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广告位招租:13727944447

蔡氏源流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更新时间:2009-6-3 1:06:32  返回首页

一、渊源

蔡姓源出有三:

(一)蔡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相传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名嫘祖,她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第三妃子叫彤鱼氏;最小妃子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4个妃子共生有25个儿子。所以,《语·晋语四》载:“黄帝二十五,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据《潜夫论·志氏姓》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后来,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 伯鯈建立南燕。南燕国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所以,唐代著名古籍专孔颖达:“南燕国,    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鯈。小国无世,不知其君号也。”汉代学者应劭作《风俗通义》校注时,也:“南燕,    姞姓之国,黄帝之后也。”随着人口的蕃衍,姞姓子孙逐渐庞大起来,陆续分为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等分支。这一支蔡氏称之为姞姓之蔡。

(二)蔡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

据《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蔡叔度,即姬度,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兄。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自己的8个兄弟。姬度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建立蔡国,并以辅佐为名,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纣王之子武庚,称为“三监”。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故,由13岁的姬诵继位,即周成王,由的叔叔周公旦摄政。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不满周公摄政,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旦有野心想篡夺王位。迫于流言,周公旦主动提出辞职,到洛阳躲避。周公旦下野后,武庚串通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发动叛乱。周成王重新启用周公旦。周公旦用了三年时间平息叛乱,杀了武庚。事后,“囚蔡叔度于郭邻”(《书经·蔡仲之命》)。不久,“蔡叔度既迁而死”(《史记·管蔡世家》),由的儿子姬胡“率德驯善”,被周公荐为鲁国卿士。后来,周成王复封姬胡于蔡,以奉蔡祀,称为蔡仲。春秋时,蔡国因为国小势弱常受到周边强大楚国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都至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时又迁至州来(今安省徽凤),称为下蔡。至战国周贞定王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蔡王室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姓氏,称蔡氏。这支蔡氏称之为姬姓之蔡。最早有一些蔡氏是用复姓的。据《元和姓纂》载:蔡叔度之子蔡仲名胡,其后有蔡仲氏;战国有赵国的将领蔡仲其。《姓氏急就篇》也收有蔡丘。后世把这些复姓都与“蔡”姓混而为一。
    (三)少数民改姓蔡。

女真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汉族蔡姓主要以姬姓之蔡为主。
    姬姓之蔡得姓于今河南上蔡,虽然有过两次迁都,但其生息繁衍的范围还是在河南省境。蔡国被楚国所灭后,蔡姓子孙散居于散居楚(今属湖北省)、秦(今属陕西省)、晋(今属山西省)、齐(今属山东省)等各国;因此,蔡姓以河南为心,播衍于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山西、山东等地。甚至有一些蔡姓族人迁徙至今江西上高和湖南常德一带,重新立国,分别称“望蔡”、“高蔡”。也有蔡姓族人流入贵州,与当地苗族人融合,被称作“蔡家苗”。

战国后期,流沛四方的蔡氏在燕国济阳(今山东菏泽)又显露头角。燕国济阳的蔡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贵为秦国相国。蔡泽自小聪颖好学,成年以后游列国。在秦国,他说动范睢向秦昭王推存他作了秦国相国。他的部署下,秦国向东灭掉了周朝。蔡泽在秦国居住10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秦王以蔡泽家乡纲成而赐其封号纲成君。蔡泽后裔以“济阳”为郡望,尊蔡泽为济阳蔡氏一世祖。济阳郡的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秦亡后,蔡泽的第五世孙蔡安于汉代迁徙至渔阳(今天津蓟县),传至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汝南。

东汉时,蔡姓地湖南、河南都是名重一时的望族。在湖南有著名的耒阳蔡氏。造纸的发明者蔡伦就是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蔡伦(约61-121年),字敬仲,永平十八年(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建初元年(76年)任小黄门。蔡伦先后因侍奉4个幼帝,官至常侍,封为龙亭侯。她在主管尚方时,不仅“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而且还研制成功用成本低廉的树皮、麻头、破布等作原料进行造纸的方法,生产出了既轻便,又便宜的纸。这种纸后来被称为“蔡伦纸”。后因她参与宫廷政变,遂自尽而亡。蔡伦位于洋县龙亭镇。区占地30多亩,有山门、拜殿、献殿、东西配殿、蔡侯祠、东厢、乐楼、垂花门及新建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等古建筑。区有石瓮仲、祭亭、墓冢、明目池等。该墓祠于l95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耒阳蔡氏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蔡伦,以蔡伦的封号“龙亭”作为自己的堂号。

