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钟氏源流
钟姓源出有四:
(一)钟姓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的后裔。
据《名贤氏 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等载,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入楚,食采于钟离(故城在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二十里)。他的大部后人以居地为氏,单称钟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也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乐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应为接)亦单姓钟氏。”宋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宋桓公的曾孙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伯宗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为复姓钟离,后又改单姓钟。
(二)钟氏出自嬴姓,为伯益的后人。
伯翳(亦称大费,古人嬴姓民 族的祖先)封于钟离国(今安徽省临淮关一带)。春秋时,钟离国被楚吞并;国人称钟离氏,其有一部改钟离为钟。对钟氏出自嬴姓的 说法,也有不同意见。因为,嬴姓的始祖是伯翳。《史记·秦本纪》:“伯翳为舜主畜,多息,有土,姓嬴。”伯翳为秦国的祖先。司马迁考证 说:“秦之先为嬴姓,后分封,国为姓,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赵氏。”这里从赢姓体衍分的14个姓氏 中并没有钟姓。
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金童师”,掌击钟奏乐。因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中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左传》载有: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 宋人邓名世在《古今氏书辨证》中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 因此,湖南蓝山县钟氏第八届族谱称,该姓出自姬周之族,有钟师掌金奏。春秋时,子央失其世官,散逸列国,遂以钟为姓。
不少少数民族都有钟姓,以畲族最多。传说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个叫钟志深的入赘为龙郎公主的驸马,其子女姓钟。因此,钟是畲族四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北魏高祖时,有羌族人钟岂内附,清代时满洲钟吉氏、裕固族钟鄂勒氏改单姓钟。彝族人姓钟的有钟里、钟拉(属狄俄米安 家支)。钟鄂勒是裕固族钟姓,属贺郎格 家部落,世居甘肃南,清末民初改姓钟。台湾土著、犹太后裔等都有钟姓。
汉族钟姓得姓于安徽,至先秦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汉族钟姓有两位受姓始祖:一位是源于周朝时代的宋桓公的三公子遨;另一位是源于与公子遨同宗同源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宋桓公有3个儿子:长子目夷,字子鱼;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第三子遨。周襄五郑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欲继齐桓公称霸诸侯,与楚国在泓水对阵时,为楚所败,自己也身受箭伤。他为了联合晋国抗楚,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在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郤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伯州犁生有二子:长子叫伯郤宛,次子叫连;连居南阳,其后裔以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郤宛生一子:伯嚭,仕吴为太宰。战国周元王仁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伯嚭被杀,其子笪在家乡钟离小国改姓钟离。战国周显王扃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宋辟公去世后,由长子剔成继承王位。他是宋国的第二十五位国君。但是他的即位遭到了他二弟偃的反对。偃赶走剔成,偃自立为君,自称君偃。君偃是夏桀殷纣一类的一个昏庸腐败之君。当年,齐楚魏三国联军乘机攻宋,将其灭亡。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至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争霸。笪的第六世孙钟离昧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车骑将军。项羽失败后,钟离昧遭到刘邦的追杀,被迫自刎而死。钟离昧长子钟离发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子钟离接为避难,于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逃隐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其实,这两支钟姓均是微仲的裔孙。欧阳修为《钟姓合修族谱》写序时说:“今阅钟姓之始祖,肇绩河南,次分于江西、福建、广东,子孙蕃盛,兄弟高科,上不遗世系之遥,下克驽宗盟之固,非克忠克孝者而然乎?”
