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雷氏源流

作者:chinalinshi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4-19 0:59:52  返回首页
第一节 雷源流
 
一、渊源
雷姓源出有四:
(一)出自方雷为方雷之后名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为氏,后单姓相传方雷氏是神农氏九世孙黄帝娶方雷氏之女为次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司马贞索隐引晋皇甫谧曰:“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榆罔二十六年(公元前4513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平定四方,迫榆罔让位,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方雷氏因协助黄帝平定四方有功,受封于方山(在河南省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方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二)为雷公之后,以祖名为氏
相传雷公为黄帝的大臣,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据《素问·著至教书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雷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
(三)出自改姓。
据《姓氏考略》载: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许多是羌;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既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多为南郡“潳山蛮”;如东汉时的雷迁既是南郡“潳山蛮”。
(四)少数民族有雷姓。
    1.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2. 满洲阿克占氏,汉姓为雷。
    3.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4.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5.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因为雷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元化的姓氏,尤其是南方雷姓以少数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姓氏出源又有各自不同的法。如畲族有盘、蓝、雷、钟4姓。传说这4姓的由来是畲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三公主。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篮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生得好,拿笔取姓就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翌郡“武骑侯”;女名淑玉,招婿钟志深,受封颍川郡“国勇侯”。宁化县博物馆收藏一幅《神像祖图》,画卷长达10米左右,宽36公分,纸质,工笔重彩,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雷法贵置。原为宁化县治平乡连里坪畲民雷姓珍藏,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左坑畲民上交政府,画卷以连环画形式,反映畲族先民传说:由龙犬出世,御敌立功,娶高辛帝女为妻,繁衍畲民后代的传奇故事。但是,也有一些畲族《雷氏族谱》不赞同此说,如青皎《冯翊雷氏谱》指出:“哪有盘瓠狂谬之说……致令无识之徒借资口实,群相诟骂……弗惮与尔等与见缕言之,励力览史,何作无知?”专们考证史籍,也得出不同的结论:畲族蓝姓出自“中山大夫蓝诸”一支(《战国策》);雷姓出自黄帝臣雷公之后(《姓苑·辨证》、《帝王世纪》);钟姓出自“恒公曾孙伯,采食钟离,因氏”(《名言氏族言行类稿》),其中入赘畲族一支的后裔便是。
 
汉族雷姓最早繁衍地在河南。周宣王时,方雷氏的后裔方叔任卿大夫。作战英勇,卓智多谋,曾奉命北征淮夷,南讨荆蛮,战功卓著,被追封为豫章伯。方叔有2个儿子:长子启原姓方,次子檠姓雷。周平王,雷檠因战功,官拜郎中丞,后弃职隐居洛阳雷州;子孙奉雷檠为得姓始祖。
两汉时,姓氏族人逐渐向楚汉一带(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迁徙。尤其是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成了雷姓族人主要的聚居地,史有“雷姓豫章望”之称。后汉时,豫章雷氏出了一位名人——雷义。《后汉书·独行列传》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为郡功曹,皆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 这个雷义不仅清廉,而且有“让贤”的美德。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 “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义的后裔为了传扬先祖的美德,以“谦让”作为自己的堂号。三国时,刘璋麾下有一员大将叫雷同。他与吴懿等人一起防卫刘备军,但是被包围后投降。守备巴西时,与魏将张郃奋勇战斗,但由於被伏兵切断退路,战败身亡。