济阳蔡氏自蔡泽的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后,一直在河南境域发展:第十三世蔡琼迁徙河南陈留,第十七世孙蔡麒迁徙兰考。至东汉时,蔡姓已成为陈留蔡氏的名门望族。陈留(今河南杞县南)的蔡邕以博学多才,扬名于世。蔡邕(132-192年),字伯喈,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经史,善辞赋,书法造诣堪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之称。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镌刻后立碑于太学门外。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也称《熹平石经》。据说,当时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辆之多。所以,蔡姓以陈留蔡氏为学问正。蔡邕女儿蔡琰(字文姬),与其父一样博学多才而又命运多舛。她被匈奴人掳走十二年,写下《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两首名作,不仅开创中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也更加提高了蔡姓的知名度。这一支蔡氏以济阳为自己的郡望地。陈留蔡氏被称为“世为著姓”。(《晋书·蔡谟传》)蔡谟(字道明)一族在陈留地位都十分显赫。据《晋书·蔡谟传》载:蔡谟的“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记,为邦族所敬。”但“克以朝政日弊,遂绝不仕。” 西晋永嘉之乱后,晋王室南移。陈留蔡氏也随之渡江南下。蔡谟“避乱渡江,明帝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元帝为丞相,又辟为掾,转参军,累迁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代庾冰为吴国内史,入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转掌吏部。”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发动叛乱,蔡谟参与平叛有功,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蔡谟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因此,蔡谟又被蔡氏后人称为南迁始祖。陈留蔡氏族人亦随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卜居于丹阳(今江苏镇江)。繁华的江南重镇丹阳成了南下蔡姓族人的一个主要集聚地;因此,“丹阳”也形成了蔡姓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南北朝时,迁居江陵的蔡大宝、蔡大业兄弟家族,已成当地的名门望族。据《周书·文苑上》载:蔡大宝,字敬位,原籍济阳考城。他的祖父蔡履为齐尚书祠部郎;他的父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蔡大宝少孤,而笃学不倦,善属文。梁元帝素闻蔡大宝的文才,“乃示所制《玄览赋》,令注解焉。”蔡大宝“三日而毕”。元帝大为赞赏之,赠遗甚厚。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四年(555年),萧詧在江陵称帝,任命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事,又加云麾将军,荆州刺史。进位柱国、军师将军,领太子少傅,转安前将军,封安丰县侯,邑一千户。”南朝后梁天保三年(564年),蔡大宝去世后,“岿(即后梁明帝萧岿)哭之恸,自卒及葬,三临其丧。赠司徒,进爵为公,谥曰文凯,配食詧庙。”蔡大宝有4个儿子,《周书》载:蔡大宝“次子延寿,有器识,博涉经籍,尤善当世之务,尚詧女宣城公主,历中书郎、尚书右丞、吏部郎、御史中丞。从琮入隋,授开府仪同三司,秘书丞。终于成州刺史。”蔡大宝的胞弟蔡大业也不简单。据《周书》载:“大业,字敬道,有至行。父没,居丧过礼。性宽恕,学涉经史,有将命才,屡充使诣阙。初以西中郎府参军随詧之镇。詧称帝,历尚书左丞、开远将军、监利郡守、散骑常侍、卫尉卿。岿嗣位,迁都官尚书,除贞毅将军、漳川太守。入为左民尚书、太常卿。”蔡大业逝世于南朝后梁天保七年。蔡大业有5个儿子,其中以蔡允恭最有名,“起家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梁灭入陈,拜尚书库部郎。陈亡入隋,授起居舍人。”有些研究蔡姓入闽的文章说:“允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其子蔡铠同时随之入闽。后来繁衍在龙海及粤东地区。”可能有误。《周书》载:蔡大业“岿之七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简。”萧岿是南朝后梁大定八年(562年)即位的,改国号为天保。“岿之七年”即是公元568年,就算蔡允恭是遗腹子,至唐垂拱二年(686年),也已是118岁,不可能“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旧唐书》、《唐书》均有蔡允恭的传记。《旧唐书·文苑上》载:“允恭有风彩,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雅善吟咏。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寻致仕,卒于家。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这里并没有蔡允恭“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的记载。《唐书·文苑上》说的更清楚:蔡允恭“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寻致仕,卒于家。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可见,蔡允恭是在唐贞观初年已去逝的,怎么还会有垂拱二年的“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呢?入闽的应该是蔡允恭的后人。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河洛地区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入闽。同行有58姓军校。中原蔡姓族人也随军入闽,落籍于漳泉一带。

