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陈氏源流
一、渊源
陈氏出源有四处:
(一)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据《史记·陈杞世家》载:舜娶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为妻。因为他们居住在妫汭,子女以水名为姓氏,称妫氏。舜死后禹继位,他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后,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逷父(又称阏父)投附周国任陶正(管制陶之官)。周武王灭商后,封逷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谥号胡公,人称胡公满,是陈姓的血缘始祖。
据《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记载:春秋周惠阆五年(~672年),陈国在第十二位国君陈桓死后,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为君,史称陈厉。后来太子免的3个弟弟利用美人计杀了陈厉公,陈厉的儿子陈完避祸逃奔齐国。陈完到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春秋周灵王泄心二十七年(~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为了拢络齐国的民心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百姓则“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百姓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对百姓却剥削惨重,“百姓苦怨以万数”。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为了进一步争取民众,收税用小斗,借贷用大斗,偿还再用小斗;于是,“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百姓纷纷从公室逃至私家田氏,“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周敬王匄三十一年(~489年)齐景公死后,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王(齐晏孺子荼)。田乞驱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王(齐悼公),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了齐国国政。周敬王匄四十年,田乞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
战国周安王骄十一年(~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周安王骄十六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周安王骄二十三年齐康公死后姜姓的齐国绝祀。田氏取代姜姓,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公元~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田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逃亡,重入河南颖川,复姓陈。陈轸为颖川派陈氏的开基始祖。
除陈完这一支外,陈氏这有三支:
1、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其后裔以陈为氏。
2、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479年)楚惠王灭陈国。陈湣公的长子陈剑,改名为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
3、陈湣公的二儿子陈全温,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陈孟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此支融入颖川陈氏。
(二)据《河南官氏志》载:“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三)隋初时,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这段历史在《河南官氏志》也记载的十分清楚:“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
(四)为刘矫的后裔改陈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公元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在今江苏镇江东北),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
陈国亡国后,陈氏后裔纷纷处徙,最早的繁衍地在阳武户牖(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晋国(在今山西省境)一带。后其后裔陈孟琏,任河南固始(今属河南省)侯相,因之移居固始。也有一支陈氏因避难移居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河南阳城(今河南登封)的陈胜被征发至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因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被迫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后来,陈胜起义失败被害,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汉高祖刘邦曾拨30户陈姓族人为陈胜守墓。因此,河南省永城陈姓多为陈胜族人后裔。
东汉桓帝在位期间(147~167年),陈妫满第四十三代裔孙陈实,字仲弓,家居河南颍川(今许昌)长葛,官至太邱长,声誉卓著。他死后谥“文范先生”,并追封郡号“颍川”。从此,陈姓后裔以颍川为郡望。
西晋始,中原陈姓逐步渡江南下,迁徙福建、江西、浙江、湖南一带。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颖川陈氏的陈实七世孙陈润(字文奋)“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任福州尹,举家迁居福建,为陈姓入闽之始。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见《闽书》)南北朝时,陈朝亡后,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迁居江州(今江西九江)。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九江德安县常乐里,世称江州义门陈氏。隋朝大业二年(616年),陈迈领兵镇守福建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也为陈姓入莆田之始。陈迈(585~658年)字斯征,行元一,是颖川陈氏入闽始祖陈润的第十二世孙、太守陈解的长子。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此莆田建有纪念他的“崇功祠”。 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 陈迈的第九世孙陈本,唐咸通癸已科(873年)明经进士。他有5个儿子:长子陈棱、次子陈秩、第三子陈穆、第四子陈秋、第五子陈逖;其中,第三子陈穆的嗣子陈启由陈山析居泉郡西门派,第五子陈逖由莆田黄石桂岭塘南徙居晋江渎头世科。 陈逖(890~952年),字田远,号易斋,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状元,初授编撰,后历礼部司勋员外郎、郎中、翰林承旨。陈逖曾随安元信救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潞州,以功授校检司空。因受权臣赵岩排挤,被贬为雷州推官。后梁龙德二年(922年),陈逖抱憾称病返乡隐居,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卒于家,谥“文端”。他著有《田远诗话》五卷。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寔裔孙陈政父子奉敕率領固始58姓入闽,祖孙四代治理漳泉,陈元光的后裔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开漳圣王派”陈氏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唐玄宗时(712~756年),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684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中中丞陈雍同次子陈苏从浙江吴兴迁到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唐僖宗时(874~888年),江西九江陈旺的七世孙陈端因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同光二年 (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繁衍长沙陈氏一族。唐庄宗同光二年因平蛮,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陈氏移徙湖南新化鹅塘村,再迁至湖南邵阳县横阳山。唐末,河南光州固始陈之先为军校随王审知入闽,后留居福建。
五代十国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为闽越王王延政的统军使,屡立战功。王延政死后,陈洪进南唐,为泉南等州观察使。南唐被北宋灭后,陈洪进因主动献出漳、泉二州有功,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2个儿子陈文福、陈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陈姓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后唐庄宗时(923~926年),由江西吉安的陈昌迁居湖南宁乡黄泥田;其后裔散布于湖南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俗称宁乡陈氏。
