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熊姓出源有四:
(一)熊 氏出自姬姓 ,为黄帝有熊氏之后 ,以 国号为姓 。
据《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聚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 (今山东曲阜姬水)成。” 相传黄帝原姓公孙,于是改姓姬。黄帝共有 25个儿子,“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黄帝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号轩辕氏。 他在河南省新郑县建国,国号有熊,所以又称有熊氏。其后 人有以国名为姓,称熊氏。
黄帝正妃嫘祖,生玄嚣、昌意。昌意与其媳昌仆两妇生帝颛顼。颛顼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立国为高阳,即称高阳帝,是楚之 先祖。据《史记·楚世 家第十》载:“高阳生称,称生券章,券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长曰昆吾,名樊;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名翦;四曰会人,名贵;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商代时,季连封于熊邑立国,即以熊为姓。周文王时,季连后裔鬻熊世居丹阳旧城 (今湖北秭归县东南)。他博怀道德,善谋政事,为周文王之师,著有《鬻子》一书。周成王时追封先王的功臣,封鬻熊的孙子熊绎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枝江一带)建立楚国。熊绎成为楚国的开国之君。战国楚王负芻五年(公元前 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后,楚国王室的后裔遂以熊为姓。
(三)西周初有一罗国,最初建国都于今湖北宜城,后迁都于湖南长沙,与楚国相邻。其国君熊姓,为黄帝有熊氏之后。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灭,其一部分子孙遂以熊为自己的姓。史称罗国熊姓。
2.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
3.僳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
4.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
5.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 家等民族也有汉姓熊姓。
熊姓虽然源出多头,但大多以鬻熊为得姓始祖。鬻熊世居丹阳旧城(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其裔孙熊绎受封于丹阳(今湖北丹江、淅川地区)建国。所以,熊姓最早的生息繁衍地应在湖北秭归周围。楚建国后,有过多次迁都,分别以郢(今湖北省荆沙西北)、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今湖北省宜城)、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都。因此,熊姓的繁衍地扩至湖北、河南、安徽一带。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公元前590年),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勇士,叫熊宜僚。他“善于弄丸为戏,可敌五百人。” 据《丸经·序》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久攻不下。熊宜僚两军阵前表演抛丸绝技,使宋军将士都看傻了。突然,楚军掩杀过来,宋军大败。熊宜僚隐居于江陵(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熊宜僚的第十五世孙熊垣兴被封为江陵大郡君。江陵郡,即为当时的楚国郢都;所以,熊宜僚后裔以江陵为郡望。战国楚王负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国,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后,楚地改称为楚郡。楚王室子孙逃亡散居,蔓延天下。
先秦时期,熊姓子孙主要居住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两汉至魏晋时期,熊氏逐渐向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少部分散居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江陵大郡君熊垣兴的第五世孙熊育美有 6个儿子:熊乔、熊鸿、熊尚、熊常、熊重、熊恭。楚国亡国后,熊鸿逃往江西,隐居钟陵(今南昌一带),繁衍了庞大的南昌熊氏。所以,南昌也就成了熊氏另一个重要郡望。熊鸿的儿子熊僧循卜居鄱阳。熊僧循生熊子远。熊子远有4个儿子:熊鸣鸿、熊鸣鹤、熊鸣鹄、熊鸣鸾。熊呜鹄,字瑞翔,官授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他年老辞官后,举家定居于豫章沟上。这一时期,居住在江西南昌和湖北江陵的熊氏后裔人才辈出,在当地形成望族。故有,熊氏 “望出南昌、江陵”之说。
南北朝时,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熊氏家族人丁兴旺,名震一方。他们出了一位著名经学家。熊安生(? ~578年),字植之,北学代表人物之一。他通五经,精“三礼”,传授弟子上千人,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北周武帝天和三年( 568年),北周派兵部尹公正为代表出访北齐。当尹公正谈到《周礼》的疑难问题时,北齐代表张口结舌,无以应对。于是,北齐后主高纬派熊安生至宾馆与尹公正辩难。熊安生对《周礼》的疑难问题一一溯本探源,给予解说明白,使尹公正大为叹服。熊安生入北周后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578年)任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熊安生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据《北齐书·儒 林传序》载:“名儒徐遵明传业于李铉,李铉传业于熊安生。安生又传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总而言之,后之能通《礼经》者,多为安生的门人”。