钟接后裔在颍川定居后,瓜瓞绵绵,代有簪缨。西汉末,王莽篡权。刘秀起兵讨莽。颖川钟氏的钟桂集合族人追随刘秀讨莽,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镇蛮大将军,加光禄寺正卿,并赐予金铜宝图。钟氏随同征战的25位兄弟叔侄均受到期不同的封赏。颖川钟氏更次名声大震,倍受时人敬仰。钟姓是颖川的著姓,世善刑律。东汉时,钟皓(字季明)就是一个著名的刑律专家。但,他淡泊功名。他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达千余人,年69岁,终于家。当时,诸儒颂赞扬他为:“ 林虑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乐古。五就州招,九应台辅。逡巡王命,卒岁容与。”钟皓的孙子就是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 “四贤”的钟繇。钟繇( 151~230年),字元常,不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而且在仕途上也十分坦荡。东汉末,他以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时,他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后,他又迁太傅,人称“钟太傅”。三国时,钟繇的长子钟毓化在魏为车骑将军,《三国志》说他“机捷,谈笑有父风”。钟繇少子钟会在魏为将。《古今书人优劣评》载:“钟会,字士季,钟繇少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受其父影响,在书法上有独到成就,梁武帝萧衍称其书 “有十二意,意多奇妙。”唐代张怀瓘《书断》也赞他“书有父风,稍备筋骨,兼美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他助司马炎灭蜀后,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被士兵乱箭射死,年仅40岁。钟繇故里的钟姓怕受到株连,从繁体“鍾”字中抽出“田”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所以,钟繇死后葬于颖川长社的故里,如今仍叫田庄。从汉代开始 至往后数百,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颖川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成为钟氏重要的郡望地。 同时,“颍川”也成为钟姓族人的一个重要堂号。据《钟世三修族谱》载“钟氏系出商微,历年数百,经世数十,而至气公家于豫之颍川,是气公为颍川之始祖也。”
西晋始,颖川钟氏开始渡江南移。南移始祖为颖川钟氏、钟繇的第五世孙钟雅。钟雅(字彦胄)“少孤,好学有才志,举四行,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母忧去官,服阕复职。东海王越请为参军,迁尚书郎。” 晋元帝避乱东渡时,钟雅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内史、振威将军,随晋室渡江南下,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久,钟雅征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钱凤作乱时,钟雅被加为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他率军平定广德县人周为凤作乱,升为尚书左丞。钟牙不仅作战有勇有谋,而且执法严明,不避权贵。东晋永昌二年(323年)晋元帝驾崩,正值国丧期间,尚书梅陶私奏女妓。身为御史中丞弹劾梅陶,奏曰:“臣闻放勋之殂,八音遏密,虽在凡庶,犹能三载。自兹以来,历代所同。肃祖明皇帝崩背万国,当期来月。圣主缟素,泣血临朝,百僚惨怆,动无欢容。陶无大臣忠慕之节,家庭侈靡,声妓纷葩,丝竹之音,流闻衢路,宜加放黜,以整王宪。请下司徒,论正清议。”所以,钟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见《晋书·钟雅传》)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以讨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陷建康。钟雅为叛军所害。追赠为光禄勋,诏赐布帛百匹。他的儿子钟诞任中军参军。钟雅后裔世居江南,亦有迁居浙江者,也逐渐向江南各省扩衍。东晋元熙二年(420年),钟先(钟接的第二十八世孙)的长孙钟宝(有谱作钟简)携三子(善、圣、贤)避难南徙。钟善迁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钟圣移居上元(今属江苏省南京市);钟贤先迁徙至江苏的金陵,后又转徙至虔州(今江西省赣州)义孝坊,再徙至兴国蓝田里。钟贤为赣州钟氏的开基始祖。南朝时,钟贤之子钟朝初为黄门侍郎,奉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乱,后因平乱有功,擢升至福建宁化都督任职,居于宁化石壁,成为钟氏入闽始祖。据族谱载,钟朝是携母马氏、妻欧阳氏、三男(远、逸、道)一起入闽的。后见长汀的白虎村山丽水秀,“遂同母、妻欧阳氏与三男筑居立业。”钟朝后裔颇众,分衍各处,如钟助迁广东南海,钟业斋之子钟晃迁江西犹县,续衍南雄等地。钟雅的第七世孙钟屿在南朝梁朝为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差不多与钟朝入闽同期,另一支钟氏迁徙至湖北的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这一支钟氏繁衍很快,后毅扩衍至湘、鄂各地。因此,竟陵是钟氏的另一郡望地。