至宋代,陈姓在南方区域,尤其是湖南一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江西吉水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桑植县陈家坪,开基桑植陈氏一族;其子孙分布于湖南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北宋景德年间(100~1007年),陈延宾从福建迁居湖南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繁衍了安仁陈氏一族;陈延宾为安仁陈氏的开基始祖。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陈氏后裔陈魁率族人93人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南宋时,陈魁的曾孙陈二郎、陈三郎迁居广东梅州;其后裔散居广东省的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地。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陈绍隆由湖南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北宋天圣时(1023~1032年),山东德州的陈岳迁居湖南岳州剪刀池(今岳阳市一中后)。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多位大臣联名上奏朝廷,认为江州义门陈氏过于集中,建议予以“分析”(分家、迁徙)。江州义门陈氏至陈旺迁居江州义门后兴旺发达,其家族14代人同堂,多达3800余人,有田庄300余处,先后登科致仕者400余人。在这个大家族内“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这样规模庞大、声名显赫的家族,引起朝午廷的注意。当年七月,江南西路使谢景初同朝臣吕海、刘献等奉旨临门,监护分析江州义门陈氏。其家族依派拈阄,分迁各州,共计291庄,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析迁福建各府县的江州义门陈氏就达18支。
明代,陈祥受命率军到广东石门“征蛮”,以军功封忠隘世袭百户;其后裔便定居石门,繁衍了著名的石门陈氏一族。
明代始,已有陈姓人迁徙日本。在明代,日本是归附于明朝的一个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命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等“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明洪武、永乐年间所“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明神宗实录》)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名山藏》)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出使日本、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
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明末清初,福建的陈氏后裔大批向台湾移民。据南安《蓝园陈氏族谱》载:“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发展。”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窃居台湾荷兰人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设寨于台湾北港的郑芝龙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布政使熊文灿招募沿海几万灾民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人中都有大量的福建、广东的陈姓人。所以,在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全台陈氏宗祠“德星堂”。从清代开始,闽、粤、台等地的陈氏后裔也渡海远徙南洋诸国。据福建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载:“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福建永春县岵田《陈氏族谱》、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因此,陈氏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如今,陈姓后裔已遍布全国各地。陈姓人口约700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全国姓氏人口中列第5位。陈姓人口以南方地区最多,台湾、广东二省,陈姓人口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67%。他们的郡望有以齐王建三子陈轸为开基始祖的颖川郡、以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的广陵郡、出自匈奴族陈氏的河南郡、出自陈寔之后的武当郡、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的冯翊郡、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的京兆郡等。陈姓主要堂号有:颍川、延庆、三恪、德聚、德星、颖川、四勿、绳德、两宜、溥泉、德胜、建业、文星、文蔚、祯华、聚奎、奎焕、时思、福田等。
二、入明与定居
西晋永嘉之乱后,“江左衣冠望族”纷纷渡江南下,其中就有林、陈、黃、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徙居建宁等地。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颖川陈氏的陈实七世孙陈润(字文奋)“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任福州尹,陈润生有6子,散居福建各地。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寔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領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其后代遍佈漳泉,称为”将军派”。这二支陈氏的后裔后来逐渐流入三明境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三明进行福建省重工业业基地建设后,漳、泉及省城许多陈氏干部、职工到三明参加基地建设,并且定居三明。
南北朝时,广东梅州一支陈姓迁居宁化石壁。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中中丞陈雍同次子陈苏从浙江吴兴迁到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陈雍,字月铭,唐龙朔二年(662年)生于江苏吴兴。据永安贡川《陈氏宗谱》载:“陈本妫满姓,其源出于虞舜。至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妫满公封于陈,遂以为氏。汉晋名世著于史册。至霸先受梁禅的江南之地,称帝者五世,后失驭。至隋唐而陈氏出仕者纷纷显名枢要。”陈雍有3个儿子。长子陈苏徙宁化石壁,第三子陈运徙迁建州,次子陈野随父陈雍定居南剑州(今南平市)沙阳(今沙县)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永安贡川陈氏逐渐繁衍播迁至永安上坪、大湖、曹远、安砂、小陶、永安城关等支系。其中,北宋末年,陈雍第十三代孙陈麟(字梦兆)移居到上坪九龙村,后裔播迁到永安城关等地。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陈雍第十二代孙陈大易(讳荣椿,字灵筠)授处州龙南令,挂冠托渔于九龙滩下,见龙安山水奇峻卜而居之,成为安砂陈氏开基始祖。陈雍十四代孙陈君用迁居永安大湖,其子孙播迁到小陶、罗坊等地。
唐天宝元年(742年),陈雍长子陈苏迁居宁化石壁。(宁化湖村《陈氏族谱》)
唐兴元元年(784年),陈济从永安上坪迁居鹤冲(今大田福塘)。
唐代,陈雍的第十世孙陈偁随父(陈世卿)迁居于沙县城区(现沙县凤岗街道)。
唐末,河南省固始的陈千郎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为三司左承旨员外郎,居于福州南大义;其第三子陈柄迁居闽清县二都云龙乡祭上村。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陈柄的第八世孙陈文华自闽清云龙乡际上避居尤溪二十都长安里奎峰(现汤三奎兜),为汤川奎峰陈氏始祖。明永乐五年(1710年),其第七代孙陈元开开基于尤溪台溪莒洋。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陈文华的第十九世孙陈坛人携子陈乃咸、陈乃威、陈乃融迁居赤墓湖东寨;清乾隆九年(1744年)湖东寨失火,大部分人陈氏返回原祖地,唯留陈乃威重建湖东寨。如今,尤溪汤川陈姓已约有2000人,主要分布在汤三奎兜(奎峰)、丘山、赤墓乌边洋、溪滨上洋等地。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应辉、陈应耀从侯官仁洋迁居尤溪梅仙庆兜乔。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陈应辉的第二十四世孙陈新滋从梅仙庆兜乔迁居梅仙谢坑村坑兜,为坑兜陈氏始祖。
宋时,贡川陈雍第七世孙陈维移居二十四都历西(今梅列区列村),陈舜移居尤溪县,陈文靖移居三明岩前横坑。第九世孙(次子陈野一脉)陈世卿迁居明溪胡坊柏享陈村。陈世卿后裔播迁明溪县城关、瀚仙连厝、雪峰等地及清流县的东坑、苍龙等地。第十世孙陈建迁居将乐县。第十二世孙陈之美迁沙县大西山,陈师文迁居沙县,陈小八迁居宁化龙潭。第九世孙陈世昆支派中,其后裔陈五四迁居尤溪,陈润昌迁居三明梅列;陈炳宗迁居明溪县城东门,陈梦远迁居三明忠山,陈万五迁居沙县前村,陈德焕从安砂迁居沙县洋口,陈七十二迁居尤溪县,陈大四迁居尤溪埔头村;陈文荣迁居沙县,陈大十五迁居三元中村,陈必德、必裔、必土、必魁四兄弟迁居建宁东风潭,陈成全、舜岳迁居建宁。
