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叶姓出源有四:
(一)叶姓出自芈姓沈氏,为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
传说,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追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国号为楚。楚国原定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后迁都至子郢(今湖北省江陵)。春秋时,楚庄王的一个叫戌的曾孙出任沈县尹,称沈尹戌。沈尹戌的后裔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为了与楚国争夺江淮霸权,吴王磕闾率军攻楚。阖闾决定避开楚军正面防御,以主力向其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奔袭,直捣其腹地。同年冬,阖闾与孙伍、伍员、伯嚭等诸将,率军乘船溯淮水而上至蔡,弃舟登陆,取道豫章西进,以蔡、唐军队作引导,迅速越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呃(均在今河南信阳南)等边关要塞,直抵汉水东岸。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即子常)及左司马沈尹戌率军至汉水西岸布防,与吴军夹汉水对峙。沈尹戌有十分的军事才华。他建议,楚拟由囊瓦率主力依托汉水阻击吴军;而由沈尹戌北上集结方城(楚长城,今河南方城东)一带楚军,迂回至吴军侧后,焚毁淮河吴船,再还军阻塞三关,断吴归路,尔后与囊瓦南北夹击吴军。可惜,沈尹戌率军北上后,囊瓦擅自改变既定作战计划,独自率主力渡汉水向吴军进攻。吴军为免遭前后夹击,移师后撤。囊瓦企图速胜,紧追不舍。两军对峙于柏举。吴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突袭囊瓦军。楚军大败。吴军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遭遇。两军相遇发生激战,沈尹戌不幸重伤身亡,楚军惨败溃逃。沈尹戌战死沙场后,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29年,人称叶公。叶公到了叶地之后,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叶国国力迅速增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叶公起兵平叛。叛军见叶国军队兵强马壮,军纪严明,纷纷阵前倒戈。叶公顺利地率军杀入城中,救出楚惠王。楚惠王封叶公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周元王仁元年(公元前475年),叶公为了楚国的兴旺,主动让权于年轻一代。他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自己归隐于叶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让人称道的“叶公让贤”。叶公后裔便以邑地为姓氏,称叶氏。
(二)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叶氏后裔。
据《姓氏考略》载,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三)出自叶调国。
叶调为古国名,其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年)叶调国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其后裔后落籍中国都以叶姓。
(四)少数民族中有叶姓。
1.满洲叶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
2.彝族叶姓。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载,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就有姓叶的,但人数不是很多。
3.德昂族叶姓。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载,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姓叶。
4.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叶姓发源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旧城)。据《叶姓族谱》载,叶公生有2个儿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他的儿子叶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字芈骝凸,号璧英,袭父爵;他的儿子叶盼,后为司马。战国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后,叶公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部分族人改沈为叶姓,尊叶公为得姓始祖。他们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湖北雍州(即南雍州,在今湖北的襄樊)、江苏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下邳也就成了叶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
秦代时,叶盼的第十一世孙叶淑和,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西汉时,叶盼的第二世孙叶崇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第二十五世孙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叶姓族人开始迁徙湖南等地。
