江邑(福建)携妻及子汤宗铉、汤宗镐落籍于福建的连江。汤华,范阳人,为唐代名将汤喦之子,承荫授湖南衡州(衡阳)参军,秩满调任侯官(福建福州)丞的,大中八年(854年)病逝于连江。唐僖宗时期(874~888年)因避“黄巢之乱”,中山汤氏的族人迁居江西石城县大由乡;后梁时期又从江西石城迁居福建的宁化。
唐末,江苏丹阳人汤筼,先后被湖南李巢、广南郑续、江西钟传礼聘为上宾,为平定黄巢起义出谋献策,天佑年间( 905~907年)辞官归隐于江西临川县。江苏溧水人汤君聘(汤承祖之子)移居江西吉安府永新县西乡汤家渡。抚州路宣慰汤季珍(苏州温坊市人)与黄巢军作战殉职,敕封‘公’,葬抚(州)治北飞雁投湖山。汤季珍长子汤夔为授抚州通判,遂定居于抚州南门。次子汤升为儒学,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县四十三都。第三子汤德为文林郎,迁居抚州临川县柴埠口汤家港。第四子汤复为儒学荐辟,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县云岭汤家寨。第五子汤英为儒学,迁居江西临川汤坊(温坊),守祖庐。汤季珍后裔遍布于江西的抚州、袁州、吉州、饶州、信州五州。唐末,因黄巢之乱,江西汤氏也开始向外省迁徙。据《汤氏宗谱》载:华益阁大学士、江西鄱阳人汤彦良致仕后迁居浙江处州(丽水)青田县碧湖;江西泰和汤氏因避黄巢之乱迁居潭州(湖南长沙);江西临川人汤德迁居雍州(湖北襄阳)。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江西泰和汤氏迁居潭州(湖南长沙);其后裔分迁南湘乡县高田乡、湖南省韶山、湘潭、宁乡等地,号称“三湘汤氏”。
南唐亡国后,南唐宰相汤悦随后主李煜出降北宋。宋太祖厚待汤悦,听说他是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县(陈郡),就封他为陈县男,食邑 300户,奉旨迁居河南开封。汤悦的儿子汤彦(原为南唐翰林学士)随父迁居河南开封。宋真宗初年,汤彦游学福建,遂定居福建明溪;其后裔分衍于福建的武平、汀州、宁化、上杭、三明、将乐等县。
北宋初,荆州剌史殷仲堪的第十三世孙汤成因避赵匡胤父 亲弘殷的名讳改姓汤,并从荆州迁居江西永新钱市,后又从钱市迁至夏阳。汤成之子汤泽、汤贵、汤寅又分为下墟、市江和田心三支,成为殷姓改为汤姓的最大一个世系。建隆二年( 961年),汤文圭之子汤悦、汤净兄弟扈驾迁都至洪都(江西南昌),后定居南昌。次子汤净出任抚州宣慰判官,其子孙散居于南昌、抚州、南城、南丰、武宁、金溪、萍乡、余江、余干、婺源等地,成为当地望族。
宋代,北方汤氏族人大批进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迁徙的路线大致是:一支开封汤氏族人经河南的商丘,进入江苏南京、萧山,最后卜居福建的宁化石壁;其后裔分迁至福建的上杭和广东的梅州、蕉岭等地。另一支河南汤氏族人辗转迁至广西的柳州;后裔扩衍至江西的会昌、寻邬及泰和等县。还有一支河南汤氏从商丘出发,沿途经过湖南、江苏、浙江,最后进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有一支汤氏入闽,定居于福建的龙溪云岭兜。
“靖康之乱”后,河南、山东、陕西汤氏纷纷渡江南下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南宋初,有一支汤氏迁徙至江苏的丹徒汤氏,浙江的武义汤氏、嵊县汤,湖南的醴陵汤氏都有是在南宋初迁入的。
南宋时,江苏金坛的汤鹏举家族是有名的名门望族。汤鹏举(1087~1165年),字致远,号玉阳,汤惠休的第五子,出生于官宦世家,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初授晋陵县(江苏武进)丞。汤鹏举断案果决,狱无冤案,被称为“神命御史”。他因政绩卓著,由转运副使一直升到司农卿。后因触犯秦桧,被贬到雁北泽州当知府。秦桧死后,他被朝廷召为殿中侍御史。他不畏权贵,弹劾秦桧死党余孽,为受陷害打击的忠良昭雪冤案。他官至参知政事,主持枢密院工作,又封为丹阳郡开国侯。乾道元年(1165年)病逝后,宋孝宗诏谥他为“敏肃”,赠光禄大夫,入祀乡贤 祠,敕葬江苏溧阳县凤安乡九龙山上。汤鹏举5个儿子汤邦彦、汤宋彦、汤忠彦、汤世彦、汤俊彦都有得到朝廷重用,有名于世。
南宋末,从北方迁徙南方的又有湖南的益阳汤氏和上海崇明汤氏。
宋末元初,浙江萧山人汤鸣祥之子汤庆可(字伯诞),为躲避战乱而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塘。元末,汤庆可的曾孙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子汤五二、汤五三从石壁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汤益隆的另外两个儿子汤五八、汤五九迁居广东蕉岭高思乡。