北宋徵宗年间(1101~1125年),仙游县双山陈氏迁居尤溪新阳的葛竹是葛竹现有三姓(纪、黄、陈)最早的开基者之一。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5年),陈阙从仙游县埔兜迁居尤溪县中仙乡东华村沶头自然村。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莆田仙游的陈胤迁徙白羊甫(今大田秀岭)。
北宋时,永安贡川的陈升出任尤溪县事,满任后居于后山,北宋熙宁年间(1068~1085年),迁居尤溪坂面乡京口村秘盂,为坂面秘盂陈氏。同期,一支陈氏从福建的顺昌榜山迁居沙县的夏茂;后裔分衍于夏茂的塔边(今洋元村辖地)、黄山(今上碓村辖地)、水头等村。陈雍的后裔陈贵公从永安上坪迁居沙县长红村大坑。
北宋末,陈庆二从德化县葛坑乡迁居尤溪坂面的上林自然村,为坂面山岩陈氏。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陈六六为避战乱从永安九龙村迁居尤溪管前洪村香山,为尤溪管前陈氏开基始祖。如今,管前陈氏有人口4755人,主要分布在东上,皇山,洪村,村尾,洪坑,南华等地。绍兴二十年,陈昇后裔陈文阙从仙游县蔗头山迁居大田县梅山乡秀岭村白洋铺再进坑园;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君富从大田县梅山迁居尤溪县新阳镇龙益村龙泽;陈月三大田县梅山迁居新阳镇上地村上糗自然村。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永安贡川陈雍的第二十四代孙陈晏五(讳元亮)从永安贡川迁居大田县上京。其第四子陈十(号乐径)再迁居上京的径山。明天顺元年(1457年),陈充七从上京迁居尤溪城关;数载后,其子陈履安迁居尤溪二十六都后慕(今台溪乡象山村),为象山村陈姓开基始祖。明嘉清十年(1531年),陈廷七、陈彩二从大田县上京径山迁居尤溪坂面的大坪村官坑,为坂面大坪陈氏。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陈公美从闽清际上迁居尤溪十二都瑶峰(今联合乡联东村),为联合陈氏开基始祖。陈伯良之子陈志公的后裔从东边分支到联合村。联合陈姓主要有联东、联合、东边、惠州、吉木、联南等支系。约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陈伯良从联东村瑶峰自然村迁居联合东边村;其后裔散播联合、联南等地。清同治六年(1867年),东边陈姓第十五代孙陈清婉(国宝公)从联合村洋中自然村迁居联南村南山头。如今,联合乡陈姓有人口4036人,主要分布在联合、联东、吉木、惠州、东边、联南、联西、岭头等地。
南宋景定年间至咸淳初年(1260~1265年),江西南城、广昌和福建邵武禾坪陈姓分别迁入建宁县黄埠乡、里心镇及客坊乡。南宋末,有江西南丰陈姓迁居建宁溪源。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福建德化后格巷陈大六迁徙陈吴(今大田县吴山)。
宋代,又有几支陈姓迁入宁化。据《崇正同人系谱》及《陈朝王室世家避乱迁石壁乡》载:宋时,陈魁率族人97人(也有称93人)迁居宁化石壁。《阿婆风土志》载:南宋时,一支颖川陈姓渡江南下至江西湖口,溯赣江折东至宁都,后从江西石城徙居宁化。据广东平远《陈氏族谱》载,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的状元陈文龙的裔孙陈季仲、陈季宣迁居宁化,其中陈季宣居宁化石壁。宋末,陈实后裔陈万顷迁居宁化石壁。
宋代,永安贡川陈氏的一支迁徙至陈村(今明溪湖坊柏享村)。南宋末年,因战祸连绵,陈文陆从陈村迁居旧场,10多年后又从旧场迁居清流的东坑。陈文陆为清流东坑陈氏开基始祖。
南宋末,陈冥六从仙游柘山移居尤溪坂面后吉(原地名金井坊),为坂面村后吉(含后洋坪)陈氏。
南宋末元初,南平樟湖陈氏始祖陈昂之次子陈高二迁居尤溪十七都潭坑;明正统元年(1436年),其后裔陈缘道迁居到洋中樟溪坂;明天顺三年(1459年),陈缘道的长子陈章贤(字钞山)定居于浮山尾;陈章贤的第七代孙陈起声定居于洋中厝。
南宋末至元初,永安贡川陈雍后裔迁徙将乐;其中,陈思志迁居将乐古楼(今白莲镇鼓楼村古楼自然村),陈文煃迁居将乐升平(今白莲镇白莲村升平自然村),陈胜迁居将乐南胜,陈彦辉迁居将乐铺下(今南口乡舍坑村铺下自然村),陈彦万迁居将乐舍坑,陈四郎迁居将乐陈厝,陈选、陈显昌迁居将乐蛟湖,陈元海三兄弟迁居将乐光明乡。同时,福建上杭珊湖陈三十四郎后裔陈淑瑞迁居将乐安仁乡元洋村忠华自然村,陈福昌迁居光明乡光明村。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山坊、洋地、楼杉等村。
元中统二年(1261年),陈四十从永安葛口迁居尤溪管前东上东华山。
元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第八世孙陈行简任福建省延平府通判,举家徙居延平。他有5个儿子:长子万一卜居尤溪;次子万二,名光,字子明,居泰宁城关;四子万四居泰宁上青乡三地村。故泰宁陈姓分别尊陈万二、陈万四为开基始祖。元元贞元年(1295年)陈天顺次子陈起明迁居宁化龙下窠,命名陈家地。据宁化横琐(龙下窠)《陈氏族谱》载,陈天顺因父陈文龙因在朝政治上不得志,避居安沙牛栏角。至元代元贞元年,陈天顺的次子陈起明迁居宁化。
元末明初,陈章三的后裔从永安的贡川迁居沙县的湖源等地。
明永乐三年(1404年),陈进七从尤溪城关吴厝呈迁居坂面溪西大祖厝, 为坂面溪边陈氏。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陈如琏的次子陈善二从尤溪新桥(今新阳镇)登第(山)村迁移至上园定居,为坂面芹洋村上园陈氏。
明成化二年(1466年)江西一支陈姓迁居建宁县严田。同期,陈十九从大田县四十九都迁居尤溪坂面的际头村,为坂面际头陈氏。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尤溪后吉(含后洋坪)陈姓第九世孙陈维移居沙邑尾(现为三明梅列)。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陈文三从沙县郑湖小炉迁徒至尤溪四都岭头(现在西城镇凤元村岭头自然村)。明成化间(1465~1487年),陈宗改从永安贡川迁徙至尤溪四都新林乡(现西城镇新坑村)。
明正德八年(1513年),陈阳贵、陈阳益、陈阳坤三兄弟从漳平县河牧里牛橺角村行居尤溪九都坂,后又转徙至尤溪六都半山垅(即西城镇新联村丘洋)。明正德十二年,陈顺六从大田县后隔洋迁徒至尤溪县回都真武山(今西城镇山连村隔头自然村一山名)。
明嘉庆十本年(1537年),大田陈氏迁居尤溪梅仙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陈九渊从漳州府漳平县和睦里西埔上营迁居尤溪梅仙通演村洋头。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陈昌伯从沙县葛口迁居尤溪管前洪坑。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陈積期从安溪桃舟迁居尤溪二十八都古迹口,后复迁上村(今常山)崎头山,为坂面古迹常山陈氏。
明崇祯九年(1636年),陈元举从大田井屋迁徒至尤溪西城的湆头湆下自然村。
明代,永安贡川陈氏迁居尤溪的埔头村大埔。陈王海从大田县迁居腾洋村丁头洋,其后裔分支台溪洋尾。
明末清初,永安上坪陈氏迁居沙县的井后村。沙县龙坑村的陈氏也是从永安上坪迁入的。这一支陈氏先居城关,后迁至杜坑(今垅坑)。同期,永安贡川陈氏族人也迁居青州的青州村、澄江楼村和高砂的渔珠村、沙县七都(今南阳乡大基口村)等地。沙县灵元村的陈氏开基祖为陈万崶。这一支陈氏迁居路线为:明代时从永安贡川迁至上坪,又转辗迁徙至连城姑田镇城兜村,后再迁入沙县灵元。同期,古楼陈思志的后裔先后迁居将乐漠源乡大坊村岭头自然村、张源村和白莲镇大王、小王、大里等村以及古镛镇玉华村苦竹自然村、光明乡永吉村。
清顺治七年(1650年),陈仁善与陈文荣从尤溪二十三都东华迁居尤溪城关腾洋村下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陈正豪的三个儿子:长子陈子居、次子陈子荣、第三子陈子拔从尤溪梅仙镇谢坑、坑兜迁居尤溪联合的联西。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陈士璜从莆田涵江新县村迁徙至尤溪沙洲,后迁居于尤溪城东路口。同期,陈宗浩从沙县南阳大基口迁入沙县茶丰峡大水湾,并在此兴建了“孝子坊”。
清嘉庆五年(1800年),陈有南从永安市贡川镇迁徒至尤溪西城的湆头村上街,碾转移址至尤溪西城的太平桥头(前厝尾自然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陈公文从南安县彭公里九十都迁居尤溪联合的惠州村。陈椿与陈河、陈海从惠州村迁到联合的吉木村。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躲避土匪,永泰县嵩口镇裡洋村石皮坑陈氏移居尤溪中仙赤坑林,后迁入吉华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陈由七从永安贡川迁徒尤溪湆头祖坂。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又有一支永安贡川的陈氏移居沙县富口。清代,永安陈氏迁居沙县南霞乡溪源村。清晚期,又有泉州的一支陈氏迁居沙县南霞乡南坑仔村。
清末,德化一支陈氏迁居尤溪梅仙双峰村。
民国时期,大田文江、尤溪坂面等地陈氏族人为逃避“抓壮丁”迁居沙县墩头村。同期,有福州、古田、莆田、惠安、泉州等地移民迁居将乐城区。
20世纪60年代,莆田陈姓移民迁居将乐高唐赖地。1958年,又有闽清县陈姓移民迁居将乐黄坑口;莆田陈姓移民迁居将乐会石村。将乐万全乡陇源村陈氏部分来自浙江龙泉,部分来自沙县夏茂,部分来自长汀。
三、迁移
唐末,永安陈氏开基始祖陈雍的第三子陈运迁居福建省闽清。
宋代,陈雍第六世孙陈典度移居江西太和县。第七世孙陈章移居二十九都王原,陈文殷移居福清县。第九世孙陈世隆移居长乐县。第十世孙陈闰城迁连城隔川。第十一世孙陈恺迁居真州。第十二世孙陈太斩迁闽县,陈师德迁江苏苏州经历。陈可法迁闽清。陈大初迁江西宁都。陈大进迁江西吉安府。陈范迁江西吉水县。陈九经迁连城;其后裔播迁到龙岩、上杭、宁化等地。
第九世陈世昆支派中的后裔迁广东大埔,陈大经迁广东梅县,陈瑊迁南平,陈润吕迁兴化,陈五八、五十迁漳平县,陈志云迁江西南昌府,陈佥迁浙江奉化,陈应礼迁广东潮州,陈祖茂、祖盛、祖德、祖生、祖太五兄弟迁居南平水南街,陈盛荣迁居福州,陈步墀迁延平,陈瑞抢迁江西。
元代,泰宁陈氏始祖陈行简的第三子陈万三迁居江西黎川黄竹街,第五子陈万五迁居江西南丰县。留居泰宁的陈万二有3个儿子,其中长子陈顺甫迁居邵武拿口镇;次子陈成甫迁居邵武桂林乡层峰。
明天启六年(1626年),尤溪坂面常山陈氏第七代孙陈天进、陈天居迁往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下。
明代,尤溪联合东边陈氏始祖陈伯良的第三子迁居剑州(今南平)。