唐代,熊氏后裔主要繁衍生息地仍然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尤其是郡望南昌的熊氏人才辈出。杰出诗人熊孺登,江西进贤人,元和年间( 806~820年)进士,为四川藩镇从事,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非常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 中丞二十三兄》等诗作,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熊孺登传世存诗集一卷,其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至北宋,熊姓在湖北、江西、湖南乃为当地名门望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市)四大姓 中有熊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中就有熊姓。
宋代,南昌熊氏熊呜鹄的后裔熊秉,扶驾统领大兵于江西洪州,举家迁居洪州;其后裔子孙昌织,仕宦显达,播迁至江西石城一带。熊秉的曾孙熊二官,官为授鸿胪寺吏部侍郎,举家遂居于福建汀州。因此,闽西一带熊姓尊熊二官为熊氏入闽始祖。
北宋初熊姓后裔迁徙福建居建安(今建瓯县)等地,逐渐衍为当地望族。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的熊仔为中奉大夫、利州观察使,主管台州崇道观,举家迁居筠之盐步镇(即今江西宜丰)。熊仔的长子熊楚一(或曰楚佐、楚材、楚粥)的3个儿子熊良翰、熊良嗣、熊良贵,分居宜丰、天宝潭山,为潭山熊猫氏开基始祖。其中,熊良翰的后裔熊彦玉于元末由城南迁于天宝上宁。明代,熊仔的次子熊弼的2个儿子熊良冶、熊良辅下传七世时,启族城南库下。福建福清熊氏就是出之这一支。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南宋政权溃败后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战乱。
元代时,熊朋来入闽。熊朋来,豫章(今南昌)人,南宋咸淳时(1265-1274年)进士,入元后出任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他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明政府为了医治长期对元战争造成的“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慘伤,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自然成了明初大规模移民的对象。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熊姓后裔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这时期,湖北熊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熊廷弼。熊廷弼(1569~1625年 ),字飞百,原籍南昌,寄籍江夏(今湖北武昌),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进士。万历四十七年,他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熹 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 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后,熊廷弼再度任辽东经略。后因他与巡抚王化贞不和,致使兵败,溃退入关,为魏忠贤冤杀。差不多同一时期,四川永宁熊氏也出了一位杰出人才——熊文灿。 熊文灿(? ~1640年),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进士。崇祯元年( 1628年),熊文灿任福建巡抚时,因招降郑芝龙有功被任命为海防游击;后又因讨海贼李魁奇、刘香有功,为杨嗣昌所荐,他被崇祯皇帝委以大任,于崇祯十年四月出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祯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崇祯十二年五月因张献忠反叛,熊文灿获罪被处死。迁徙福建的熊氏似乎也不甘寂寞。福建省建阳熊氏出了一个著名的通俗小说的编著与刊行的专家熊大木。熊大木(生卒年不详), 字鳌峰,号钟谷,福建建阳县人,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1522-1620年),是位书坊老板。他把《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名著改写为通俗小说后刊行,使之广泛流传。熊大木一生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等通俗小说。
至清代,熊姓已播迁至广东、广西、云南等省。湖南、贵州、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但,熊氏在祖宗故壤的湖北依然是显赫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清初,湖北孝感熊氏出了一位杰出的大政治家、学者熊赐履。熊赐履( 1635~1709年),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孝感熊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熊赐履的父 亲祚延(字祈公),是明朝时的生员,主持连奇书院。崇祯十六年( 1643年),熊祚延组织团练抵御家民起义军,兵败身亡。据《湖广通志》载:“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 熊赐履才得以获生。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熊赐履中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以刚直不阿、直言陈事出名。他曾上书朝廷,要求治贪倡廉,慎重选择辅弼大臣,不要受奸佞小人蒙蔽;他要求皇帝不耽声色,读圣贤之书,修养德行。熊赐履曾主持经筵大典,为康熙讲解儒家经典、为王之道。同时,他还负责编修《太宗圣修》、《孝经衍义》、《明史》等官书,有多部著作。湖北汉阳也出了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学者。熊伯龙(1617~1669年),宇次侯,号塞斋,汉阳(今属湖北省)人,其祖籍进贤,晚号钟陵,示不忘祖。他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熊伯龙站在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他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