南朝末,钟士雄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 《广西通志》的《蒋烈女碑》载:蒋母“又笄,从颍川钟氏,讳骞,字宗闵,则魏太尉繇二十代孙。由零陵、汀沅入南,封贺城太守。生二子:长子士雄,拜开府仪同三司、伏波将军、持节广南酋帅;次子士略,银青光禄大夫岭县国公,食邑里五百户。武德四年(621年),李卫公巡抚岭徼,受贺州刺史。”可见,南北朝时,钟姓已播衍至今两广与越南北部一带,植根于少数民族中。
唐代,钟姓族人纷纷进入今福建、江西、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河南固始的将佐钟德兴随军入闽,后在福建安家。
至唐代,钟姓在江西繁衍为大族。据《新唐书》载:钟繇的第十七世孙钟绍京(659~746年)“虔州赣人。初为司农录事,以善书法而入‘直凤阁’。此后时署诸宫殿、明堂及铭九鼎,皆其笔也。”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他被擢升为“宫苑总监”,“庶理宫廷事务”。 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想利用中宗的懦弱,篡夺朝政大权,毒死了中宗,杀害了左羽林郎大将李多祚。一时李家王朝黑云翻滚,朝纲难维。危难之机,钟绍京与后来成为贤君的唐玄宗李隆基共同密商大计,一举铲除“韦武集团”,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了大功,被拜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
唐昭宗时( 889~904年),钟盛(钟接的第三十七世孙),字全慕,从河南入闽任汀州刺史。《新唐书》载,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归范,汀州刺史钟全慕叛附于王潮。”《长汀县志·循吏传》也载:“钟全慕,唐昭宗时为刺史,王审知喜其骁勇有谋略,分汀州使守之,祀名宦祠。”钟全慕任汀州剌史十多年,为官清正,兴利除害,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钟盛有3个儿子:仁德、义德、礼德。其中,长子钟义德生也有3个儿子:理政、朝政、礼政。钟理政,字翱。《临汀志》说钟翱:“生而雄武有膂力,善骑射,审知每奇之。”因此,“翱世守是邦,历年甚久,多创塔庙,捐田为粮,大邑僧舍,至今多奉钟令公祠。”(见《永乐大典》)王审知死后,王氏家族内部纷争,诛杀异姓,众叛亲离。钟翱急流勇退,隐居于长汀濯田的同睦坑十多年。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唐国兴起,钟翱又受南唐国的重用,累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卒后南唐主赐赠尚书令。所以,《长汀县志·循吏传》载:“钟翱,全慕孙,具经济,善骑射,继全慕为刺史,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钟翱葬于长汀濯田同睦坑。该墓被长汀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因朝廷签命九龙岗祖坟地(马氏祖婆等坟地)为汀州府衙,住宅签为长汀县衙”,长汀钟氏一部分族人只好外迁。据当地《钟氏族谱》载,“时礼、廉二公移武平,宽、恭、敏三公复移虔州(赣州),惠公居长汀。”钟礼、钟廉为长汀迁徙武平的开基始祖。
从宋代始,南方的福建、广东成了钟姓族人的主要居住地。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莲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北宋时,福建武平钟氏人才辈出。钟友盛中举,堂兄弟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俱荣登进士第。宋元符元年(1098年)蔡京、章惇、等人矫旨清查“元佑党”,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钟友盛兄弟被定为“元佑党”人,受到迫害落难。钟友盛、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共有子侄毅、密、察、中、刚、齐、强、庄、正、温、柔、发、理、裕(堂兄弟)14人为了生存,被迫纷纷迁出祖居武平,流向邻省广东等地。据武平、蕉岭《钟氏族谱》载:钟毅迁居冷阳,复居象洞;钟密迁居武平南门,后移居上杭;钟刚、钟察迁居来苏;钟理迁居广东兴宁;钟斋迁居武平招信;钟裕迁居武平南门;钟温迁居漳州,分衍泉州;钟柔迁居广东长宁;钟中、钟庄迁居广东蕉岭;钟发迁居潮州;钟强迁居程乡(梅州)。其中,钟友武次子钟理一支最旺。他的后裔遍布广东兴宁、五华、紫金、增城、东莞、惠州、河源、从化、龙川,以及江西赣州、安远、龙南、定南、全南、遂川、修水、和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后来,钟友文之孙、钟密之子钟秀(又名十一郎)诰封中书令、银青光禄大夫,移居武平,并乌石栋之麓建祠;其后裔遍布于武平城乡各地以及蕉岭。