从明代始,尤溪汤川奎峰陈氏陆续外徙至闽清、永泰、南平、顺昌、闽侯等地。其中,明代时,第七世孙陈文招迁居闽清十七都半岭,陈善甫闽清十六都白去渡樟边;第九世孙陈显十迁居闽清坂头;第十一世孙陈世明移居永福县下金沙岩口;第十二世孙陈惠十迁居闽清十二都下洋,陈祖五迁居永福莲坑;第十五世孙陈富妹迁居闽清十一都隔兜,陈细弟迁居闽清山居洋,陈士勋迁居永福莲坑,陈石金九后裔迁居闽清岚峰(林中),陈阿驴移居闽清。
清康熙元年(1662年),尤溪坂面后吉(含后洋坪)陈姓第十四世孙陈首移居德化县上涌乡岭头村。
清代,尤溪汤川奎峰陈氏第十六世孙陈胜养迁居闽清十一都宝山,陈阿郎移居仙游县梧宅洋;第十七世孙陈积昂移居闽清;第十九世孙陈嘉言移居浙江,陈新利迁居连江马鼻;第二十世孙陈九明迁居闽清十二都;第二十一世孙陈盈瑞(字廷祥)的三子迁居永泰长庆 。
第二节 分布
陈姓为三明市的第一大姓,共有人口25917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67%;其中,尤溪县陈姓人口最多,有66755人,占全市陈姓总人口的25.76%。其它依次为:大田县55097人,永安市31079人,三明市区29353人,沙县21104人,宁化县14799人,建宁县10139人,将乐县9626人,清流县8256人,明溪县7925人,泰宁县5055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陈姓人口29353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0.33%。其中,三元区有陈姓人口15461人,分布于城东乡1793人,中村乡1408人,莘口镇2059人,岩前镇2419人,城关街道2263人,富兴堡街道1917人,白沙街道3004人,荆西街道599人;梅列区有陈姓人口13892人,分布于列东街道6221人,列西街道4181人,徐碧街道1864人,陈大镇899人,洋溪乡817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陈姓人口79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6%;其分布在城关(含雪峰镇)2468人,沙溪乡398人,夏阳乡1012人,枫溪乡102人,夏坊乡487人,盖洋镇1091人,瀚仙镇735人,胡坊镇1075人。
三、永安市
永安陈姓人口有31079人,在全市姓氏人口列第1位,占全市总人口的9.72%。其主要分布在:贡川镇井岗、南坂、新发冲、双峰、观成、集凤、攀龙、红安村,上坪乡九龙、铜盘、甲圣、龙共、共裕、大进、上坪、荆坪村,安砂镇凉坑、曹田、青村、玲珑、江坊、水碓、水南、热水、苔菇村,曹远镇下墩村,大湖镇新洋、上甲、瑶田、冲一村,西洋镇新街、旧街、下洋、林田、下街、虎山、岭头、吉岭、葛州、桂溪、西洋坑、银坑村,青水畲族乡龙头、新村、东井、过坑村,小陶镇桐林、新民、吴地、上坂村,罗坊乡桥头、左拔、溪源村,燕北街道西坑村和永安城关等。
四、清流县
清流县陈姓人口约有825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0%;其主要分布在东坑、蛟坑、范元、沧龙、和元、陈家屋、阳坊、新村(田源)等村。具体分布为:龙津镇1416人,嵩溪镇508人,嵩口镇1888人,林畲乡149人,灵地镇80人,沙芜乡231人,田源乡594人,温郊乡132人,余朋乡2053人,里田乡68人,李家乡365人,赖坊乡53人,邓家乡113人,长校镇52人,东华乡554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陈姓人口1479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7%;在全县16个乡镇都有陈姓。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陈姓人口55097人,为全县人口最多有第一大姓,占全县总人口的15.05%;其姓氏人口比重和人数均列全市第二位。大田陈姓人口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105个村;百人以上的村有74个;5000人以上的乡镇有4个:太华镇、梅山乡、县区、石碑镇,其中太华镇7728人,占全县陈姓总人口的14.03%。陈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太华群团村,有2220人。陈姓人口在大田县的具体分布为:县区6049人,华兴乡771人,屏山乡4639人,济阳乡407人,武陵乡2005人,谢洋乡265人,吴山乡3689人,文江乡3627人,梅山乡7198人,前坪乡230人,均溪镇3609人,上京镇4858人,广平镇369人,桃源镇1956人,太华镇7728人,建设镇1418人,石碑镇5587人,奇韬镇692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陈姓人口667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95%;其姓氏人口比重中占全市第一位,人数也列全市第一位。全县陈姓人口5000人以上的乡镇有5个:坂面乡、新阳镇、台溪乡城关镇、西城镇,其中坂面乡有8871人,占全县陈姓总人口的 13.29%。具体分布为:城关镇7214人,梅仙镇3706人,台溪乡8014人,管前镇4770人,八字桥乡1320人,联合乡4469人,新阳镇8283人,洋中镇4398人,西城镇6591人,中仙乡3677人,溪尾乡1252人,汤川乡1995人,坂面乡8871人,西滨镇(含尤溪口)2095人。
八、沙县
陈姓为沙县的第二大姓,有211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1%;具体分布在凤岗街道5420人,虬江街道2158人,夏茂镇1293人,青州镇2229人,高砂镇466人,高桥镇736人,富口镇2060人,大洛镇335人,南阳乡557人,南霞乡1324人,郑湖乡1097人,湖源乡2429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井后村、龙坑村、灵元村灵元、际口村、西郊村、西霞村,虬江街道的茶丰峡村、长红村、墩头村、金泉村、柱源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洋元村塔边、上碓村黄山,青州镇的青州村,澄江楼村,管前村,涌溪村,洽湖村,胜地村坂头、沉坑,朱源村尾村,高砂镇的高砂主村、渔珠渔溪湾,高桥镇的官林窠村、官庄村、杉口村、正地村,富口镇的白溪村、白溪口村、堆积坑村、富口村、荷山村、姜后村、柳坑村、罗溪村、延溪村、岩地村、洋花坑村,大洛镇的大洛村,南阳乡的西坑村、坡科村、大基村、竹山村、木科村、华村村、大基口村、南阳村,南霞乡的溪源村、南坑仔村、松树坑村潘坑、茶坪村,郑湖乡的长村村,湖源乡的锦湖村、城前村都是陈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全县陈姓总人口有962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3%。县内陈氏居住地有白莲镇鼓楼村古楼、白莲镇白莲村升平、南胜、南口乡舍坑村铺下、舍坑、陈厝、蛟湖、光明乡、安仁乡元洋村忠华、光明乡光明村、黄潭上峰村西溪、黄潭西湖村、高唐镇邓坊、高唐山坊、高唐洋地、高唐楼杉、万安镇万安村,安仁乡岭头村、上际村元厝洋自然村、蜈蚣鼻村大南坑,大源乡将王坑村,水南镇乾滩、渡头、三班、新兴等村和金华、银华等社区,古镛镇山门村、梅花村梅花井和圳头自然村、和平村及百花、龙池、华山等社区,共计41个村和5个社区。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2350人,高唐镇1024人,光明乡242人,漠源乡234人,南口乡918人,白莲镇1877人,黄潭镇409人,万全乡202人,万安镇489人,安仁乡769人,大源乡238人,水南镇754人。
十、泰宁县
泰宁陈姓人口有50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6%。泰宁陈氏有二支:(一)陈万二三个儿子中,只有三子陈信甫留居泰宁城关。陈信甫支下后裔除居泰宁城关外,部份徙居泰宁下渠乡的陈元村、上青乡的上东山、大布乡的双坪(举兰)等地。(二)陈万四支派居上青乡三地村。由于,三地村山高地窄,条件艰苦,人口繁衍比较慢。陈姓人口在泰宁县的具体分布为:杉城镇2715人,朱口镇349人,上青乡731人,新桥乡121人,大田乡266人,下渠乡230人,开善乡168人,梅口乡141人,大龙乡334人。
十一、建宁县
陈姓为建宁县的第二大姓,有人口1013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6 %;其主要分布在:溪口1514人,濉城1358人,伊家1192人,里心1135人,溪源1070人,客坊、黄坊、均口约有1000人,金溪657人,黄埠439人。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宗谱》始修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由陈祥道作序。该谱于清顺治十六年因水灾流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族人请桂峰蔡凤翔重新编修族谱。新修族谱于民国37年(1948年)、1987年重修,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族规,世传,村址地图,先人坟址等。
尤溪洋中康林林山《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康林林山《陈氏宗谱》始修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由陈祥道、陈旸道兄弟合纂并序;二修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懋清先生修纂并序;三修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陈燮理斯氏修纂并序;四修于民国29年(1940年),由蔡和充先生修纂;五修于1986年,由黄明清修纂。其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凡例,坟址,村址,诗赞、世传等。
尤溪溪尾陈姓
尤溪溪尾大宁蒋狮洋《陈姓家谱》
尤溪溪尾大宁蒋狮洋《陈姓家谱》始修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由裔孙陈祥道主持编修,至今共修撰四次。其内容包含祖先画像、谱序、家规、世系、科录、诰书、诗文、对联、前人逸事、历代名人、墓形、像赞、田山契约、世系等,并有描绘儿孙定居地图一幅。
尤溪溪尾秀峤村《陈姓家谱》
尤溪溪尾秀峤村《陈姓家谱》始修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由裔孙陈祥道主持编修。该谱共修撰五次,谱系源流撰修清楚,完整无缺。