清代始,闽粤的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熊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8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32%。熊姓的堂号有:“射石”、“江陵”、“谦益”、“南昌”、“孝友”、“典裕”、“思孝”等。其分布极广,遍及全国各地,尤其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这4省的熊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
二、入明与定居
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熊崇官辅佐元惠帝。其裔孙熊颜,奉命守江南,遂举家迁居江南。唐乾符六年(879年),第二十七世孙熊宁义为避战乱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熊宁义的儿子熊兰避兵乱入闽,居吉安堡。后汉乾祐初年(948年),熊兰之子熊罗又迁居广昌溪口。熊罗生熊颡。熊颡有2个儿子:熊三官、熊四官。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熊三官迁居建宁均口,后又与熊四官一起迁徙江西石城柏中里。不久,熊四官又迁居上柏昌。南宋开祐二年(1206年),熊四官的第十一世孙(江西石城进贤坊《熊氏九修家谱》作九世孙)熊万珠迁居宁化黄柏岭(今宁化济村)。(见宁化济村、中沙《熊氏族谱》)熊兰后裔熊五郎迁居明溪,为熊氏入明溪始祖。其第二十四世孙熊贤辉迁居宁化泉上邱坑,熊贤炳迁居明溪盖洋雷西,熊贤茂居原址明溪盖洋,熊贤和迁居明溪鱼钦,熊贤泰迁居明溪当坑。(明溪盖洋《熊氏族谱》)熊四官移居江西岩岭上柏昌后,传至熊志隆又从上柏昌迁徙入闽,居明溪盖洋葫芦形。(见明溪《姓氏志》资料)
唐末年,熊槐三兄弟三人为避战乱,从江右(江西)大墙头铁树观迁居将乐县义丰都马带村(现黄潭镇马带村)。不久,熊槐一、熊槐二俩兄弟回归梓里。熊槐三始迁将乐黄潭谢地村,开基将乐黄潭镇谢地村熊氏一族。后,其子孙陆续播迁黄潭的大言、大坪、西湖等村。
宋代,熊孟乙自河南光州迁居将乐龙池团,开基古镛镇龙池村熊氏一族。此后,其子孙陆续播迁古镛的积善、苦竹村,万安的寺许村,大源的增源、杉岭、西田等村。
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熊氏从江西石门迁徙建宁均口乡;其后裔播迁城关、伊家乡、金溪乡等地。
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熊氏得姓第八十四祖熊知致迁居建阳鳌峰。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熊知致的曾孙熊吉汉(泰宁谢家坪《熊氏族谱》作熊允铸)经建宁迁徙泰宁谢家坪。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郡望江陵的熊三一从永安丰田洋迁居大田孟丘头(今大田东坂)。(大田东坂《熊氏族谱》)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为避元兵之乱,又有一支熊姓从江西迁徙至建宁县均口。
元代,郡望江陵的熊九八入闽卜居邵武早溪石门。据永安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谱》载:熊九八有 3个儿子:长子熊十一、次子熊十三、第三子熊十九。熊十一、熊十九居石门;其后裔迁居建宁。元泰定二年(1325年),次子熊十三从今邵武市迁熊荆山(今贡川镇张荆村),后移居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丰田洋定居。熊十三为永安熊氏开萁基始祖。熊十三定居丰田洋后生五子:熊荣、熊惠、熊福、熊富、熊华。他们依次分别迁居永安的后林岐、后坑、上洋、漈头、大洋。熊荣后来迁居永安陈匏坑。另:熊十四移居永安西洋坑。熊十七移居永安黄村洋。
明代,永安熊氏第十六世熊石养迁居尤溪。(永安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谱》)
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原居泰宁谢家坪的熊吉汉的第十三代孙熊成老由谢家坪迁居将乐县光明都渠许村。此后,熊成老的后裔繁衍到将乐光明、张公等村。
民国时期,江西熊姓商人因经商迁居三元莘口镇。
三、迁移
南宋时期,熊万珠5个儿子中,熊二郎居故土黄柏岭,熊三郎迁居宁化三村,熊四郎迁徙闽汀,熊五郎邑北乌山郭。(江西石城进贤坊《熊氏九修家谱》)
明崇祯年间( 1628-1644年),宁化安远的熊润野迁居江西固村坳背。(宁化安远《熊氏重修族谱》)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熊姓人口列全市姓氏人口的第58位,有888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3 %。三明市熊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建宁、将乐两县。两县共有熊姓人口4993人,占全市熊姓总人口的56.19 %。其中,建宁县有熊姓人口2516人,占全市熊姓总人口的28.31 %;将乐县有熊姓人口2477人,占全市熊姓总人口的27.88 %。其他依次为:宁化县1482人,永安市865人,泰宁县591人,三明市区330人,明溪县180人,沙县170人,大田县138人,尤溪县69人,清流县68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熊姓人口330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0.12%。其中,三元区有熊姓人口154人,分布于城关街道41人,白沙街道18人,富兴堡街道23人,荆西街道15人,岩前镇12人,莘口镇16人,中村乡14人,城东乡15人;梅列区有熊姓人口176人,分布于列东街道80人,列西街道39人,徐碧街道39人,陈大镇5人,洋溪乡13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熊姓人口1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6%;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49人,瀚仙镇2人,胡坊镇9人,沙溪乡10人,夏阳乡3人,盖洋镇78人,夏坊乡10人,枫溪乡5人。