东汉时,豫章雷氏的雷舸迁居福建宁化。据福建《上杭才溪雷氏族谱》载:东汉时,雷舸为校尉,由豫章南昌县西河坡迁到宁化石壁中市。唐时,雷师从为筠州尉,率侄儿雷徽之一同迁居来宁化。五代十国时,雷师从的第九世孙雷存裔(名富,号拾万)由宁化移迁清流县,为清流雷氏开基始祖。后来,雷存裔的次子雷宣徵、第三子雷宣猷、第四子雷宣清三兄弟又回迁回宁化。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雷存裔的第二十一世孙雷久徵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崇厦村开基,为始祖。雷久徵,字绍基,号八十郎,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雷久徵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雷开宪,号四七郎,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雷开宪的8个儿子中,长子移居溪口大洋坝;其后裔福建的连城,四川的壁山以及浙江的衢州、遂昌、龙游等地。第三子迁居福建的古田苏家坡;其后裔福建龙岩、武平、长汀,江西的瑞金、万安、安远,福宁,浙江的龙游,兰溪、开化以及四川的壁山和台湾省。第四子留居上杭的崇厦,其后裔移居江西的云都、万安、上饶、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浙江的平洋、泰顺、遂昌、黄岩、温州以及湖南的衡山,四川的壁山。第六子迁居上杭才溪大贵陈坑,再迁曾坑、溪北;其后裔先后迁徙至江西的万安、瑞金、龙泉,和浙江龙游大竹坞。次子、第五子、第七子、第八子迁居广东。
西晋时,豫章雷氏的雷焕通晓天象。《晋书·张华传》载:司空张华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于是问雷焕是什么回事。雷焕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豫章丰城。于是,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找宝剑。雷焕到丰城上任后,在丰城监狱屋基挖得一个石函,里面有双剑,并有刻题,一曰龙泉,二曰泰阿,精芒炫目。当晚,再看斗牛,紫气都消逝了。雷焕将龙泉送与张华,自已持有泰阿。后来,雷焕之子雷子华持剑过延平府延平津时,剑忽然跃出堕水,失落,见二龙各长数丈而去。雷子华说:“先公化支之言,张公终合之说,莫信乎。”雷焕的后裔分衍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后来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在当地繁衍为名门望族。所以,冯翊也成了雷氏的重要郡望地;此支雷氏,尊雷焕为开基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雷姓族人也纷纷南徙,成为客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唐安史之乱时,雷万春(?-757年)为张巡的部将,与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雷万春从张巡守雍丘(属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在城上面中六箭,坚守不动。后来,他随张巡守睢阳(属今河南商丘),坚守不屈。叛贼令狐潮久围睢阳,城中食尽,将士病,不能战,城陷后,与张巡同遇害,唐肃宗上元间追赠他为卫烈将军。雷万春英勇抗敌的事迹,为人称赞。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出一首《雷万春》诗:“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胡儿下马行。”唐代,几次的战乱,更加剧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这纷纷南下的雷姓族人,不仅有汉族雷姓,也有少数民族雷姓。据江西石城小姑秋树《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予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徙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这一支便是畲族雷姓。唐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二州数千人渡江。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所部从泉州“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兵船助之。”(《资治通鉴》)这平湖洞及滨海蛮夷就包括畲族先民。福建福安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的《冯翊雷氏谱》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361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至宋代,雷姓族人的分布已遍及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等地。其中,有一部份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族人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雷姓成为瑶族、畲族中的大姓。尤其是在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地瑶族雷姓非常多,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
元代,福建、山西等地都是雷氏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山西浑源以雷渊的大公无私,一身正气,美名传扬。 雷渊(1184-1231年),字希颜,别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人,至宁元年,(1213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曾在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被人称为“雷半千”,后官翰修撰。同期,祖居山西平阳府的雷梓福(1277-1374年),号钦五,因避元兵乱,偕兄弟入闽,分别在清流、宁化留居。梓福爱上杭山水之胜,迁到上杭附城水西渡、黄砂口、南岗,后在城内定居。其后裔裔播迁至福建的武平、长汀、永安、邵武、平潭、宁化泉上、厦门、台湾等地。福建建安(今建瓯市)雷氏也名噪一时,雷机(1294-1351年),字子枢,官至翰待制、朝散大夫,为著名易学家。他的父雷德润,弟弟雷拱、雷杭都精研易学著称,被学者们誉为“雷门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迁徙中,雷姓作为迁民之一,被分迁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地。至今,雷姓迁民始祖牌位奉供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十号供橱,供雷姓迁民后裔祭拜。