永安贡川《陈氏宗谱》
永安贡川《陈氏宗谱》始纂于宋代,由六世孙陈昂主持编修。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陈华主持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族规、勅诰、世系图、世传、坟图、年号等。明正德九年(1514年),由二十四世孙二十郎主持重修。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陈宗荣主持重修,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了祠图、大宗祠追远堂记、恩命录、联句、历代科举、碑记等内容。清道光年间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文华主持重修,在上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源长社书册”、祠坪引记等内容。2000年,由绍铨、锡华、效容、达祥等主持重修。该谱至今共修谱7次。
尤溪台溪凤山《陈氏宗谱》
尤溪台溪凤山《陈氏宗谱》始修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明隆庆三年(1568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民国20年(1931年)、1991年续修。
尤溪联合瑶峰《陈氏宗谱》
尤溪联合瑶峰《陈氏宗谱》始修于南宋淳熙七年(1175年),由第六代孙陈选编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民国25年(1936年)、1983年重修。该谱内容有源流、谱序、世系图、叙、序、各行字派、始祖宗枝派别图等。
二、元、明、清及民国
尤溪西滨彭坑《陈氏族谱》
尤溪西滨彭坑《陈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由第十五世陈文荘主持编修。由元朝到明朝历代的族长都有进行重修。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由第十九世陈甫主持重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由第二十八世陈绍湖主持重修;民国年间,请岳阳炳秋增修;1986年,由陈世巧主持增修;2001年,由陈长格主持增修。
泰宁县《陈氏族谱》
该谱始修由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由陈万二支派修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续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行了二修。此后该谱经过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三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四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五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六修,清光绪十九年(1922年)七修。1998年,上东乡陈姓后裔又对《泰宁县陈氏族谱》进行了续修,此次续修由陈氏后裔陈利贤主修。
尤溪台溪西吉《象吉五房谱牒》
尤溪台溪西吉《象吉五房谱牒》始修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第九世孙陈诚主持编修;并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年)、清雍十一年(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年)、清光绪七年(年)、民国23年(1934年)、1987年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勒诰、世系图、世传、坟图、年号。每套共7卷,西吉陈姓共分五房,每房各一套。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族谱》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族谱》始纂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第十二世裔孙陈松编纂;其内容有源流、谱序、谱系图等。民国34年(1945年),该谱由二十二世裔孙陈光山等主持重修,由陈正水等主纂,由林焕文撰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族谱凡例、族规、族贤传略、记事、历代科举等内容。
尤溪洋中天堂村《陈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陈玉道主笔并序;二修于清雍正二年(1724),由林智主笔并序;三修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由栢山氏元甫先生主笔并序;四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陈庭馥等撰写并序;五修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妫后郡庠生陈俊光主笔并序;六修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由上塘王友民、王占清合作编修并序;七修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陈亨桂、陈禹三、陈玉友主持,敦清王占清主笔并序;八修于1986年,由陈学炳主笔并序。
尤溪溪尾长华村《陈姓家谱》
尤溪溪尾长华村《陈姓家谱》始修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由吴森庆编修。1984年,该谱由黄林村林升重新修补,其内容有谱序、山场、田地界线祖祠地址、世传、世系文图等。
清流县《东溪陈氏族谱》
清流县《东溪陈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分别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二年(1876年)等时间进行过6次重修。据该谱记载,明代,东坑陈氏子孙共有13人外出作官;清代有5人外出为官。清代,东坑陈氏子孙获庠生以上科名的有80多人。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族谱》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族谱》始纂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第十六世孙陈朝恩主持编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该谱由第十八世孙陈锦鲤主持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谱系图、历代科举宦官录、碑记等。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该谱由台川傅、陈肖主持重修,在原谱基础上增加了联句,人物志等内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谱由第二十四世孙陈炳芳主持重修,民国28年(1939年)由第二十四世孙陈仁山主持重修,1989年由第二十七世孙陈子文主持重修。
尤溪中仙华口村《陈姓族谱》
尤溪中仙华口村《陈姓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本因年久保管不慎遗失。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第十二世孙陈永焞重修族谱,内容有渊源,谱序,世系图等。该谱于2007年由陈世碧主持再次重修,在原谱基础上增加祠图,先祖神位图,先祖陵墓图,辈份编排,追源认亲,后记等内容。
尤溪梅仙谢坑《陈氏族谱》
尤溪梅仙谢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后又有过几次续修,最后二次续修在1986年、2007年。
尤溪八字桥《洪牌陈氏家谱》
尤溪八字桥《洪牌陈氏家谱》始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先祖陈其洪主持修纂。清咸丰七年(1857年)十月初旬,族谱不幸被大火烧毁。现存族谱为1999年重修本。
尤溪坂面古迹常山《陈氏族谱》
尤溪坂面古迹常山《陈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谢九鼎编修,1998年由陈光清主持重修。
尤溪台溪《陈氏族谱》
尤溪台溪《陈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陈福礼主持编修;并于民国10年(1921年)、1989年重修。该谱共1卷;内容有序文、世系、传赞、祖莹等。
建宁县《陈氏族谱》
建宁县《陈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陈氏第16世孙陈福吉主稿,并由进士出身的沧州知府徐时作撰序的。此谱于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由第18世孙陈昌桂主稿,第19世孙陈兴鳌作序进行重修。其主要内容记录了族规、祖坟图、墓志、官宦录、各房分支人员生殁情况等等;其分类情况有卷首目录、序言、源流考、世系图、分支人员情况等。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陈氏17世孙陈绪明主稿、何毓鳌作序,对《陈氏族谱》进行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由陈伯升主稿进行四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第20世孙陈文仪主稿、杨瀚作序进行五修;中华民国7年(1918年),由陈氏22世孙陈帝卿主稿、陈光升作序进行六修;民国30年,由第22世孙陈让杰主稿进行七修。每次重修除增各房子孙名录外,其余体例变化不大。1995年,在建宁县溪源乡大岭村对《陈氏族谱》进行重修。由陈让胜任总理事,以集体名义作序。该谱分13册1000页约30万字。分12支房。内容上无明显变化。在页目、分卷、分类上存在不少混乱。
尤溪台溪书京《陈氏京山族谱》