南宋时,颖川钟氏的钟响为江阳太守,自颖川避难迁居江西于都的竹子坝阱秋乡,后又转徙至宁化白虎村,其后裔迁徙至福建的长汀、广东。(见广东梅州松口《钟氏族谱》)又见广东南雄的《钟氏族谱》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钟响(疑为钟响后裔)迁居广东南雄城外五里山。钟响后裔迁徙广东南雄历十二代,明季再迁武岭,又迁上塘,并在上塘开基立祠,后裔由上塘分迁南甫、新塘坑、西坑、雄州镇铺背。
南宋末,祖居河南许昌的钟仁,清淳祐三年( 1243年)进士,曾任广东雷州主簿、肇庆路总管等职。咸淳二年(1266年),他致仕北归,时,途经南雄,见南雄浆溪山水秀美,乃携家卜居浆溪,为广东南雄浆溪钟氏开基始祖。他的后裔分为两房,分别迁居长龙圩、龙迳、吊斗下、修仁、油山廖地、南枫、澜河上矽、大塘五炉等地。
明初,新取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实行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钟姓作为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地。与此同时,福建的钟氏也大规模向邻省广东迁徙。元末明初,福建钟氏的钟天柱的5个儿子提龄、遐龄、幀龄、祥龄、瑞龄相继迁徙广东东莞、归善、河原、长乐等地。其中,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钟提龄与胞弟钟瑞龄迁居长乐县(今广东五华县),明初又由长乐割籍兴宁。因此,钟提龄兄弟为福建钟氏迁徙广东兴宁的开基始祖。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钟叔敬因避寇乱由龙南迁居南雄溪塘;钟叔敬有3个儿子,除长子留居溪塘外,次子钟仁由溪塘迁居下楼大沙丘开基,后裔分迁山坑;第三子钟永庆由溪塘迁上湖洞开基,后裔分迁江头范岭、珠玑巷、周地排、旱寨下。随后陆继有龙南钟氏族人迁居广东各地,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龙南象塘的钟万有迁居水口当面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龙南象塘浆湖的钟辟迁居广东南亩邓坑,其后裔分迁缽头碗、马占丘、鹅公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居龙南程龙水阁上秀排西坑围的钟文沿迁居广东武岭。
明中期,广东顺德钟氏出了一位难得的刚正清廉的好官——钟善经。钟善经,字理夫,广东顺德都粘堡(今北滘镇桃村,绿道一带)人,正德六年( 1511年)进士,历任福建兴化府推官,福建道监察御史。钟善经为官刚正,敢于顶撞权贵。他任都察院时,弹劾横行不法的锦衣千户陶淳和太监文芮等,声震一时。同时,钟善经也是一个大孝子,因母亲年老多病,辞官回家。钟善经是一位难得的刚正清廉的好官,去世时,连丧葬费都没有,靠亲友资助,才得草草殓葬。
从清乾隆年间始,福建、广东两省大批钟姓族人,为了谋生迁居台湾。清乾隆三年(1738年),梅州钟氏的钟沐芳,偕妻子儿女渡海赴台,成为至今有据可查的钟姓入台第一人。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有大批闽粤两地的钟姓人渡海入台以及到东南亚等地谋生。据武平《钟氏族谱》载:清嘉庆开始,钟氏子孙迁台日益增多。布居于苗栗、头份、铜锣、公馆、狮潭、台北大安、淡水、桃园、龙潭、杨梅、新屋、新竹、台中、高雄、杉林、屏东、万峦、高树等地。台湾省有关文献载,钟姓列台湾姓氏人口的第51位,分布于台湾各地,其中居新竹最多,其次为台北。
如今,钟姓列中国姓氏人口的第5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0%。其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浙江6省;6省钟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钟姓人口的83%。钟姓郡望地有颖川、竟陵,主要堂号有“颖川”、“知音”、“敬爱”、“大宗”等。
二、入明与定居
三明境域原居住的古老少数民族——畲族中有钟姓。三明畲族比较集中居住于今的宁化县的治平乡、翠江镇,永安的青水乡和大田的桃源乡、梅山乡等地。
晋代时,颖川钟氏、钟接的第三十世孙钟贤渡江南下,迁居江苏金陵,后又转徙至江西赣州孝义坊,再徙至江西兴国蓝田里。南北朝时,钟贤之子钟朝为黄门侍郎,奉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乱有功,擢升至福建宁化都督任职,居于宁化石壁,成为钟氏入闽始祖。据族谱载,钟朝是携母马氏、妻欧阳氏、三男(远、逸、道)一起入闽的。后见汀州的白虎村山丽水秀,“遂同母、妻欧阳氏与三男筑居立业。”
南宋时,颖川钟氏的钟响为江阳太守,自颖川避难迁居江西于都的竹子坝阱秋乡,后又转徙至宁化白虎村,其后裔迁徙至福建的长汀、广东。(见广东梅州松口《钟氏族谱》)
明景泰三年(1452年),钟接的第五十四世孙钟道庸从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太平乡迁徙到永安青水畲族乡祭头村盖竹洋定居,为青水畲族乡钟氏开基始祖。
明末清初,大田县建设镇钟氏迁居沙县的大洛镇昌荣村、山际村上坂等地。
清初,世居邵武府建宁县(今三明市建宁县)的钟世辉、钟世耀兄弟迁居尤溪县西滨后坪。据尤溪西滨后坪《颖川钟氏族谱》载,尤溪西滨后坪钟氏的 先祖为钟有昇,世居福建邵武府建宁县长吉保瓜楔下。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钟有昇的第八世孙钟世辉、钟世耀从建宁县长吉村迁居尤溪西滨的后坪村。后坪村钟氏有600多人,分别居住后坪及大他厝两个自然村。钟世辉有3个儿子,分为日 房(长子钟禄德)、月房(次子钟禄庆)、星房(第三子钟禄陈)3房;钟世耀也有3个儿子,分为君房(长子钟禄积)、臣房(次子钟禄胜)、义房(第三子钟禄宁)3房。尤溪西滨后坪钟氏繁衍至今已下传13世,有175户、700多人。