明初,明王朝为了恢复湖广的经济,实施 “江西填湖广”政策。据《汤氏宗谱》载:洪武初年,江西南昌府汤氏迁居湖北孝感地区孝南区毛陈镇、湖北洪湖县;江西饶州府余干县南塘人汤昌迁居到浠水(蕲水)县羊角桥;江西吉安汤氏迁居湖北蕲春县、湖北武穴县、湖北阳新县、湖北大冶县;江西余干南塘人汤守宗迁居湖南益阳;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人汤山郎迁居湖南攸县错绣乡;江西南昌人汤锦迁居安徽肥西县南分路乡汤词村。弘治年间(1488~1505年),江西吉水人汤仕庆迁居湖北金沙洲,再迁湖北金口;江西吉水人汤仕先迁居湖北黄河凌港,再迁湖北孝感县。明代,江西迁徙湖南的也不少,湖南麻阳县隆家堡乡黄喇溪、湖南永州宁远县鲤溪乡汤家亭、湖南醴陵庄绵竺汤氏都是来自江西。
明代,汤姓开始进入广东。明朝中叶,香山(今中山市)人汤江南从中山迁居广东的潮阳县贵山都嘉定岐南村(今铜盂镇),汤氏入潮开基始祖之;其后裔分居于海门等地。至今,潮汕汤姓人口近2万人分布于金平、龙湖、濠江、铜盂、海门、棉城澄城、隆都、南澳、柘林、黄冈、三饶、大埕、新亨、玉湖、锡场、流沙、麒麟、隆江等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以抗倭总兵官驻节浙江宁波,统帅沿江诸军御倭。汤和沿海修筑卫所59座,募招兵将6万人镇守,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有大批安徽、江苏汤氏受封卫所之职,镇守海防。据史料载:安徽来安的汤美以军功封福州卫百户,后又擢升为连江县定海所千户,繁衍定海汤氏一族。安徽合肥的汤黑哥以军功封福建兴化卫百户,繁衍兴化汤氏一族;安徽寿州的汤复禹以军功封福建永宁卫指挥使司千户,繁衍了永宁汤氏一族;安徽定远的汤全以军功封福建汀州卫右所镇抚,繁衍了汀州汤氏一族;江苏太湖的汤用以军功封福建镇海卫千户,繁衍了镇海汤氏一族。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广东、福建等地的汤姓族人开始迁居台湾。据有关资料载,最早入台的是广东镇平的汤四十七。随后又有汤辉元、汤民榜、汤文民等带领广东镇平族人入台;汤显相、汤彦等率领福建宁化的族人入台。汤袍则为福建永春汤姓的入如始祖。这些相继入台的汤氏族人大都居住在台岛北部的苗栗县、桃园县和新竹县,尤其以苗栗县的苗栗、西湖、大湖,桃园的平镇、新屋,新竹的新竹、湖口等地,汤姓分布最为集中。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台湾汤姓族人开始陆续迁往日本、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帝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汤姓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第90位,约有2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19%。汤姓郡望地有:中山、范阳;主要堂号有:掬星(吞星)、玉茗、临川、义士、叙睦、光裕、双桂、丹桂等。
二、入明与定居
北宋初,汤氏后裔从河南商丘经湖南、江苏,迁至浙江温州路(今温州市)。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温州路平阳县处士汤监仓碾转到福建的将乐谋生。他见永康团安坊堡(今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土地肥沃,清溪环绕,是个安家立业的好地方,就携其家眷在此落户,成为汤氏入将乐的开基始祖。(将乐《姓氏志》)
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中原汤氏分两路南迁。其中一路从河南商丘经湖南、江苏、南京、浙江萧山,进入福建,卜居于宁化石壁。落籍宁化石壁塘的是汤庆可。(广东蕉岭《汤氏族谱》)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汤铎任府学教授,并聘赣粤督学考试,宦游到福建的延平;旋而避兵乱迁居清流县治。(宁化中沙《汤氏族谱》)
元初,将乐温坊汤氏第九世孙(汤鸴的第三代孙)汤国珍和汤万全分别迁居盖阳堡(现明溪县盖阳镇盖阳村)和右拔堡(今清流县东华乡右拔村)。汤国珍部分后裔迁雷西山、长坪等村(今均为明溪县辖地)。据明溪城关《中山汤氏族谱》载,明溪汤氏后不播迁至宁化湖村。
明成化二年(1466年),清流汤铎的第十世孙汤班徙居宁化鱼潭村。汤班的第三世孙汤时新转徙至宁化金沙(今宁化中沙)。(宁化中沙《汤氏族谱》)
明嘉靖元年(1522年),汤胜利自江西临川郡焦石乡迁居尤溪台溪的山头村上大华上井;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汤胜利的裔孙汤居齐、汤居海兄弟从山头村上大华上井迁居台溪乡际坑村美洋厚。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汤禧乐从尤溪县二都汤山迁居尤溪十都大炉墘头,为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开基始祖。汤禧乐的两个胞弟分别迁徙至沙县、福州。
明代,将乐温坊汤监仓的第十二代孙汤洪及其裔孙先后迁居归化县(今明溪县)翠竹阳上路村、翠竹阳下路村、沙坑村、福星石村、洋垅洞上村和宁化县湖村。汤监仓第十六代孙汤復智迁居乾滩(现水南镇乾滩村)。汤復智的裔孙汤执齐和汤步魁分别迁居上水南和蛟湖村余布自然村。汤执齐的部分裔孙迁居将乐余坊乡周厝村上岭自然村。汤监仓第二十一代孙汤素轩迁居御岭村(今将乐白莲镇牛岭村)。汤素轩的第四代孙汤念三及其后裔相继迁往归化县彻坑村、长岭村、横汾村;另一四代孙汤念四的长子汤荣光及其部分后裔迁居堪厚村和罗坑村(今将乐白莲镇小王村罗坑自然村);汤念四的次子汤荣华及其部分裔孙相继迁往归化县龙湖村、下洋村。