尤溪台溪书京《陈氏京山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并于清顺治三年(1865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38年(1949年)、1980年重修。其内容有:谱序、实情祠堂重新序、京山舆记、世系图履历谱等。
尤溪坂面肖坂官田《陈氏宗谱》
尤溪坂面肖坂官田《陈氏宗谱》始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王廷武编写。该谱共100多页,4万余字。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宗谱》始修于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由陈元友作序。该谱牒原件已失存,现存族谱为清光绪二十年(1886年)由陈朝愷撰写并序的。新修族谱于民国301年(1942年)、1990年续修,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世传,历代科举人文,族约,坟址等。
尤溪台溪象山《陈氏宗谱》
尤溪台溪象山《陈氏宗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陈元臣主持编修,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48年(1949年)、1982年重修。该谱内容有源流、序言、地舆、文墨、规制、道路、石坡、学校、石寨、产业、人物、杂志等。
尤溪西滨七里《陈氏族谱》
尤溪西滨七里《陈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陈捷元编修。
尤溪坂面大坪官坑《陈氏族谱》
尤溪坂面大坪官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裔孙陈奎光主持编修。该谱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詹文明龙田先生重修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裔孙邑痒生陈有成重修序,民国37年(1948年)由南平流芳学校的朱日章重修,1994年由峙峰林胜芳重修序。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宗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陈森林修纂并序的。该谱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民国31年(1942)、1988年重修。
尤溪中仙岭下村《陈氏族谱》
尤溪中仙岭下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续修。
尤溪新职大坋《陈氏族谱》
尤溪新阳大坋《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民国28年(1939年)、1983年曾续修。
尤溪西城光林村《陈氏家谱》
尤溪西城光林村《陈氏家谱》始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989年由陈元双重修。
尤溪西城新坑村《陈氏族谱》
尤溪西城新坑村《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陈德熙主持第三次编修。该谱共268页,约6万余字。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族谱》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其第十七世祖、族长陈起相主持修编。1980年,该谱由其第十九世祖、族长陈昌恒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世系图、世传、坟图、年号等。
尤溪中仙西华《陈氏族谱》(支谱)
尤溪中仙西华《陈氏族谱》(支谱)始修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郑师桥,郑禹功两位先生编修;该谱共12小本,有序、源流世系、世传、乡图景点、词图、坟图,历代科举文人等内容。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宗谱》始修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其世孫陈大乾、陈洪养执笔编修并序。该谱尚未完整,于1996年由该族世孙陈有銮对天房(该族分天、地两房)续修;于2005年,由该族族长陈洪成主持,编修。
尤溪中仙竹峰村《陈姓谱牒》
尤溪中仙竹峰村《陈姓谱牒》始修于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于1983年、2000年两次续修。全书共187页,91080字。
尤溪台溪莒洋《陈氏谱志》
尤溪台溪莒洋《陈氏谱志》始修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台溪乡洋头村郭仁山先生编修。该谱共四册。
尤溪西滨西洋《陈氏宗谱》
尤溪西滨西洋《陈氏宗谱》始修于民国10年(1921年),由陈梦安主持编修;民国30年(1941年),由友城公主持续修。该谱分前言、序、世系排列等内容,达50余页。
尤溪台溪盖竹《陈氏族谱》
尤溪台溪盖竹《陈氏族谱》始修于民国28年(1939年),由陈智及主修;并于1982年由陈智及重修。
尤溪坂面肖坂东山《陈氏宗谱》
尤溪坂面肖坂东山《陈氏宗谱》始修年代不详,因失火烧毁。民国29年(1940年),由陈重仁修编新谱。该谱共50多页,1万余字。
尤溪西城联建村《陈氏族谱》
尤溪西城联建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4年(1935年),由陈德教主持编修。该谱共80页,约3万字。
尤溪西城凤元村《陈氏族谱》
尤溪西城凤元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6年(1947年),共有307页,约有5万多字。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族谱》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7年(1948年),由其第十二世孙陈啟坤、陈啟金和陈元得等主持编修。该谱内容有引、谱序、家规、世纪、祝文、画像、墓图等。
尤溪坂上园陈氏《登第家谱》
尤溪坂上园陈氏谱牒已于民国战乱时期,连同民房一并被烧毁。现仅存《登第家谱》复印件一本,谱牒中记录有关陈氏家族繁衍生息、文物、名人等信息。
尤溪坂面际头陈氏《颍川郡赎谱世系纲目》
尤溪坂面际头陈姓前人曾著有族谱《颍川郡赎谱世系纲目》一书,始著时间不详,记录颍川君家历,际头陈氏繁衍世袭等情况。
将乐《陈氏族谱》
据了解,将乐全县保存族谱的陈氏聚居地有古楼、升平、陈厝、舍坑、铺下、光明、张源、忠华等自然村(具体修撰情况不详)。各地陈氏因属于不同支脉,所以族谱中所立排行字辈各不相同。如:陈厝村陈氏字辈为:“应贤昭世德,忠义锡繁禧,书礼传家学,文章华国基。后又增字派:立兴俊绪家乘远,兰桂芳名德泽长,簪缨永续人文启,凤翥龙翔庆其昌。”舍坑村铺下及白莲村升平陈氏字辈:“文章万立兴,泰宇际时清,庆祝赓飏盛,春光海岱明,笙簧喧郅治,黼黻繍昇平,蒂固根深稳,千年玉树生。”古楼村陈氏字辈是:“永初生天经纶,尧禹智睿安仁,贤能熙朝蔚起,文章荣宠席珍。后新增字派:传芳百世茂盛,祯祥万代兴隆,肄书铭臣尚国,忠良裕后其英,大本宗源远淳,怀先世泽长存,蓝田种玉累果,景运值若阳春。”光明村陈氏字辈:“世代家书,其祥长发,尊祖敬宗,庆功颂德,修本思源,承先法则,富贵荣华,光辉秀稚。”万全乡陇源村陈氏字辈:“嗣显宏深广,必公福贵文,仁义起登庭,世宗完子有,继家润承泽,先德长太邱。后续字派为:太邱育英贤,颍川产桢干,美谈千秋播,典型万古存,常传忠信道,延庆吉兴昌,树立尚方志,在裕克流芳。”
各族谱针对不同情况,立了一些族规和族禁,如父母当孝,兄弟当亲,宗族当睦,诗书当读,赋税当缴,族谱当修,争讼当止,坟木当护,行止当端等,对教育后代子孙,净化宗族风气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族观念的影响,其中也有一些糟粕。如禁止异姓继嗣、寡妇招赘;禁止子孙从事演员、衙役等所谓的卑贱职业。
宁化湖村《陈氏族谱》
宁化湖村《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唐天宝元年(742年),陈雍长子陈苏迁居宁化石壁。
宁化横琐(龙下窠)《陈氏族谱》
宁化横琐(龙下窠)《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元元贞元年(1295年),陈天顺次子陈起明迁居宁化龙下窠,命名陈家地。
大田福塘《陈氏族谱》
大田福塘《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唐兴元元年(784年)陈济从永安上坪迁居大田鹤冲(今大田福塘)。
大田秀岭《陈氏族谱》
大田秀岭《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莆田仙游的陈胤从仙游迁徙至白羊甫(今大田秀岭)。
大田县吴山《陈氏族谱》
大田县吴山《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福建德化后格巷陈大六迁徙至大田吴山。
明溪胡坊《陈氏族谱》
明溪胡坊《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其始祖从永安贡川迁居明溪胡坊柏享陈村。
明溪盖洋《梅溪陈氏族谱》
明溪盖洋《梅溪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先祖原居福建的南安梅溪,后移居德化,下传十四世,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居明溪。
尤溪联合惠州《陈姓族谱》
尤溪联合惠州《陈姓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共修四次,最后一次重修于1985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尤溪西滨华兰《陈氏宗谱》
尤溪西滨华兰《陈氏宗谱》始修于1961年3月,由第七代孙陈续胜主持编修。
尤溪台溪际坑《陈氏宗谱》
尤溪台溪际坑《陈氏宗谱》始修年代不详,由陈凤溪主持编修,并于1962年由陈智禄主持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世系图、年号等。
尤溪溪尾本洋陂头《陈氏宗谱》
尤溪溪尾本洋陂头《陈氏宗谱》始修于1963年,由第二十七代世孙陈明佔、陈明凤主持编修,汤川岳阳陈炳秋缮写并作序。
尤溪台溪坑美《陈氏宗谱》
尤溪台溪坑美《陈氏宗谱》始修于1981年,由陈起上、陈起茂、陈起王、陈宣朝主持编修。
尤溪新阳龙益龙钱《陈氏宗谱》
尤溪新阳龙益龙钱《陈氏宗谱》始修于1984年,由陈庆铨编纂。
尤溪新阳《登第家谱》