其主要分布在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熊姓人口86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7%;其主要分布在青水畲族乡的丰田、早安村和西洋镇的桂溪村及小陶镇街道。
四、清流县
清流县熊姓人口仅有6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5%;其主要分布在东华有25人,龙津有24人,嵩溪有9人,其余村镇均有个别人姓熊。
五、宁化县
宁化县熊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第3位,有14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3%;其主要分布在济村、湖村、泉上、淮土、安乐、中沙、河龙、水茜、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熊姓人口13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4%;其主要分布在城区35人、桃源103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仅有熊姓人口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2%;具体分布为:城关镇40人,梅仙镇3人,台溪乡5人,管前镇1人,八字桥乡1人,联合乡2人,新阳镇3人,洋中镇5人,西城镇2人,中仙乡2人,溪尾乡1人,汤川乡1人,坂面乡1人,西滨镇(含尤溪口)2人。
八、沙县
沙县有熊姓人口1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7%,零星地分散于各乡镇。
九、将乐县
将乐熊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24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其主要分布于将乐黄潭镇的谢地村、大言、大坪、西湖,古镛镇的龙池村、积善、苦竹村,万安的寺许村,大源的增源、杉岭、西田,光明都渠许村、张公等14个自然村和5个社区。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331人,高唐镇23人,光明乡177人,漠源乡4人,南口乡146人,白莲镇37人,黄潭镇1101人,万全乡34人,万安镇114人,安仁乡116人,大源乡307人,水南镇72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熊姓人口5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6%;具体分布为:杉城镇120人,朱口镇264人,上青乡9人,新桥乡21人,下渠乡16人,开善乡1人,梅口乡66人,大龙乡94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熊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首位,有25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3%。建宁县熊姓主要集中在均口,有1155人,占全县熊姓总人口的45.91%;其次为伊家,有546人,占全县熊姓总人口的21.70%。其余各乡镇熊姓人口分别为:黄埠有224人,濉城有174人,溪口有150人,金溪有145人,里心有81人,客坊有18人,黄坊有16人,溪源有6人。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将乐谢地村《熊氏族谱》
将乐谢地村《熊氏族谱》始修于宋初,后经多次续修,已续谱 41代。族谱内容有序、凡例、源流、敕诰、贤良科目、族规、字辈、传略、家禁、世系图、祠图、墓图等。谢地村熊氏70代字辈为“槐伯千五希,长荣庆晋材;勇舒进恣英,受景行宗遇;宝孝召孙子,良善仁胜启;忠学诗书礼;名儒树大宏;承先光世德,万古绍芳声;贤能邦家达,富贵友朋钦;志高期远发,思广仰明时。”
二、元明清及民国
永安丰田洋《熊氏家谱》
永安丰田洋《熊氏家谱》首修于元至正二年( 1342年),第一次用笔记形式写下家谱。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应贤主持修谱,木刻印本,其内容有谱序、义例、江陵祖图、家规、诗言、迁徙、 祠堂记、山林记、 墓誌、世系、世录、行派等,共八卷。清顺治十四年( 1657年),由十二代孙起涓主持修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二十代孙上礼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十九世孙桂昆主持重修并作谱序。1995年重修。迄今共修家谱6次。
将乐龙池村《熊氏族谱》
将乐龙池村《熊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后经8次续修,已续谱32代。
建宁县《熊氏族谱》
建宁县《熊氏族谱》始修于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由其后裔主稿,进士孙仕标作序。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后裔熊春弟作序、熊尚文主稿进行二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裔孙熊文渊主稿并序进行三修;嘉庆十年(1805年),由熊明俸主稿、熊文浩作序四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熊际遇作序,熊永成主稿五修;同治元年(1862年),由熊守量主稿并序六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熊守已主稿、何尚忠作序七修;民国5年(1916年),由贡生范毓桂作序、熊国梁主稿八修;民国34年,由熊克仁作序、熊师望主稿九修。九修谱记录主要内容有:旧序、源流考勤、列祖赞、仕宦录、列祖画像、山场祖产、墓志、族规、各房字派及各房子孙名录等。