清代,江西建昌雷氏以建筑闻名于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到朝廷供役。雷发达,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据说祖上原也是书香门第,也曾出了大官,后来后裔子孙中有一人爱上了建设这一行,改行搞建筑。明代,从事建筑的这支雷氏的后裔迁居到皇都江宁(今南京),为明朝修建宫殿庙宇。朱启钤《样式雷考》中载:“康熙中叶营建三殿大工(即重修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工程),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故老传闻云:时太和殿缺大木,仓猝拆取明陵楠木梁充用。上梁之日,圣祖(即康熙)临行礼。金梁举起,卯榫悬而不下,工部从官相顾愕然,惶恐失措。所司私畀发达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礼成,上大悦,面敕授工部营造所长班。时人为之语曰:‘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但也有人认为“斧落榫合”的不是雷发达,而是他的长子雷金玉。同治四年(1865年)初,雷金玉玄孙雷景修重修北京海淀雷氏祖茔,为纪念“样式雷”世家迁北京之支祖雷金玉,曾立碑为记。雷景修在撰文《雷金玉碑记》中,载:“曾祖考讳金玉,字良生,行大,享年七十一寿,生顺治己亥年(1659年),卒雍正己酉年(1729年)。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曾祖考领楠木作工程,因正殿上梁,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原字残,此注),赏七品官,食七品俸。”不管是雷发达也好,雷金玉也好,雷家7代为工匠造皇家建筑,长期执掌“样式”,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被人美称为“样式雷”。雷发达一族也因此格外显荣。
清代始,也有许多雷姓族人迁徙台湾以及海外各地。
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人口也较多,列中国姓氏排行第8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2%。其主要郡望地有“豫章”、“冯翊”等;主要堂号有“谦让”、“懿谷”等。雷姓分布又以四川、湖北、陕西3省最为集中;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53%。
二、入明与定居
战国及其以前,三明境域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畲、苗等少数民族;而雷姓是畲族的4大姓氏之一。战国末期,越人大批南下,与土著居民融合,形成闽越族。从东汉起至两晋南北朝,中原汉族难民纷纷南下,进入三明境域各地。又有唐代陈政、王绪两次武装入闽,三明境域才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畲族除了比较集中居住于今的宁化县的治平乡、翠江镇,永安的青水乡和大田的桃源乡、梅山乡之外;还散居于三明境域各地。
东汉时,雷舸为校尉,由豫章南昌县西河坡迁到宁化石壁中市。(见福建《上杭才溪雷氏族谱》)
唐建中四年(782年),雷甫因谤讼,由江西抚州迁居宁化,为宁化雷氏开基始祖。据宁化治平、中沙《雷氏族谱》载:雷甫的先祖为雷宪,始居陕西冯翊。雷宪生子雷和;雷和生子雷平。雷平有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雷应的裔孙雷阎在浮州为官,于东晋永和十二年(350年)避乱举家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雷阎有9个儿子,其中第三子雷永任刑部侍郎。雷甫就是雷永的儿子,进士出身,原任洪州刺史,举家移居抚州。雷甫有5个儿子,其中次子雷祥进士出身,任河南开封主事。雷甫的后裔分徙清流、闽西、广东、台湾以及江西石城等地。
五代时,雷甫的一支后裔迁居清流县后,分衍于东华大巷头和林畲。
唐代时,雷师从为筠州尉,率侄儿雷徽之一同迁居来宁化。五代十国时,雷师从的第九世孙雷存裔从宁化移迁清流县。不久,雷存裔的次子雷宣徵、第三子雷宣猷、第四子雷宣清三兄弟又回迁回宁化。
清代时,雷伯祖从福建南安码头镇城山迁居大田县梅山乡秀岭村印斗山。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雷朝芳由尤溪坂面原街面村茶坑迁居大乾村水郭自然村。原街面村茶坑还有一支雷氏迁居坂面的下川村。民国16年(1927年),大乾村水郭自然村雷氏迁居坂面村上坂头;大乾村水郭另一支雷氏迁居华园村。民国34年(1945年),雷日山早年父亲病故,其母改嫁到尤溪中仙的西华陈家凡。雷日山亦随母从坂面乡水郭迁居西华陈家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浙江省海临县雷姓族人到尤溪新阳双贵山伐木烧炭,后落籍尤溪新阳的双贵山。
三、迁移