尤溪新阳《登第家谱》始修年代不详,原谱于民国4年(1915年)随祖祠被焚而失落。1984年,尤溪联合登第陈氏族人搜集各上祖贡川、上坪、永安、秘盂及各支祖,登第、大坪、上园、荣华、蒙山、大坋、后曲等尚存的旧谱详加整理汇辑成新的《登第家谱》。
尤溪汤川《陈氏族谱》
尤溪汤川《陈氏族谱》原谱已在文革期间遗失。现存族谱为1988年由第二十八世孙陈波生、第二十九世孙陈亨焕、陈亨金主持编修。该谱共165页,其中序40页、谱系60页、谱记65页。
尤溪中仙东华村《陈姓族谱》
尤溪中仙东华村《陈姓族谱》始修于1989年,由西华陈毓准撰修。
尤溪西滨际后《陈氏族谱》
尤溪西滨际后《陈氏族谱》始修于1990年,由陈克显编修并作序。该谱牒共218页,约3.2万字。
尤溪汤川丘山《陈氏族谱》
尤溪汤川丘山《陈氏族谱》修年代不详,由陈如进等人修编。该谱22本,27000多字,还有绘图130余副,在“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由陈传懋、陈传文重新编修,但内容很不完整。现由陈建成继前编写修录,未完稿。
尤溪洋中康隔《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康隔《陈氏宗谱》始修于1993年,由汤川陈亨金,陈亨焕合作补修的一册族谱。
尤溪城西新村《陈氏族谱》
尤溪城西新村《陈氏族谱》始修于1995年,由陈贻派撰写,共406页。
尤溪西滨双洋《陈氏族谱》
尤溪西滨双洋《陈氏族谱》始篡于1995年,由陈熹主编。
尤溪洋中浮洋村苗峰《陈氏宗谱》
尤溪洋中浮洋村苗峰《陈氏宗谱》始修于1996年。该谱共188页,由汤川岳阳陈传懋主笔并序;其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诗赞、世传、坟址等。
尤溪管前《颖川郡皇会陈氏族谱》
尤溪管前《颖川郡皇会陈氏族谱》始修于2003年,由陈圣填,陈宗雄等编修,陈居琛作序。全书共725页,约30万字,主要内容有:序言,遗嘱,契约及证件,族系等。
尤溪新阳龙益龙泽《陈氏宗谱》
尤溪新阳龙益龙泽《陈氏宗谱》旧谱被毁,于2005年,由陈哲操、陈当吉等重新编修。
第四节 文物
一、 祠庙
尤溪汤川奎峰陈氏祖祠
尤溪汤川奎峰陈氏祖祠是入闽始祖陈千郎的第八世孙陈文华与妣洪氏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年)从闽清县龙乡际上村迁入肇基于尤溪二十都长安里汤三村奎峰时,立祠建堂。堂前两口池塘命名“日月潭”。1993年由第二十八世孙陈友本主持重修。
尤溪八字桥陈氏宗祠
尤溪八字桥陈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先祖六六公主持修建。“文革”期间,该祠被拆除,直至1999年在原基地重新修建洪牌陈氏宗祠。
尤溪梅仙谢坑村陈氏祖祠
尤溪梅仙谢坑村陈氏祖祠位于尤溪梅仙谢坑坑兜,始建于南宋。
大田吴山陈氏宗祠
大田吴山陈氏宗祠又名时思堂,座落于大田县吴山村中心的小山坡上,占地约3000平方米。该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原是一座雕梁画栋,飞椽翘脊,气势宏伟的古代建筑。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该祠毁于兵寇。明万历八年(1580年)吴山陈氏族人依基重建上堂四扇。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吴山陈氏族人合族重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德化平埔同宗陈拱为反抗本县官司吏互相勾结把持盐局坑害百姓而奋起造反。清政府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吴山陈氏亦受牵连,陈氏宗祠与周围民房一起被焚毁。清末,吴山陈氏族人又重建时思堂。该祠为歇山式木质结构建筑。1997年,吴山陈氏族人又捐资将祖祠修缮一新。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祠堂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祠堂,又称“福星堂”,座落在尤溪坂面后吉(旧名金井坊),由始祖陈冥六建于南宋末年。该堂坐北朝南,有三层,房百间,亭台楼阁集于一体,错落有致,整座建筑呈“凸”字形结构,具有宋代建筑独特风格,规模宠大,气势恢宏,总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
尤溪溪尾村陈氏宗祠
尤溪溪尾村陈氏宗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毁于“文革”期间,于2000年重修。该祠位于尤溪溪尾村半岭坑底垅,木质结构,典雅古朴。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太邱堂”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太邱堂”座落在尤溪坂面上坂溪西,由始祖陈进七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主持兴建。该堂坐西向东,有正厅、书院横厢、门口埕两幅旗杆,占地面积650平方米。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总祠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总祠位于尤溪洋中樟溪坂,始修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8年),1962年翻盖,1996年又由族人集资、台胞陈福惠捐资再次装修。至今较美观。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分祠
尤溪洋中奖溪派陈氏分祠位于尤溪洋中浮山尾,始修明天顺三年(1459年)。
尤溪中仙华口村陈姓祖祠
尤溪中仙华口村陈姓祖祠位于尤溪中仙华口村后埔山,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由始祖陈楦一兴建,1979年由陈有国主持重建。
明溪县柏享陈氏探花祠
明溪县柏享陈氏探花祠取名德馨堂,又名瑞峰祠,位于明溪县胡坊镇柏享村。该祠始建成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颖川陈氏之一脉的陈良所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36~1795年),该祠重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东西排连三厅两边回廊,左右边横厢各连厅12间。正厅中供祀宋探花及第、授礼部侍郎陈俨和夫人陆氏,第五世祖、敕赠尚书陈文选和夫人吴氏,太和县主簿陈良和邝孺人,醇德奉奖孝友端方祖陈朝辅和方孺人等的神位。陈俨被尊为当时归化县(即现明溪)古定全溪陈氏始祖。陈俨是贡川陈氏、九子十登科的宋吏部尚书陈世卿的长子,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王会榜探花,由海州通判升兵部员外郎,历官至礼部侍郎,赠尚书。陈俨的后裔子孙繁衍,枝繁叶茂,遍及明溪、清流、宁化、将乐、龙岩、汀州、漳州、泉州等地。
尤溪溪尾长华村陈家祖祠
尤溪溪尾长华村陈家祖祠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527年),由陈富四公主持兴建。该祠位于尤溪溪尾下洋尾后垅坑,坐庚向巳兼巽,分金架五搧六直,取名为颖川堂。“文革”期间,该祠被拆除,直到1997年由陈祖继主持重新翻盖。
尤溪坂面京口秘盂祠庙
尤溪坂面京口秘盂祠庙,又称“安坑坊”,座落尤溪坂面京口秘盂村靠水尾公路下,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陈添富兴建。该祠坐南向北,丁兼未,设有正厅,左右各两单元。民国时,该祠被洪水冲毁,1960年重建正厅及左右各一单元。
尤溪坂面肖坂官田陈氏祖祠
尤溪坂面肖坂官田陈氏祖祠,又称“锦程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尤溪坂面大坪官坑陈氏祖祠
尤溪坂面大坪官坑陈氏祖祠,又称“官山堂”,由始祖陈彩二兴建于大明历三十一年(1603年),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文革”期间,该祠被毁,后于1987年由第十五世孙陈维品主持重建,2005年由第十六世孙陈裕珍主持重修。
永安贡川“陈氏大宗祠”
该祠座落在贡堡南郊巫峡头,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漳郡进士陈九叙、泉郡进士陈用宾、延郡进士陈源湛倡议主持兴建。陈九叙作大宗祠记,曰其堂为“追远堂”,意为“慎终追远”。祠堂有门楼一座,题其门曰“科第重光”;华表一座,由举人陈三经立题门华表曰“世承天宠”。该堂主建筑两座分为门厅、正厅。正厅中有神龛,奉祀“唐中丞陈雍历代祖神主”,左右神龛为“有德、有言、有功,并捐田入祠者配飨。该祠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新中国成后立也有过重修。现今,贡川陈氏大宗祠由门楼、华表、大坪、门厅、正厅、天井、回廊及左右厢房等建筑组成,占地约3900平方米。门楼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柱上有“南闽理学无双仕,北宋忠贞第一家”、“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等楹联。门楼前一双大狮子,系清光绪十六年雕刻。华表是清代原物,上面镌刻“世承天宠”四字。门厅木建筑阔7间,进深5间;正厅面阔5间,进深3间,五架抬梁式。正厅墙壁上有4幅画,分别记述有关陈氏家族的重大画件:“恩命叠颁”、“了斋著书”、“丰湖筑堤”、“高宗召对”。柱上镌有楹联,其中“星聚璧奎常焕彩,花联棣萼每天辉”,传说为宋代皇帝题写。另一楹联“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为理学大师杨时所题。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时,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陈仪前往贡川陈氏大宗祠晋谒,题赠“群英”匾额一块;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闽浙监察使陈肇英也题赠“积厚流芳”匾额一块。20世纪6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委托其侄儿前往贡川祭祖,题赠“敦宗爱国”匾额一块。贡川陈氏大宗祠是目前永安市诸家祠堂占地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宗祠。2000年,被永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载入《八闽祠堂大全》。