清代,三明一支汤氏迁居尤溪管前的绿柳;尤溪管前的汤姓人口主要分布在绿柳和皇山两村。
民国26年(1937年)永春水圳下汤氏迁居尤溪西城的麻洋岐际坑。
三、迁移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宁化石壁汤庆可的第四世孙汤益隆携子汤五二、汤五三分居于福建的上杭、武平;其妻何氏带汤五八、汤五九迁往广东,落籍于程乡的高思村。其后裔播衍至广东的蕉岭、梅县、五华、汕头、揭阳、广州、增城、花县、曲江、乐昌和江西的寻邬、会昌、上坪、泰和以及广西的柳州、贺县等地。(广东蕉岭《汤氏族谱》)
新中国成立前夕,将乐县温坊村少数汤氏后裔徙迁台北市;20世纪中期,台北的几个汤氏后裔留学美国,最后定居美国。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汤姓人口8417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62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31%;其主要集中明溪县、将乐县。其中,明溪县有汤姓人口2804人,占全市汤姓总人口的33.31%。具体分布为:永安市231人,沙县852人,建宁县91人,将乐县2344人,泰宁县308人,尤溪县785人,宁化县266人,大田县45人,明溪县2804人,三明市区396人,清流县295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汤姓人口396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0.14%。其中,三元区有汤姓人口180人,分布于城关街道43人,白沙街道43人,富兴堡街道39人,荆西街道7人,岩前镇6人,莘口镇5人,中村乡3人,城东乡34人;梅列区有汤姓人口216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35人,列西街道40人,徐碧街道29人,陈大镇10人,洋溪乡2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汤姓人口28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2%;其分布在城关(含雪峰镇)1044人,沙溪乡59人,夏阳乡263人,枫溪乡7人,夏坊乡4人,盖洋镇911人,瀚仙镇455人,胡坊镇61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汤姓人口23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07%。其主要分布在燕东街道、燕西街道、燕北街道、燕南街道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汤姓人口2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0%;具体分布为:龙津镇60人,嵩溪镇27人,嵩口镇25人,林畲乡6人,田源乡1人,温郊乡83人,余朋乡11人,里田乡1人,赖坊乡2人,长校镇4人,东华乡75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汤姓人口2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8%;其分布在湖村、中沙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汤姓人口仅有45人,集中在桃源镇的蓝玉村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汤姓人口78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9%。其主要集中在西城和中仙两地,共有412人,占全县汤姓总人口的52.48%;具体分布为中仙乡有208人,西城镇有204人,管前镇有98人,城关镇有67人,台溪乡有82人,西滨镇(含尤溪口)有43人,其他乡镇均不足10人。
八、沙县
沙县有汤姓人口8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5%。沙县汤姓人口主要集中在青州镇和高砂镇;其中青州镇有157人,高砂镇有482人,其余零星地分散于各乡镇;其中,青州镇的涌溪村、洽湖村,高砂镇的龙江主村、上坪西山是汤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汤姓人口23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其主要分布在南口乡温坊村、水南镇乾滩村、水南、蛟湖村余布、余坊乡周厝村上岭、白莲镇牛岭村、白莲镇小王村、罗坑等13个村和2个社区。