东汉时,叶盼的第四十七世孙叶尤(字茂永),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叶尤一支枝叶茂盛,其后裔播衍河南各地,分为六族。这些叶氏后裔以南阳(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为郡望。称之为“南阳叶氏”。东汉末,叶盼的第五十三世孙叶望,字世贤,为雁门太守、光禄大夫。灵帝时(168-189年),他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他由青州渡江南下,侨居丹阳的句容(今江苏省句容)。 叶望的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故南方大多数叶姓族人都认为叶望是叶姓南迁的始祖。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都尊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叶望的裔孙叶琚(第五十五世)出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举家迁居钱塘。叶琚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有“叶父”之称。他退休后,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后来,叶氏在钱塘繁衍成为当地望族。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叶琚的次子叶俭(字亚父)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叶俭的后裔世居浙江松阳。同期,叶琚后裔分为三支:除叶俭任苍梧太守,迁徙浙江缙云外,还有叶游迁徙福建建安县,叶愿迁徙河南新安。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
东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纷纷渡江南下。不少的中原叶姓族人也南下移居福建、江西等地。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唐代,随陈政和王审知的两次入闽,大批中原叶姓族人随军南下,后落籍福建。据福建同安《叶氏族谱》载,唐龙纪元年(889年),叶洙(名关)随王审知入闽,择居福建同安佛子岗岭下。叶洙原为朝散郎,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据王十朋为叶洙作的记序载:“相其宁处,以居父母,使得矢志王事焉”。唐末“北地云扰”,叶洙为保其“忠孝”大节,挈家南迁,先迁徙至江西泰安县射坪乡,后又随王审知入闽。叶洙后裔以“佛岭”为分堂号。叶洙后裔在福建繁衍成为大族,据福建同安《叶氏族谱》载,叶洙的第七世孙叶镇,任清源军教谕;他的儿子叶益(1230-1313年),字深叟,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娶宋魏王赵从政的妹妹赵环娘为妻。按照宋例,叶益被称为郡马;其后裔以“郡马府”为分堂号。叶益有5个儿子,分衍同安叶氏各房。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叶洙的第十世孙、同安县佛岭叶夏卿(兵部侍郎)长子叶懿德(1314-1398年),讳以宣,字恭甫,号敬台,迁居东石,为东石叶氏一世祖。所以《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固始县。”
唐中叶,从沈诸梁算起的第七十世孙叶拱中进士,出任西京翼州归化县令。他连任三任归化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孜是叶雍宗的长子,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曾任奉议大夫。叶孜有7个儿子。长子叶炎曾官至光禄大夫,因避战乱,迁居浙江丽水县德润里感德乡,为处州叶氏开基始祖。次子叶挺曾为将士郎,迁居广东番禺县,为番禺叶氏开基始祖。第三子叶荣曾官至朝奉郎,迁居江西省吉安,为南安叶氏开基始祖。第四子叶光曾官至朝廷迪功郎,迁居湖南。第五子叶瑜曾、第六子叶福曾情况失考。第七子叶廷曾登进士及第,任福建闽候县知县,后迁往候官漆林,为候官叶氏开基始祖。因此,许多叶氏尊叶廷曾为叶氏入闽始祖。长子叶炎曾的裔孙叶清(836-901年)为迪功郎,后调任福建莆田县主簿,兼任兴化军簿尉,居仙游县归德乡清泉里北岩山下,为莆田叶氏开基始祖。叶清的儿子叶晔,进士出身,调任同安主簿,后调任仙游县任主簿。叶晔的裔孙叶森与其子叶与(又名叶四)迁居仙游万善里(地名古濑)。所以,福建仙游古濑的叶氏又尊叶与为开基始祖。仙游古濑叶氏数代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据说南阳开国公叶颙,左仆射叶正简都出之其门。五代十国末年,仙游古濑叶氏的叶迅(947-1000年)任学谕,从仙游古濑迁居南安十五都龙卧山之下,再迁十三都凌云(今高田村),繁衍了福建南安叶氏一族。叶迅的第十八世孙叶真保(号毅斋)有6个儿子,分为六房蕃衍无穷,散布于福建长泰、泉州、晋江、安溪、永春、德化、惠安山腰、大田和南安县的诗山、社坛、洪梅、榕桥、天山、太山、三乡各地,以及海外。如今,叶姓在南安县姓氏人口中排列第9位。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浙江处州叶氏开基始祖叶炎曾的裔孙叶德随军入闽,后落籍漳泉一带。北宋初,其后裔叶宜兴迁居福建福清。叶宜兴的后裔、明朝宰相叶向高在《家谱小序》中载:他“祖籍河南,宋末定居福清,家庭逐渐繁衍。宋元之际,有为盐铁副使者,其支后徙惠安,世为望族,……至十四宜兴公,宋朝末年定居福清,家乡名曰孝义乡,化南里,云山境。”《福州十邑五十姓氏渊源举要》也说:“叶宜兴,北宋初年入闽,定居福清后叶,后裔分迁福清城关,广东潮阳、海丰,北京,浙江,台湾等地。”
五代十国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的裔孙叶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仙游叶氏在福建省内得到繁衍。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福建仙游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其后裔叶碧崖又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迁居南安诗山社坛。据德化《国宝叶氏族谱》载: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南唐时(937-96 年),叶尚或自湖州苕溪迁居安徽休宁陪郭,为休宁陪郭叶氏的始迁祖。