尤溪城关腾洋村八都丁头洋陈氏祠堂
尤溪城关腾洋村八都丁头洋陈氏祠堂位于尤溪腾洋村丁头洋,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陈潭训主建。
尤溪溪尾蒋狮洋陈氏宗祠
尤溪溪尾蒋狮洋陈氏宗祠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尤溪二十都开基蒋狮洋坂中建祠立祖,取名“聚星堂”,有陈积庆开基始祖道教画像。祠堂位于蒋狮洋坂中,四方田洋平坦,水復山重,人烟稠密,四涧会流一河。1974年,祠堂被拆掉改为农田,于1997年搬迁三长重建。
清流东坑陈氏宗祠
清流东坑陈氏宗祠,又名仰峰堂,座落于建于东坑村东南面坡地上,始建于明代,为东坑陈氏开基始祖陈文陆的第六世孙陈念十所建。该祠占地约500平方米。祠宇背后耸立参天古树;祠前一块空坪,坪上立有数根石旗杆。祠中的大部分牌匾和旗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
东坑陈氏各房也建有7座祠堂,分别名为:思成堂祠、显公祠、诒馨堂祠、东山公祠、致悫堂祠、敦睦堂祠、著存堂祠。这7座祠堂分别建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
尤溪西洋陈姓祠堂
尤溪西洋陈姓祠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间。1992年因国家重点工程福建闽江水口电站建设需要,该祖祠被迁,重新修建。
尤溪洋中康林村康隔陈氏祖祠
尤溪洋中康林村康隔陈氏祖祠位于尤溪洋中康林村上康隔自然村,由陈孔志兴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该祠于1996年折旧建新,又于2007年重新装修。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祖祠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该祠一堂两辅,中有天井,前有横堂,门埕及半墙拱抱,后有三层石砌花台,坐向九龙山,风景秀丽。
尤溪汤川丘山陈氏“岳阳堂”
尤溪汤川丘山陈氏“岳阳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设有官司厅、方塘等。约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之间,在该祠门口建立石、木旗杆3付,高约12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太爷舒老领兵到汤川剿灭“无钱会”,放火焚烧民宅,“岳阳堂”及毗邻横厝均被大火摧毁。后经陈如攀、陈如植带领族人在原基复建“岳阳堂”。2004年,该祠作大规模修缮后,更为完美壮观。
泰宁陈氏宗祠
该祠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座落于泰宁县西南前街(今民主街)。该祠“文革”期间折毁。
尤溪中仙岭下陈氏宗祠
尤溪中仙岭下陈氏宗祠,又名“泗坵坊”,位于尤溪中仙岭下村。该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该祠堂占地400平方米,杉木结构。
尤溪中仙西华村陈氏大宗祠
尤溪中仙西华村陈氏大宗祠位于尤溪中仙西华村岭兜、坐南向北,始建于清代,由始祖陈虎一兴建。“文革”期间,该祠被拆,1968年重建又被拆,1989年再次重建。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宗祠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宗祠始修于清代。该祠座落在腾洋村过隔牛栏边,取名新进堂,坐乾兼亥,开基八都下洋,门首坐未兼坤。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新宅裡祠宇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新宅裡祠宇始建于清末民初,是陈阿迷的第五世孙陈道晃兴建的陈氏分祠。
尤溪华兰陈氏宗祠
尤溪华兰陈氏宗祠始建于19世纪中期,由陈孔定主持兴建。因时间长久,该祠大厅周围墙壁已破旧,于2003年由第七代孙陈癸胜主持兴修,改修为砖墙。
尤溪城西新坑村陈氏祖祠
尤溪城西新坑村陈氏祖祠位于尤溪城西新坑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该祠始建成年代不详。
尤溪城关水东村陈氏宗祠
尤溪城关水东村陈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该祠位于尤溪城关的水东大濑坂。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宗祠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该祠位于尤溪城关大埔下洋。
尤溪台溪盖竹陈氏祖祠
尤溪台溪盖竹陈氏祖祠坐落在尤溪台溪盖竹村“西月山麓”,始修年代不详。
尤溪联合联东陈氏祖祠
尤溪联合联东陈氏祖祠位于尤溪联合联东村瑶坑牛眠吉穴,由三十四代泰贵公三个儿子(容七、仲九、良材)兴建,始修时间不详。该祠于“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重建。
尤溪新阳陈氏祖祠
尤溪新阳陈氏祖祠,又称“颖川堂”,位于尤溪新阳登山村,始建年代不详。该祠是尤溪新阳的登第、后曲、荣华、大坪、上园各支祖的公有祖祠,计八扇四层楼。底层分中厅、后堂、左右官房、左右落栋。楼梯由后堂分两梯转折而上,底梯十一级,面梯十三级共二十四级。面层分中厅、左右落栋、左右书院。中厅按官厅四挺伞柱建筑,宛如平地一样,雄伟宽敞、富丽堂皇。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始祖祠
尤溪洋中后楼陈氏始祖祠位于尤溪洋中后楼村陂兜,始建时间不详,是由陈阿迷兴建的一座陈、谢两姓合祠。1960年,该祠翻盖,为陈、谢合并一厅,而各立祠炉供后裔春秋祭祀,1986年再次重建。
尤溪厚丰陈氏宗祠
尤溪厚丰陈氏宗祠始建于1997年,坐落在尤溪厚丰村后峡林山脉尾商端。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祖祠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祖祠,又名“日新堂”,始修于2003年。
二、墓葬
陈雍墓
永安陈氏始祖陈雍墓座落在贡川新发冲村洋中,落地梅花形,乾山巽向。解放后一度被毁,今已恢复原样。
陈昂墓
仙人指地墓座落在永安贡川大坝石鼻头(今龙大村),安葬永安市贡川陈氏七世祖陈昂。相传该墓地极好能出九子十登科。陈昂共生5子,其中,第五子陈文余(字宗周),生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为驾部员外郎。他的9个儿子与一女婿都高中进士,灵验了“九子十登科”的传说。
陈世卿墓
陈世卿(字光远)为陈文余的第七子,生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历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世卿逝世于北宋祥符九年(1016年),原葬于沙阳龙山乡崇仁里,明末改葬于永安二十五都忠山大源湾(现属三元区)。北宋名相王安石为其撰碑铭,曾巩撰神道碑。
陈麟墓
上坪陈氏始祖陈麟墓座落在永安市上坪九龙水尾。
陈隆、陈源湛墓
陈隆、陈源湛墓俱葬永安市燕北街道大西坑。
陈子明墓
陈子明墓座落于泰宁县下下渠乡王坑村。陈子明为泰宁陈氏始祖。
尤溪汤川奎峰陈氏开基始祖陈文华墓
尤溪汤川奎峰陈氏开基始祖陈文华墓葬于尤溪汤川奎峰陈家后门,土名墓田垅,狮子戏球形,又号黄龙戏珠形,坐亥向已。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始祖陈冥六墓
尤溪坂面后吉陈氏始祖陈冥六(1206~1274年)墓葬于尤溪坂面后吉村对面岩角鼻牛道坑,坐东向西。
尤溪进士陈子文墓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陈子文墓葬于尤溪台溪莒洋村官大垅,有皇上钦赐御葬及墓碑石一块篆书《宋富川通守陈朝奉之神道》。
尤溪梅仙谢坑陈氏开基始祖陈新滋墓
尤溪梅仙谢坑陈氏开基始祖陈新滋墓葬于尤溪梅仙谢坑村坑头皮。
尤溪洪牌陈氏开基始祖陈六六及陈六五、陈六九兄弟合葬墓
尤溪洪牌陈氏开基始祖陈六六及陈六五、陈六九兄弟合葬墓在永安市上坪乡九龙村天孟塘转轮隔丘田上。据从永安上坪乡九龙村考证,陈六六三兄弟是同时在深山路上被人刺杀身亡的,后裔族人便将他们合葬一处,并立石碑为纪念。另,尤溪管前洪村也有一个陈六六墓,位于尤溪管前洪村九龙转轮坑峡。
尤溪梅仙南洋村陈姓始祖墓
尤溪梅仙南洋村陈姓始祖墓葬在尤溪县红卫场北部(今尤溪县政府后堂)。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陈大志墓
尤溪坂面溪西陈氏陈大志(1376~1455年)墓葬于尤溪城关水东湖头甲山庚向,坐东向西。
尤溪城西新坑村奠基祖陈宗政与妣郭氏合葬墓
尤溪城西新坑村奠基祖陈宗政(1420~1490年)与妣郭氏合葬于尤溪城西新下村垅,占地约一亩。据墓碑石记载:陈宗政“特授南昌县左堂”。
尤溪坂面上园开基祖陈日盛墓
尤溪坂面上园开基祖陈日盛墓葬于尤溪坂面京口村秘盂四州峡后。
尤溪坂面大坪陈氏始祖陈廷七墓
尤溪坂面大坪陈氏始祖陈廷七墓葬于尤溪坂面大坪桥亭头后前厝仔路后壁。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始祖陈仁善墓
尤溪城关腾洋村陈氏始祖陈仁善墓位于尤溪城关腾洋村罗坑院。该墓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坐丙向壬,飞凤跳架形穴。
尤溪城关腾洋村丁头洋陈氏始祖陈王海墓
尤溪城关腾洋村丁头洋陈氏始祖陈王海墓位于尤溪城关腾洋村丁头洋铜锣湖。该墓占地面积65平方米。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始祖墓
尤溪城关埔头村陈氏始祖墓位于尤溪城关埔头村石路丁山坑。该墓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肇基祖陈福保墓
尤溪洋中湖峰陈氏肇基祖陈福保墓葬于南平崇福里黄土岭。
尤溪洋中湖峰高祖陈魁如墓
尤溪洋中湖峰高祖陈魁如墓葬于尤溪十九都坤岩(现汤川阳星村)。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始祖陈朝辅墓
尤溪洋中新墙陈氏始祖陈朝辅墓葬尤溪洋中新墙山重汤坑。
尤溪中仙华口村陈氏始祖陈程一墓
尤溪中仙华口陈氏始祖陈程一墓葬于尤溪坂面乡大坪村乐厝后门山。
尤溪中仙西华村陈姓绦一墓
尤溪中仙西华村陈绦一墓葬于尤溪中仙东华洋尾坪,白鹤念书形,从乾兼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