将乐渠许村《熊氏族谱》
将乐渠许村《熊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后经四次续修,至2004年已续谱23代。渠许村熊氏30代字辈为“文惟成德必,世良忠仕明;奕邦祖昌有,万代启贤英;国泰传庆远,其家正立新。”
大田东坂《熊氏族谱》
大田东坂《熊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熊三一从永安丰田洋迁居大田孟丘头(今大田东坂),为开基始祖。
泰宁谢家坪《熊氏族谱》
泰宁谢家坪《熊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建阳鳌峰熊知致的曾孙熊允铸经建宁迁徙泰宁谢家坪。
明溪盖洋《熊氏族谱》
明溪盖洋《熊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远祖为熊兰,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入闽;近祖为熊念五。熊念五的第二十四世孙熊贤炳迁居明溪盖洋雷西;熊贤茂居原址明溪盖洋;熊贤和迁居明溪鱼钦;熊贤泰迁居明溪当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宁《熊氏十修族谱》
建宁《熊氏十修族谱》修于1993年,建宁《熊氏族谱》由熊氏后裔熊义崇主稿、熊忠贤作序在原建宁《熊氏族谱》九修稿的基础上进行编纂。该谱定名为《熊氏十修族谱》,计10册,约1000页30万字。该谱主要内容除增补各房子孙外与九修本大致相同。
一、祠庙
永安熊氏“雨钱堂”
永安熊氏“雨钱堂”座落在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丰田洋的南山后楼。
建宁均口乡“熊氏家庙”
二、墓葬
永安熊氏开基始祖十三墓
永安熊氏开基始祖十三墓葬在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丰田洋的南山后门椿梎下。
三、其他
无。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熊心胜
熊心胜,明代永安人,曾任广东湖连司。
熊宗易
熊宗易,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桂林府通判。
熊步阶
熊步阶,建宁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任大挑广东知县。
熊棋
熊棋,清代建宁人,曾任光禄寺典簿。
熊桢
熊桢,清代建宁人,曾任静宁州同。
熊宪周
熊宪周,清代将乐人,曾任建宁府左营千总、守备。
熊琛
熊琛,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熊攀桂
熊攀桂,字圣期,号云台,清代将乐县上衢都增源村人。他幼年进私塾读书,18岁操觚笔墨,颇通文理,19岁开始习武,22岁在武举乡试中案元(第一名)。清道光二年(1822年),他参加科举中式第四名守府经魁。清道光四年,熊攀桂遵祖父遗嘱,学习中医,为人治病,但仍坚持习练武艺。他臂力过人,使用的铁制长柄大刀,长3.1米,重80公斤(现保存在县博物馆)。 清道光六年,熊攀桂任都标,清道光九年补授泉州陆路提标中营二司厅,清道光十七年调任台湾南路下淡水营把总。他缉捕外敌有功,次年提任北路彰化县左哨千总(中营守备)。清道光二十年,熊攀桂辞去官职,在台湾府行医近九载。患病经熊治愈者甚多。台湾人赞他“妙手回春”。清道光三十年,熊攀桂举家迁回故里。清咸丰二年(1852年),熊攀桂病世,享年51岁。
二、现代
熊每仔
熊每仔(1881~1934年),建宁县城关山口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民国23年5月12日晚被大刀会杀害。
熊义帮 熊毛奴
熊义帮(1905年生)、熊毛奴(1906年生)均为建宁县均口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熊□奴
熊□奴(1905~?年),建宁县均口老祠堂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游击队,翌年6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熊火发
熊火发(1906~1931年),建宁县均口上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任乡苏维埃财粮委员,同年7月开会时被敌人杀害。
熊木仂
熊木仂(1911~?年),建宁县城关牛水坵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熊长生
熊长生(1913~1933年),建宁县溪源鲇坑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翌年7月被大刀会杀害。
熊包仔
熊包仔(1914~1932年),建宁县城关老屋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10月在建宁县战斗中牺牲。
熊海珍
熊海珍(1915~1934年),建宁县客坊磜头村人,民国22年(1933年)1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4月在安远战斗中牺牲。
熊水瓶
熊水瓶(1916~?年),建宁县客坊上山村人,民国22年(1933年)1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4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熊老三
熊老三,泰宁茜元人,民国22年(1933年)10月任茜元乡苏维埃土地代表,被保卫团捉去后杀害。
熊希钰
熊希钰,将乐安仁石富,将乐县石富农会主席,民国23年(1934年)9月在石富村被大刀会杀害。
熊树盛
熊树盛(1960~1979年),永安燕江镇麻岭村人,197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2月18日在中越边界自卫还击战中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