三、迁移
元末明初,宁化钟贤后裔迁徙至广东各地。据武平、蕉岭《钟氏族谱》载:钟贤后裔子孙众多,分衍各处:钟助迁广东南海;钟业斋之长子钟晃移江西犹县,续衍南雄。又据《崇正同人系谱》载:“贤子朝,宦闽,因家于宁化(居石壁)。传至元末,钟天柱生五子:长提龄,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徙广东长乐;次遐龄,移东莞;三祯龄,徙归善;四祥龄,迁松源;五端龄,亦徙长乐。”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钟姓人口10896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48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41%;其主要集中在永安市、将乐县两地。两地共有钟姓人口6278人,占全市钟姓总人口的57.62%。其中,永安市有钟姓人口5176人,占全市钟姓总人口的47.51%;将乐县有钟姓人口1102人,占全市钟姓总人口的10.11%。其余依次为:宁化县967人,尤溪县831人,三明市区690人,沙县630人,清流县389人,明溪县317人,泰宁县273人,建宁县267人,大田县254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钟姓人口69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4%。其中,三元区有钟姓人口299人,分布于城关街道51人,白沙街道80人,富兴堡街道39人,荆西街道31人,岩前镇21人,莘口镇13人,中村乡22人,城东乡42人;梅列区有钟姓人口391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27人,列西街道140人,徐碧街道53人,陈大镇61人,洋溪乡10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钟姓人口31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7%;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03人,瀚仙镇13人,胡坊镇23人,沙溪乡7人,夏阳乡38人,盖洋镇74人,夏坊乡23人,枫溪乡22人。
三、永安市
永安县钟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首位,有5176人,占永安市总人口的1.62%;其主要分布于青水畲族乡青水、祭头、汀海、百芑丘、沧海、三房、龙吴村,罗坊乡盘兰村。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钟姓人口3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6%;具体分布为:龙津镇221人,嵩溪镇37人,嵩口镇23人,林畲乡5人,灵地镇4人,沙芜乡3人,田源乡11人,温郊乡9人,余朋乡10人,李家乡22人,长校镇2人,东华乡42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钟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3位,有9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8%;其主要分布于城区、济村、湖村、泉上、淮土、治平、中沙、河龙、水茜、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钟姓人口25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7%;分布在全县的4个乡镇的4个村庄。全县钟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208人,梅山乡11人,广平镇3人,桃源镇 8人,太华镇20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钟姓人口8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0%;具体分布为:城关镇84人,梅仙镇8人,台溪乡4人,管前镇7人,八字桥乡6人,联合乡12人,新阳镇6人,洋中镇8人,西城镇9人,中仙乡5人,溪尾乡2人,汤川乡2人,坂面乡8人,西滨镇(含尤溪口)670人。
八、沙县
沙县有钟姓人口6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6%。