宋代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高潮。尤其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批北方百姓为避战乱,被迫纷纷南迁。因此,叶姓在南方各省迅速繁衍,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姓。据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载:“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载:宋室建炎南渡时,始迁祖叶寿三自汴迁东洞庭纪革。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载:北宋时,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任职迁居浙江;其第五世孙叶豪因不满王安古的新法,归隐于浙江遂安承凤(后名叶村)。叶翥的后裔分迁浙江淳安、遂安、开化等地。因此,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均尊叶翥为一世祖。所以,《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
北宋时,福建泰宁一支叶氏迁入浙江。就是福建泰宁籍状元叶祖洽的儿子叶广迁徙浙江,其后裔播迁浙江各地。叶广因到浙江奉化为官,迁居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的曾孙叶爽之入赘浙江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叶爽之的后裔散居于余姚各地。进入浙江的叶姓在其省内广为播衍,叶姓成为该省的一支大姓。宋代时,世居浙江乌程的叶参为兵部郎中。叶参有一个儿子叫叶清臣。叶清臣有2个儿子:长子叶均迁徙江苏苏州,次子叶坦迁居江苏常州广化门下塘。北宋初,叶恩自浙江睦州清溪迁浙江义乌永宁乡;叶恩的第五世孙叶桐再从义乌永宁乡迁居浙江广口叶堂;南宋后期,叶恩的第十一世孙叶由幸复迁十三都演溪;明中叶,叶由幸的第八世孙叶良玉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成为为东阳浙江龙溪叶氏的始迁祖。南宋时,浙江括苍松阳人叶质自松阳芝田都铺迁居浙江东阳茜畴里;元末,叶质的第九世孙叶雅再迁东阳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宋代时,原籍福建的叶颐在广东南海为官,而居南海大圃,任满后居南海,成为广东南海叶姓一族的开基始祖;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在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明初,叶颐的第九世孙叶礼,先迁居江苏武进北孝西乡夏墅,后又转迁至江苏安东乡辉龙地村;叶礼的第五世孙叶祥,自江苏安东乡辉龙村迁居江苏江阴东叶家桥。所以,武进、江阴的叶氏均出自福建叶颐的后裔。
宋室南迁时,翰林学士叶梦得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叶梦得后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其后裔遍及江南。他这一支叶氏以“崇信”为堂号。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叶梦得的裔孙叶篑自湖州迁浙江余姚熨斗山。元代时,叶篑的裔孙又从熨斗山迁居余姚的梅川三山,为梅川始迁祖。 南宋时,南宋大臣叶义问的玄孙叶椿始自浙江寿昌迁居浙江淳安梓桐。元明之际,叶椿的第十三世孙叶继善因经商自浙江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元末,又有叶梦得的第五世孙叶俭十为避兵乱自安徽歙县蓝田迁居安徽太平麻溪,后又转徙安徽中潭、湘津。叶伯禧自祁门县石马山(今属安徽)迁居安徽黟县南屏山五都村。明时,叶梦得的后裔叶子良由安徽徽州迁居江苏扬州;叶子良的儿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所以,江苏扬州、镇江的叶氏多为叶梦得的后裔。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南侵时,叶大经辞官迁居广东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为广东梅山叶氏开基始祖。据《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载,叶大经,字伯常,号封川,为叶诸梁的第八十五世孙,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入仕20多年,咸淳间(1265-1274年)升闽制置使。叶大经的后裔在广东梅州迅速繁衍,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且不断地向广东省内及江西、福建、四川等省外地区迁徙。据《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载,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叶大经的后裔,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据湖南《叶氏四修族谱》载:叶大经的第八世孙分衍为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四大派。四大派的后裔又分衍为:叶仲华、叶仲彰、叶仲显、叶仲盛、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10房散居于湖南的长沙、宁乡、善化、益阳等地。