蔡谟自迁丹阳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钱塘。唐会昌年间(841-846年),蔡泽的第四十二孙蔡剑(801-888年),字纯钩,任江南道节度副使,举家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也有族谱载迁居筠州(今江西高安)。蔡剑之子蔡郊为行营判官。因与诸道行营都统高骈不和,高骈命蔡郊率弱兵进攻敌军,又不接济粮草兵器不予,使蔡郊陷于敌军中阵亡。蔡郊有2个儿子:长子蔡祥迁新昌(今江西宜丰);次子蔡彦礼于南唐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浙东有裘甫贼作乱,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兄弟为避乱,举家南迁,由钱塘移居福建泉(州)之同安。王潮、王审之入闽后,蔡用元兄弟又徙居仙邑赤湖蕉溪(今仙游枫亭东宅村),为莆阳蔡氏开基始祖。后来,蔡用明又迁居晋江青阳。蔡剑的后裔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港、澳、台以至东南亚各地。唐末,蔡剑的胞兄蔡讱也从考城南迁至福建莆阳(今福建莆田市)。

唐光启年间(881-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又有大批中原蔡姓族人随军前行,开基于漳州、同安、兴化等地;其后裔分衍于广东的梅州、广州等地。

唐乾宁四年(897年),河南光州固始的蔡炉为避中原战乱,率部53姓入闽,迁居福建建阳县麻沙。蔡炉(856-950年),字延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乾符五年(878年)进士,曾任德州知州,迁东昌刺史,乾宁二年(895年)以守郡功加封凤翔节度使。他入闽后,到了建阳县,“观县治之西七十里名曰永忠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复二年壬戌(902年)正月初十日择镇北而居之,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焉。”(见《庐峯蔡氏族谱》)蔡炉的第四世孙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的蔡元定。

宋太平兴国3年(978),蔡剑后裔、蔡斋翁之子蔡嵩、蔡岑兄弟呈报于州,并请于朝将盐步镇改为县。太平兴国6年,朝廷批准将盐步镇改为新昌县。蔡嵩、蔡岑献已居为县衙,以已地建城郭,营县治,凡公家所需之费悉数供给,倾全家资财,被敕封为孝义灵春王。

至宋代,蔡姓在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著名的“南阳蔡氏”;当时有一句俗谚称:“陈王郑蔡,天下占一半”。据莆田东沙《蔡氏族谱》和仙游枫亭谱(蔡襄族谱)载:蔡用元乃是这一支蔡氏入闽的始祖。据当地族谱世系排列:蔡用元传蔡瑾,蔡瑾传蔡显皇,蔡显皇传蔡恭,蔡恭传蔡琇。蔡琇之子就是著名的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也就是说,蔡襄是蔡用元的第六世孙。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上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列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蔡襄去世后被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原居仙游赤湖蕉溪之畔卧牛山麓,康定二年(1041年)移居莆田城南蔡宅村。蔡襄第二子蔡甸迁居福州归仁里。嘉定年间(1220—1224年),蔡襄后裔蔡成次子蔡度从蔡宅移居莆田灵川东沙,后开科海头,坪洋、东蔡、西厝、后门亭等地。据晋江《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载:蔡襄后裔相继传入泉州、晋江,历八传至蔡德原开基东石蔡,至第三世又为东石十支、十六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