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雷帝锡入赣,自宁化移居对坊上焦。(见江西兴国《明春公雷氏四修族谱》)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雷久徵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崇厦村开基,为其开基始祖。(见福建《上杭才溪雷氏族谱》)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宁化雷氏后裔雷世珍从宁化迁居江西宁都仁义乡上团香村。(见宁化《雷氏族谱》)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雷姓人口10386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53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39%。三明市雷姓人口集中在宁化县。宁化县有雷姓人口5640人,占全市雷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为54.30%。其次是清流县,有雷姓人口1309人,占全市雷姓总人口的12.60%。其他依次为三明市区913人,永安市542人,尤溪县539人,沙县497人,建宁县282人,泰宁县246人,大田县234人,明溪县110人,将乐县74人。
一、 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雷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3位,有913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32%。其中,三元区有雷姓人口441人,分布于城关街道52人,白沙街道72人,富兴堡街道67人,荆西街道35人,岩前镇107人,莘口镇10人,中村乡50人,城东乡48人;梅列区有雷姓人口472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45人,列西街道108人,徐碧街道129人,陈大镇75人,洋溪乡15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雷姓人口1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0%。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22人,瀚仙镇7人,胡坊镇13人,沙溪乡7人,夏阳乡4人,盖洋镇14人,夏坊乡14人,枫溪乡17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雷姓人口542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17%。其主要分布在燕东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雷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13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89%。雷姓最集中的居住地有嵩溪、东华、龙津、林畲,分别有413人、400人、238人和125人,分别占全县雷姓总人口的31.55%、30.56%、18.18%和9.55%。其余各村镇雷姓人口均不足百人。具体分布为:龙津镇235人,嵩溪镇408人,嵩口镇89人,林畲乡125人,灵地镇4人,沙芜乡2人,田源乡16人,温郊乡10人,余朋乡1人,里田乡13人,赖坊乡1人,邓家乡2人,长校镇3人,东华乡400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雷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首位,有56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3%。其主要分布于城区、城南、济村、湖村、泉上、石壁、淮土、方田、安乐、曹坊、治平、中沙、水茜、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雷姓人口2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分布在全县的2个乡镇的4个村庄。全县雷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梅山镇的沧州村,有89人。全县雷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22人,梅山乡189人,太华镇23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雷姓人口53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3%。具体分布为:城关镇65人,梅仙镇7人,台溪乡25人,管前镇9人,八字桥乡1人,联合乡4人,新阳镇201人,洋中镇7人,西城镇12人,中仙乡13人,溪尾乡2人,汤川乡7人,坂面乡183人,西滨镇(含尤溪口)3人。
八、沙县
沙县有雷姓人口49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1%。沙县雷姓人口主要集中在高砂镇,有116人,其余零星地分散于各乡镇;其中,高砂镇的岭兜主村、椒畔松坑,高桥镇的官庄村是雷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雷姓人口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88%;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25人,高唐镇3人,光明乡7人,漠源乡2人,南口乡3人,白莲镇2人,黄潭镇3人,万全乡3人,万安镇3人,安仁乡5人,大源乡3人,水南镇15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雷姓人口24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9%。具体分布为:杉城镇50人,朱口镇69人,上青乡2人,新桥乡1人,大田乡6人,下渠乡4人,开善乡49人,梅口乡20人,大龙乡45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雷姓人口2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9%;其主要分布在城区。
 
第三节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宁化翠江镇《雷氏族谱》
宁化翠江镇《雷氏族谱》始修于明末,至1996年共有过11次续修。
宁化泉上《雷氏族谱》
宁化泉上《雷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至1993年共有过7次续修。
宁化水茜庙前村《冯翊郡雷氏族谱》