沙县钟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凤岗街道和大洛镇;其中凤岗街道有150人,大洛镇有105人,其余零星地分散于各乡镇;其中大洛镇的昌荣村坑底、山际村上坂是钟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钟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110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6%;其主要分布于城区、黄潭、白莲、古镛等地;其中白莲镇白莲村花生厂自然村和古镛镇的桃村钟厝自然村为纯钟姓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470人,高唐镇63人,光明乡5人,漠源乡18人,南口乡75人,白莲镇180人,黄潭镇116人,万全乡37人,万安镇9人,安仁乡29人,大源乡21人,水南镇78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钟姓人口2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1%;具体分布为:杉城镇77人,朱口镇132人,上青乡2人,新桥乡1人,大田乡8人,下渠乡1人,开善乡4人,梅口乡1人,大龙乡5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钟姓人口2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8%;其主要分布在金溪、客坊、濉城等地。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永安青水畲族乡《钟氏族谱》
永安青水畲族乡《钟氏族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第六世孙茂椿、茂榜、龙宾、茂梓、宜紏、宜斟主持并校定;第七世孙朝猷、朝范、性恒、鼎新、本袖、乐扬编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西宾、温陵、螺扬、黄王铉 重修。之后,各房根据“颖川钟氏举世家规”第12条“各房户丁,自置家谱……”之规定,自行补修家谱:乾隆四十年(1776年),由第十世孙啟荘补修;清嘉庆十六年(1812年),由第十世孙元达补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第十二世孙初桂补修;道光三十年(1851年),由第十二世孙长标、定国补修;清咸丰三年(1863年),由第十三世孙述书补修;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由第十四世孙逢时补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第十五世孙啟文总纂钟氏族谱,全谱共8卷,其内容有序文、凡例、家训、家规、源流、历记、世系、建筑、田赋、名胜、山林、水利、教育、选举、祀祠、礼俗、艺文、谱跋、对联、大事记、传赞等。
尤溪西滨后坪《颖川钟氏族谱》
尤溪西滨后坪《颖川钟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77年),由尤溪西滨后坪钟氏第 世孙钟朝祚编撰。钟朝祚在《钟氏族谱序》中载:该谱原是“世辉公手录一卷和未成编。始自昇公记至必远公,其公之生殁或传或不传,名号或著或不著,妣之姓氏存亡和有载或有不载者。始知吾祖世辉、世耀二公原属克家之胄,而限于地,困于时,不得请文人学士纂缉成编以示子孙,不过以手录成厥志也。今祚才不逮,未能远窥始从近订因。世辉、世耀公手录小卷汇成编次,详纪近代之考妣生殁,何时坟 墓,何地祭田,有若于俾后世欲有所考,明者视予之所志,知若予视世辉、世耀二公所录为可握其要,而不至以世远年烟嗟考据之无从耳。若后之子孙能扩前绪而光大之,重新修撰,纲举目张,依然望族之谱系也,是则予之所厚望也,夫予之所厚望也夫。”1994年,该谱续修。“旧谱修至第六世,此次从第七世起续修。”“世系`1世纪详载其名字、行次、学历、工作、娶妻某、生子女几人、生卒年月及葬地,对于母党、婿党亦略附之。”同时,续修族谱还定了10条《家规》:“一、婚丧喜庆应宜节约,不可铺张浪费。二、子女婚嫁应本双方同意,志同道合,诚实勤劳,清白贞洁,自由结合,切忌高攀和贪图富贵。三、父母去世衾棺槨必须顾到家庭经济情况,尽礼而行;如有实际困难的,族中亲友应尽力而助,做到亦哀有丧之道。四、父母灵柩须早择高燥之地安葬,不要惑于地域,侈谈风水,免受毋諝损失。五、祖宗坟墓应做到修理崩坏,栽植墓树,使环境优美。六、宗祠岁时祭祀,要按例举行,是追远诚敬之意。七、子孙须恂恂孝友,敬老爱幼,对长者言语有礼,行止有方,应接嘉宾须文明礼貌,切忌俚语戏言,轻浮浪漫,致人轻视。八、子女要教以读书识理,学习技艺,尊师敬长,择善而交,遵守国法,切勿浪漫不羁,违法乱纪,以堕法 网,懊悔莫及。九、持家要量入而出,产要浪费无度,以致捉襟见肘,负债累累。十、妇女不要轻信三姑六婆,以致受其盅惑,骗财害人。”
一、祠庙
永安青水钟氏开基太始祖祠“兴贤堂”
永安青水钟氏开基太始祖祠“兴贤堂”位于永安市青水镇祭头村盖竹洋,占地2.5亩。该祠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曾 重修。
永安青水钟氏肇基始祖祠“龙安堂”
永安青水钟氏肇基始祖祠“龙安堂”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该祠位于祭头村盖竹洋,占地面积3亩。原祠前有竖石旗杆8对。“文革”期间,该祠堂被毁,旗杆现存3对。
永安青水钟氏“龙归堂”
永安青水钟氏“龙归堂”为永安青水钟氏长房奉祀其第三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沧海村。
永安青水钟氏“龙聚祠”
永安青水钟氏“龙聚祠”为永安青水钟氏长房奉祀其第四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祭头村盖竹洋。
永安青水钟氏“龙归祠”
永安青水钟氏“龙归祠”为永安青水钟氏第三房奉祀其第三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村寨兜洋。
永安青水钟氏“龙镇祠”