 蔡用明(讳辉,号一翁),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蔡氏开发青阳之开基始祖。在福建晋江青阳蔡氏祠堂的正厅,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下联是“脉映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这副对联最能说明他们的源流: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传衍到福建莆阳,再由莆阳迁居青阳,故称“济阳——莆阳——青阳,三阳开泰”。据《济阳蔡氏族谱序》载:“晋邑青阳蔡氏,胄由莆阳仙游,一世祖一翁者,大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来居于此,六世而常安公始置祭田,八世诚叟公举乡荐登第,授莆田尉……” 蔡用明一支有后裔扩迁至石狮、泉州、漳州以及广东惠州、海丰、英东等地。

熙宁三年(1070年),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蔡氏、蔡剑的第九世孙蔡京、蔡卞兄弟又同科进士及第。蔡京(1047-1126年),字元长,先后四次任相,共达17年,他与宦官童贯、杨戬、高俅等把持朝政,权倾朝野。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后,蔡京才以误国罪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蔡京胞弟蔡卞(1058-1117年),字元度,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蔡京、蔡卞兄弟俩同时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蔡京的书法“冠绝一时”,跻身于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蔡卞书法圆健遒美。《宣和书谱》称其:“ 笔势飘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 《墨林快事》说他的书法:“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蔡京、蔡卞的后裔则移居仙游枫亭的秀峰、和平、辉煌等村庄。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世居临安的蔡源(字世洪)南迁;其长子蔡维孟,徙吴,居太湖洞庭西山,先后迁至武进横林,为始迁祖。(见《昆陵蔡氏宗谱》)

至明代,福建、广东的蔡氏族人开始向海外迁徙。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福建严重灾荒,漳泉两府建灾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谋生,当时同安的蔡鸣震迁徙至澎湖。据专家考证,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孙。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不少泉州、晋江、石狮蔡姓军校入台。当时,郑成功军中有礼官蔡政、掌稿参军蔡鸣雷、察言司蔡济和蔡汉襄、右卫镇蔡文,水师五领蔡仲琱、卫理蔡云、中提督右镇右营蔡穆、副将蔡恺、内司镇蔡翼、果毅后镇下司总蔡明、侍卫右协蔡智、侍卫骄翌营蔡添、果毅中镇下守备蔡兴,果毅后镇下都司蔡珀等等,许多人都留居台湾云林、屏东等地。

至清代,有更多的沿海地区蔡姓族人相继迁徙台湾。据当地族谱载: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许多书籍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云林沿革志》载:永历年间,一位蔡姓的郑氏屯弁,与蒋姓合垦于港东中里(今屏东县西势乡)。《台湾文化志》载:永历年间,龙溪人蔡振隆,入垦更寮庄。《台湾篇》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安人蔡为谢,垦于大糠榔西堡岭仔庄。康熙四十年,晋江人蔡某,与陈、郑二姓垦于大丘田西堡。康熙末年,晋江人蔡某,与黄、吴二姓垦于茑松堡鳖鼓庄;蔡廷开垦打猫东堡淦楼庄(今嘉义县属);蔡搆居于大丘田西堡,经营鱼塭。据统计,蔡姓人口是在台湾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八的大姓,近百万人。台湾的许多历史与蔡姓都有很大的因缘。如清水镇原名牛骂头,居住此地的蔡姓族人为了纪念其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入台的开基始祖晋江青阳的蔡清水,特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现称清水镇)。高林一房的蔡氏后裔迁居台湾艋;其在台湾的堂号“青阳衍派”。晋江金井塘东村的蔡氏后裔迁徙台湾,繁衍了台湾塘东派蔡氏等。也有许多蔡姓族人迁徙世界各国,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为最多。

如今,蔡姓人口较多,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列中为第4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郡望地除了济阳、汝南之外还有丹阳高平、南阳、朔方等;主要堂号有:九峰、龙亭、济阳、福谦、九贤、惟寅、承启、亲贤、贺岁、克慎等。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4省蔡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蔡姓人口的44%。

 

上一篇:苏氏源流
下一篇:江氏源流
网友分享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林氏宗亲网推荐榜
  •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世界林氏网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柬埔寨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九龍堂自治会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福建省晋江市闽南比干庙林茂光将军专栏中国林氏站长博客浙南寻亲归祖
    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東井圓佛會超级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