宁化水茜庙前村《冯翊郡雷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至1989年有过18次续修。
宁化中沙下沙村《雷氏族谱》
宁化中沙下沙村《雷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至1996年共有过9次续修。
宁化水茜乡《雷氏族谱》
宁化水茜乡《雷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至1992年共有过3次续修。
大田县梅山秀岭《雷氏族谱》
大田县梅山秀岭《雷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清代时,福建南安码头镇城山雷氏第十三世祖雷伯从南安迁居大田的梅山村印斗山,为梅山雷氏开基始祖。
清流东华《雷氏族谱》
清流东华《雷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先祖为宁化的雷甫,五代时从宁化迁居清流,后裔分衍于清流的东华大巷头和林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
 
第四节文物
 
一、          
尤溪新阳双贵山雷氏祖
尤溪新阳双贵山雷氏祖祠位于尤溪新阳双贵山村,始建于清代。
宁化雷氏宗祠
宁化雷氏宗祠位于宁化县中沙乡中沙村,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宁化泉上雷氏宗祠
宁化泉上雷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泉上镇泉永村,始建于清乾隆中期,1994年有过重修。
宁化水茜雷氏宗祠
宁化水茜雷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水茜乡庙前村,始建年代不详,1985年有过重修。
二、           墓葬
尤溪新阳双贵山雷氏始祖墓
尤溪新阳双贵山雷氏始祖墓葬于尤溪新阳双贵山村。
大田县梅山乡秀岭雷氏始祖墓
大田县梅山乡秀岭雷氏始祖墓葬于大田县梅山乡秀岭村印斗山。
三、           其他
清流雷三益父子专祠
清流雷三益父子专祠始建于南宋末至元初。南宋景炎初年(约1276年),雷三益率子雷丙、雷戊、雷庚响应文天祥号召,应征入伍抗元。抗元战斗中,雷氏父子四人同时阵亡。清流百姓为了纪念雷氏父子,特建专祠,春秋祀奉。
 
第五节人物
 
一、古代
雷宣
雷宣,宁化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曾任宜黄知县事。
雷尧
雷尧,宁化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曾任连州通判。
雷协
雷协,宁化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曾任兴化军教授。
雷观
雷观,宁化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特赐进士。
雷靖
雷靖,宁化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特奏名。
雷硕
雷硕,宁化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特奏名。
雷彦国
雷彦国,宁化人,南宋隆兴元年特奏名。
雷倬
雷倬,宁化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 特奏名。
雷三益
雷三益,南宋清流城关人。南宋景炎初年(约1276年),文天祥兵败,入汀州府召募义兵。雷三益率子雷丙、雷戊、雷庚同时应征入伍抗元。元朝调集大批元兵镇压义军,激战中,雷氏父子四人同时阵亡。
雷镐
雷镐,清流人,元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
雷绅
雷绅,元代清流人,曾任江西湖东道。
雷福
雷福,元代泰宁人,授江西隆兴路总管,明洪武元年(1368年)任云南大理府同知、迁湖广按察司佥事。
雷汝康
雷汝康,明代宁化人,曾任道州知府。
雷昂
雷昂,明代泰宁县城内人,授歙县丞,历署歙、黟、初、绫四县令,升河南中护卫经历。
雷时祚
雷时祚,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龙门楚府教授。
雷瑶
雷瑶,明代清流人,举人,曾任兖州同知。
雷衡
雷衡,明代清流人,举人,曾任梧州同知。
雷世鸣
雷世鸣,明代清流人,举人,曾任新会、遂溪知县。
雷应
雷应,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英德知县。
雷壁
雷壁,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开封府训导。
雷宙宽
雷宙宽,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乐清知县。
雷庆
雷庆,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新会县丞。
雷应春
雷应春,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永福教谕、广东后府经历。
雷同升
雷同升,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南城知县。
雷世宗
雷世宗,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陕西同知、江王府审理正。
雷如龙
雷如龙,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宁州州判。
雷起颐
雷起颐,明代清流人,曾任武功大夫。
雷天元
雷天元,明代清流人,曾任武功大夫。
雷思绪
雷思绪,明代清流人,曾任武功大夫。
雷文清
雷文清,明代清流人,曾任兖州同知。
雷世庆
雷世庆,明代清流人,曾任梧州同知。
雷殷荐
雷殷荐,宁化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曾任松滋知县。
雷鋐