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234人,高唐镇11人,光明乡16人,漠源乡12人,南口乡790人,白莲镇699人,黄潭镇83人,万全乡13人,万安镇14人,安仁乡3人,大源乡2人,水南镇334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汤姓人口3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4%;其分布在下渠乡83人,开善乡2人,上青乡3人,新桥乡1人,梅口乡72人,大龙乡46人,大田乡7人,杉城镇89人,朱口镇5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汤姓人口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其具体分布在金溪7人,溪口45人,里心2人,黄埠2人,客坊29人,黄坊0人,溪源1人,均口2人,伊家4人,濉城24人。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尤溪台溪山头村《汤姓族谱》
尤溪台溪山头村《汤姓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孟秋,由进士兴化府薛阳念宾进士林秉英编修并作序。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由第二十四世孙汤应清续修并作序。清乾隆五十三年正月,由指点二十八孙汤志存编修并作序。
将乐温坊《汤氏族谱》
将乐温坊《汤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五 (1686年)。该谱定40代字辈为“宗应延才俊,邦期耀远筹;超怀敦古道,笃志绍前修;存美宜昌盛,持躬尚率由;万年崇尔德,奕代薦嘉谋。”并且设一卷专门记述本族成才者,知名人物还配制画像。该谱后经4次续修,至1996年已续谱37代。该族谱的主要内容有序、跋、凡例、族规、世系、世录、名人录、祠图、坟图、字辈等,共12册。
将乐牛岭村《汤氏族谱》
将乐牛岭村《汤氏族谱》始修于清代。该谱续谱26代。
将乐勘厚村《汤氏族谱》
将乐勘厚村《汤氏族谱》始修于清代。该谱续谱22代。
将乐蛟湖村元当自然村《汤氏族谱》
将乐蛟湖村元当自然村《汤氏族谱》始修于清代。该谱续谱24代。
明溪城关《中山汤氏族谱》
明溪城关《中山汤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开基始祖于元代从将乐永康堡迁居明溪盖洋,后转徙至明溪城关;其后裔播迁至宁化湖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族谱》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原谱牒已遗失。现有谱牒在20世纪重纂的。
一、祠庙
将乐温坊村的汤氏祠堂
将乐温坊村的汤氏祠堂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8年),后多次修葺,现保存完好。该祠堂位于温坊村西(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74平方米。祠堂建筑为单檐穿斗木屋,有殿堂、天井、回廊、围墙等,前门上方围墙镶着雕刻龙、凤图案的青砖。殿堂面阔5橺、进深3橺。堂前正中设汤氏祖宗的神牌位。堂上方悬挂“齐敬堂”牌匾,右壁挂“状元”匾额,左壁挂将乐国民政府县长陈鸣銮于民国33年(1944年)赠送题为“各族之修”的匾额。元代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汤氏祀祖的日子,各迁居地的汤氏后裔派出代表,到温坊参加扫墓祭祖活动,最多达一百多人。
尤溪台溪山头村汤姓祖祠
尤溪台溪山头村汤姓祖祠位于尤溪台溪剑溪村下大府自然村,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尤溪台溪山头汤氏第三世孙汤永松主持兴建。该祖祠八扇,左右扶厝书院围墙,占地面积约1.5亩。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姓祠堂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姓祠堂原位于尤溪梅仙双峰村火炉歪兜,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梅仙双峰村汤氏开基始祖汤禧乐兴建。该祠在“文革”期间被拆毁,于1985年迁往天盂新建。
将乐堪厚村的汤氏祠堂
将乐堪厚村的汤氏祠堂又称“荣光宗祠”,位于将乐堪厚村。该祠始建年代不详,为每年清明堪厚村汤氏子孙祀祖的场所。
将乐牛岭汤氏祠堂
将乐牛岭汤氏祠堂位于将乐牛岭。该祠始建年代不详。