永安青水钟氏“龙镇祠”为永安青水钟氏第三房奉祀其第四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村寨兜洋。
永安青水钟氏“兴福祠”
永安青水钟氏“兴福祠”为永安青水钟氏第四房奉祀其第三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祭头村盖竹洋。
永安青水钟氏“新兴祠”
永安青水钟氏“新兴祠”为永安青水钟氏第四房奉祀其第四世祖的祠堂。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永安青水三房村乌坑。
尤溪西滨后坪钟氏祖厝
清初,钟世辉、钟世耀兄弟迁徙至尤溪西滨后坪村开创祖基,名曰“新景坊”。祖厝六扇五柱透后又及下楼八扇亦五柱,门路明堂,后门花台。祖厝一分为二:左边及楼下中厅植上又及左边户厝二座系钟世辉系所有。右边及下楼中厅又及右边户厝二座为钟世耀系所有。
二、墓葬
将乐钟世明墓
宋代兵部侍郎钟世明墓位于将乐县黄潭镇黄潭村漠口。
永安青水钟氏开基始祖钟道庸墓
永安青水钟氏开基始祖钟道庸墓葬于永安青水长坑。
尤溪西滨后坪钟氏开基始祖钟世辉墓
钟世辉为钟必远的长子,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卒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葬于尤溪十四都北岭坑。
尤溪西滨后坪钟氏开基始祖钟世辉墓
钟世耀为钟必远的次子,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葬于尤溪十四都北岭坑头。
三、其他
无。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钟建候
钟建候(省《人物志》为钟廷候),将乐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汀州路总管。
钟世明
钟世明,将乐人。据《将乐县志》卷8“钟世明传”载:“钟世明,字士显,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居官清介,奉廉严谨,历阶兵部侍郎致仕。尝立义学,以训生徒”。
钟吉昌
钟吉昌,将乐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
钟彦善
钟彦善,明代将乐人,曾任兵部主事。
钟岳
钟岳,沙县人,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曾任青州、荔波诸县县令。
钟永德
钟永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府武庠生,乡试二科(千总)。
钟长彬
钟长彬,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太学,后升州司马。
二、现代
钟起池
钟起池,永安人,民国时任永安第三区团总。
钟为起
钟为起,永安人,曾任福建闽南第四路军司令兼靖国军第一团团长、陆军少校。
钟秀苗
钟秀苗,字学隆,永安人,民国时任永安县参议。
钟老四
钟老四(1885~1933年),清流龙津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革命,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民国22年2月国民党五十二师攻打清流时被捕,遭严刑拷打致死。
钟先和
钟先和(1893~1933年),清流龙津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清流县一区游击队,民国22年在南山顶放哨时被国民党军炮弹击中牺牲。
钟炳生
钟炳生(1898~1935年),永安小陶镇吴地村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他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当地最大土豪蓝永嵩的田地和外地土豪的土地分给农民。翌年1月在张家山被民团杀害。
钟松果
钟松果,泰宁南坑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钟金水
钟金水,建宁县城关里坊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分田委员会秘书,民国23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钟观兴
钟观兴,将乐余坊人,将乐县余坊乡农会主席,民国22年(1933年)在江西省满州岭战斗中牺牲。
钟华妹
钟华妹,沙县夏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失踪。
钟永子
钟永子,永安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参加革命,任宁洋县吴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在宁洋县被民团杀害。
钟武焕
钟武焕(1925~1950年),沙县人,民国38年(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为志愿军战士,1950年12月3日在朝鲜牙坡里牺牲。
钟庆南 钟照隆
钟庆南(青水乡农会主任)、钟照隆(青水乡农会代表)均为永安青水乡龙吴村人,1950年参加革命,同年在龙吴村被王仁锋土匪杀害。
钟福生
钟福生,永安青水乡龙吴村人,1950年参加志愿军,任某部副班长,抗美援朝时在朝鲜战场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