雷鋐(1696~1760年),字贯一,号翠庭,生于宁化城关。雷鋐17岁那年补县学生,肄业于鰲峰书院,为著名理学家蔡世远的得意弟子。雍正元年(1723年),雷鋐考取举人。在享有正直名声的孙嘉淦荐举下,雷鋐为国子监学正。雍正十一年,雷鋐中进士,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经过职前培训候补的官员,并没有实职。雷鋐请假乞归。雍正十三年,清高祖弘历即位后,召雷鋐入京,命直上书。乾隆元年,雷鋐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入侍皇子讲读。乾隆元年(1736年)大考,雷鋐得二等第一名,受到皇帝赐赏笔、墨、砚、葛纱的荣耀。乾隆四年,雷鋐出任谕德;不久雷鋐父亲去世,雷鋐告假守孝。乾隆九年,雷鋐应召入京任直上书房,赏额外谕德食俸。乾隆十年,雷鋐擢升为通政使。乾隆十四年,雷鋐请假回乡省母,次年回京后出任督浙江学政,后又改任督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雷鋐被擢升为左副都御史,仍保留督学的职务,调任浙江。雷鋐在江苏、浙江任督学6年,举荐选拔的都是清廉明政的知名人士,江浙人皆称赞他“不动声色,可是弊绝风清,百年来所仅见”。乾隆二十四年,雷鋐的母亲病逝,雷鋐为办理母亲丧事操劳过度而染病,于次年去世。雷鋐为人笃忠,穷究义理,亲力躬行。《清史稿》评价雷鋐“鋐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督学政,以小学及陆陇其年谱教士。与方苞友,为文简约冲夷得体要。” 建宁著名古文家朱仕琇为雷鋐的《经笥堂文集》作序时,说:“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崇”。雷鋐著有《经笥堂文集》35卷、《自耻录》1卷、《闻见偶录》1卷、《读书偶记》3卷、《校士偶存》1卷、《翠庭诗集》若干卷等书。《读书偶记》被收入《四库全书》。
雷鹏
雷鹏,清流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 武进士。
雷定淳
雷定淳,清代宁化人,举人,曾任元氏知县。
雷霆
雷霆,清代宁化城关人,优贡,曾任漳浦知事。
雷高
雷高,清代清流人,曾任广东南粤千总。
雷添德
雷添德,清代清流人,曾任云骑尉。
二、现代
雷焕猷
雷焕猷(1870~1924年),字子嘉,号退庵,宁化城关人,举人,授广西后补知县。辛亥革命时,雷焕猷由京返闽。他请派省防军一小队随同回宁化,升起五色国旗,号召县人剪辫放足,咸与维新。民国2年(1913年),雷焕猷当选国会参议员。民国12年曹琨贿选总统,雷焕猷不为利诱。他说:“我岂能自鬻其身并鬻及子孙!”毅然束装南下,穷死自明,受到孙中山的嘉勉。民国8年为请求减轻民众负担,他致书粤军军长许崇智,情辞恳切,多获采纳,至今还有八旬以上老人仍能背诵该信全文。民国13年,雷焕猷病逝于福州,终年54岁。章士钊替他写墓志铭,盛赞其南下之举。
雷寿彭
雷寿彭(1886~1952年),字肖篯,宁化城关人,光绪三十二年(年)赴日本留学,毕业回国清政府授他为商科举人。民国2年(1913年),雷寿彭当选为省参议会参议员,民国9年任省参议会副议长,民国18年任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还先后担任省政法专门学校校长、省政务厅代厅长、省府秘书、省禁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福州戒烟医院院长、云霄县县长等职。颇受当时省长萨镇冰、陈仪等人器重。辛亥革命期间,他和刘春海在福州合办《群报》,宣传革命,抨击时弊,为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革命尽力尽责,多次当选省参议员之职。他精书法,尤工行楷。每日早起盥洗毕,先临摹汉魏碑碣,持之以恒。擅写大字,当时福建商号招牌属他手迹者不少。著译有《统计学问答》、《中国现行商法总论》等。并曾集资重刊雷鋐《经笥堂文抄》、黄慎《蛟湖诗钞》等,以广流传。1952年秋,雷寿彭病逝于福州。
雷昌年
雷昌年(1888~1934年),清流龙津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革命,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中共党员,翌年在城西乡车坑村与民团作战牺牲。
雷高兴
雷高兴(1891~1933年),清流东华乡人,民国22年(1933年)1月参加红军,同年攻打顺昌县城时牺牲。
雷臻璧
雷臻璧 (1902~1980年),宁化城关人,民国10年(1921年)始在禾口新街开设同仁济药店(并行门诊),1955年曾往龙岩地区进修医务,1958年在禾口卫生所工作,1959年调县院专司中医。雷臻璧虽非医科学校出身,但在他的从医一生中,既注意积累临床经验,又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留下可贵的医学遗产。1960年,省中医研究所主编的《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一辑中收录他的文章计23篇。1963年,他赴厦门参加省中医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伤寒论见解》,受到好评,后被评为省名老中医,工资连升五级。晚年,又将平生积累的医疗经验写成《医案》99篇。1980年5月,雷臻璧患高血压、脑血栓症逝世
雷佑生
雷佑生(1909~1933年),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0年(1931年)2月参加革命,任嵩口区嵩口乡苏维埃政府秘书,民国22年冬被大刀会杀害于下和村。
雷鸣
雷鸣(1914~1963年),原名雷必发,宁化县城郊乡连屋曹家屋村人,17岁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年)2月,雷鸣调红军一方面军军部卫生部当卫生员,次年9月加入共产党。他身经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民国24年10月到达延安后,在延安留守兵团任护士排长。民国32年调往晋察冀边区卫生部转任医生。于民国36年7月又调到张珍部任卫生科副科长,以加强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1951年调中南防空部雷达营卫生所任所长。1955年转业到广州市卫生防疫站任卫生科科长。雷鸣戎马生涯几十年,参加过大小战斗和战地救护五百多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深受战士和群众的好评。1963年,他因病逝世,葬于广州革命公墓。
雷瑞镇
雷瑞镇,宁化翠江人,民国时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七十军军医处长。
上一篇:洪氏源流
下一篇:熊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