南宋时,又有叶萱义自湖南醴陵仙石上库迁居江西萍乡南门。《台北氏族略》载,宋时有“世居河间府(今属河北)”的一支叶姓,“避金人之乱南渡,居漳州之莲溪。”莲溪叶氏的开基始祖为叶十三。据漳州《莲溪本纪》和《莲坂叶氏家谱》载:叶十三,名颐,字子平,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漳州叶浦社举家迁入厦门岛内。据说,叶十三郎带领一家老幼30多口人跟着陈均迁入厦门岛,落脚于浦源陈姓村落的左侧。后来,地理先生对他说:莲坂“背有金鸡起伏,前有凤屿波平,左右龙虎盘环,中有莲溪清胜”是个好地方。于是,叶十三他们从浦源搬到莲坂。如今,厦门岛内的莲溪叶氏已分衍至18个自然村社,并且有部分后裔迁居台湾各地。
南宋末元初,叶淋泗世居湖南长沙;其第七世孙叶斌、叶缃、叶絓三兄弟分衍开派湖南宁乡、湘潭和浏阳。
明清时期,叶姓族人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主。明初,有婺源(今属江西)叶氏叶林秀的第二十一世孙叶贵因经商迁居金陵,后又移居安徽桐城西山余家冲。所以,安徽桐城叶氏尊叶贵为其开基始祖。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叶永寿由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居湖南平江燕额岭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籍广东南海的叶懋出任海南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海南叶氏尊叶懋为叶姓入琼始祖。明代,福建福清叶氏非常兴旺发达。叶朝荣、叶向高父子成了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叶朝荣(1515-1586年),字良时,号桂山,隆庆元年(1567年)拔贡,曾任江西江州(今九江)别驾(主管一州的赋税征收),瑞昌、彭泽知县,授江西九江通判,后升广西养利州知州。他为官清廉,重视农田水利及文化教育建设,善于团结少数民族。70岁时去世于任上。死后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他的儿子叶向高更是名及一时。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两入中枢,独相七年,首辅四载,政绩斐然,深孚众望。但,他廉洁奉公,品德高尚,仕宦33年,没有害一人,没有受人金钱,没有向六部申请过一件私事。历史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忠君忧国,洁己恤民。” 崇祯帝赠他为太师,谥“文忠”。其后裔播衍于福建各地。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叶梦得第二十二世孙叶华南自吴江县迁至上海青浦县蒸里芟稼村。所以说,青浦叶氏来自江苏吴江。明末,有江西叶辉儒避乱挈家眷到江西萍乡;其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迁徙至湖南浏阳东乡君家湾。
清代,清政府多次颁布招垦条例,吸引两湖及闽、粤百姓入川开垦。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7子2媳1女共12人迁居四川。据《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载,龙川县叶氏二十五世至二十九世有 29个分支叶氏入川。四川《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清代始,叶姓族人逐渐有人移居海外。据《台湾通志稿·人物篇》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台湾府志》、《凤山县志》有这方面的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后来,陆续有福建、广东叶姓族人移民到台湾发展。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载,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清嘉庆五年(1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臼、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如今,叶姓为台湾的大姓,在台湾737个姓氏中排列第20位,约有30余万人,主要集中在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
叶姓族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在宋代。据《高丽史》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如叶盛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朝音乐传至高丽。但是,叶姓族人比较成规模地迁居国外还是从清至民国时开始。据福建南安《社坛叶氏族谱》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之前,就有叶买“外出番邦(东南亚)吧城无归”。南安社坛叶氏就有族人138名在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国宝叶氏、福建晋江东石世美叶氏也有数十人不等的族人在东南亚一带谋生。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改革开放后,也有不少叶姓族人迁居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叶姓经历数千年的繁衍和迁徙,遍布全国各地,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 叶姓郡望“南阳”、“下邳”两郡;堂号除“ 南阳堂”、“ 崇信堂”之外,主要堂号还有“敦睦堂”、“点易堂”、“续古堂”、“继美堂”、“百忍堂”、“天叙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济美堂”、“崇本堂”、“双留堂”、“国望堂”、“序秩堂”等。如今,叶姓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行第49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