二、墓葬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开基始祖汤禧乐墓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开基始祖汤禧乐墓葬于尤溪梅仙双峰村鸭水尾。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文灿墓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文灿墓葬尤溪二都汤山老寨坑,蛇形坐丙兼巳。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有盘墓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有盘墓葬尤溪二都汤山岩兜,凤形坐戌兼卒。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盖镜墓
尤溪梅仙双峰村汤氏祖汤盖镜墓葬尤溪二都定兜垅头,凤形坐辛兼酉。
三、其他
将乐温坊真武庙
将乐温坊真武庙位于将乐温坊村西。该庙始建于绍兴二十五年 (1155年)二月。传说,宋绍兴二十四年,汤鸴被授予琼州路南安军职,率军征剿琼州路南安郡(现云南省大理一带)南洞王利学的叛军。汤鸴与叛首利学首战数十回合,不能取胜,只好收兵回军营。途中,汤鸴见路边有座真武庙,就下马进庙,焚香三叩拜,祈祷说:“天地圣明,日月有光。恳请真武帝神率天兵天将助我,灭逆贼,使琼州生灵免遭涂炭。若助我凯旋,末将定在家乡为您建真武庙,与我宗族祠堂并座,共享香火。同时,把这里三月初三的习俗传回家乡,每年此节同祭贵神和汤氏祖宗。”第二天,汤鸴率军再战叛军。他与利学挠战十几回合,仍不分上下。这时,官军中的一名将领高喊一声“我来助战”,就快马冲向利学。汤鸴乘利学分神的一刹那,一枪刺中叛首咽喉,利学落马而死。顿时,叛军大乱。官兵乘势奋力追杀,一举收复南安郡。战毕,汤鸴领着官军将士,又到昨天去过的真武庙,焚香叩拜,感谢真武帝的恩德。班师回朝后,汤鸴向高宗皇帝奏明自己对真武大帝许下的心愿。高宗皇帝准奏。当年八月,汤鸴回到家乡主持动工兴建真武庙。绍兴二十五年二月,真武庙竣工落成。此庙与汤氏祠堂并排紧连着,建筑面积、结构一模一样。真武庙在右,汤氏祠堂在左。安坊堡汤氏定下规矩每年三月初二扫墓祭祖,初三祭祀真武大帝。同时,决定把安坊堡的“安”字改为温州的“温”字,使汤氏世代不忘祖宗的源流。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汤选
汤选,将乐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汤辛叟
汤辛叟,将乐蔗坑村(今属明溪县)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曾任饶州推官。
汤鸴
汤鸴,将乐永康团安坊堡(今南口乡温坊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福建省志·人物》为南宋咸淳十年)中武状元。据《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九载:绍兴二十一年丙子,“帝亲试南省举人,擢赵逵等四百四人及第、出身,特奏名进士昌永等五百三十一人,武举进士汤鸴等六人,授官有差。帝亲书《大学篇》赐新及第进士。”汤鸴被授予琼州路南安军职,曾两次率官军赴琼州平叛,后被手下一叛将暗害而亡,年仅36岁。
汤焕
汤焕,将乐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
汤浩然
汤浩然,将乐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
汤淳
汤淳,将乐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
汤露
汤露,将乐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
汤逢辰
汤逢辰,将乐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
汤傅
汤傅(《福建省志·人物》)作汤传),将乐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
汤旺
汤旺,建宁人,明天顺元年(1328年)任仓大使。
汤永芳
汤永芳,明代清流人,曾任交城县知县。
汤缙
汤缙,明代清流人,曾任交城县知县。
汤洪
汤洪,明代将乐人,曾任德安通判、广州太守。
汤其璇
汤其璇,明溪盖洋村人,清嘉庆五年(1800年)进士。
汤莲
汤莲,清代将乐人,曾任广州判官。
汤行
汤行,清代将乐人,曾任广州通判。
汤祖鈜
汤祖鈜,清代清流人,乡举,曾任山阴知县。
汤维新
汤维新,清代清流人,乡举,曾任阿尔州知州、广南知府。
汤选伊
汤选伊,清代清流人,曾任远安知县。
二、现代
汤永年
汤永年,将乐人,曾任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政府参议、清流县县长。
汤邦荣
汤邦荣,将乐人,曾任将乐县参议会议长。
汤象辉 汤贤根 汤应东
汤象辉(明溪城关人)、汤贤根(明溪城关人)、汤应东(明溪夏阳人)均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汤应东
汤应东,明溪夏阳人,民国23年(1934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汤仁彪
汤仁彪(1921~1949年),清流嵩口镇人,解放战士,1949年由解放军收编参加志愿军后无音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