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詹氏的出源有多种说法:
(一)詹氏为黄帝之后。
据《路史》载,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古“瞻”与“詹”相通)者,其后裔以此为氏。
(二)詹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周宣王,本姓姬,娶姜氏为妻,生五子,长子宮涅即位是幽王、次子文侯、三子尚文出嗣杨侯、四子陆侯、五子谢侯。次子文侯,名至宏(弘),字文錄。当时,正值西、东周交替之际。文侯奉命负责城防修筑工作。“公慎谋御敌固国,西京筑城,赐爵詹侯,赐土南至于京,北达于燕,以詹国为姓。” 文侯封邑在今河间一带,史称詹文侯;其后裔以封邑为姓。因此,《姓苑》及《詹大卿体仁家谱》载:“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赐姓为詹,封为詹侯,其后有詹父为周大夫,詹嘉处瑕以守桃林塞”。
(三)詹氏为詹尹后裔。
据《百家姓溯源》载,古代时,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裔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楚辞·卜居》中有屈原“既放三年”,“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 王逸作注,说“太卜郑詹尹(稽神明也)。郑詹尹(工师姓名也)。”可见,詹尹是楚国主持的占卜的官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遗怀》一诗中说:“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谁言此数然?吾道何终塞。尝求詹尹卜,拂龟竟默默。”宋代诗人高斯得在《五月》一诗中也说:“五月出师时,老臣抱忧惧。端荚问詹尹,愿告吉凶故。”
(四)詹氏为詹嘉、詹伯的后裔。
据《姓氏考略》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但许多《詹氏族谱》认为:“古今姓氏书籍所流传如周有詹父,晋有詹嘉,楚有詹尹,郑有詹伯等等皆为文侯公衍传后裔。”(《詹姓渡台祖玉裕公族譜》)
(五)詹氏为黄帝之子詹人的后裔。
据湖南省立图书馆典藏《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载:黃帝生二十五子,其中“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阳、儇、詹人、衣、禺(虛)、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华。”
(六)詹氏为黄帝之后詹葛的后裔。
据《路史后紀》第五卷“黃帝”载:有虞氏虞舜时(公元前2255年至前2206年間),封黃帝之后的为十九侯伯。其中有詹、葛、詹葛。其后裔以詹为姓。
(七)少数民族改姓詹。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有改姓詹的。
大多数詹姓尊詹文侯为得姓始祖。詹氏得姓于河间,所以以河间为总堂号,郡望渤海。据一些《詹氏族谱》记载,詹氏的谱系为:文侯娶田氏为妻,生详、譁、谆、训4个儿子。文侯去逝后葬于咸阳。他的儿子譁,袭封詹侯,为周朝的上大夫。詹譁娶尹氏为妻,生浩、采、资、泰、显、斌5个儿子;詹显娶赵氏为妻,生韩、朝、干、乾、英、父5个儿子;詹英“周桓王林时(公元前719-公元前697年),诸侯不臣,英公率臣下景从。”他娶申氏为妻,生一子詹礼。既然,“周有詹父,晋有詹嘉,楚有詹尹,郑有詹伯等”,可见,春秋至战国时,詹姓已分布于于晋(今山西一带)、楚(今湖南一带)、郑(今河南新郑一带)等地。《吕氏春秋·重言》曾提到:“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这詹何就是战国时楚国的一个术士。詹何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据《韩非子·解老》载:智者詹何闲坐室内,弟子随侍在侧。突然有牛在门外哞哞地叫起来,弟子说:“听声音是一头黑牛,但额头是白的。”詹何说:“你说是黑牛,说对了;但说牛的额头白,却错了。白的是牛角。”于是就叫一个小孩出去看谁说得对,结果詹何更接近事实:是黑牛,而牛角用白布裹着。列子的《冲虚经》载:“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 荆筱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汨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 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 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仓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 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 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 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詹何这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的见解,成为了历代君主治国之道。唐谏议大夫魏徵对太宗说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理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詹何之后,詹姓开始分堂号。按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譜》载:詹何有4个儿子:詹衍,周地官司徒食采河间;詹韶为河东分堂祖;詹桓为河涧堂祖。詹隗,字至瑰,为河南南阳分堂祖。庐源《詹氏族谱》载:“隗公迁邓州南阳县嵩义里,妣施氏,生顒(任秦右大夫)、会(晋人使会与荀罃迎周子于京师,简王(?)悅其辞,旨授以大夫;妣郑氏,生资(仕齐)、生。列子沖灵篇:子季。”但,这四位是不是詹何之后,各地詹氏族谱有分岐。粵台的《詹氏族谱》认为这四人为詹笃行的儿子。黃冈《詹氏宗譜》则认为:“笃行公,按建安谱笃行后有司徒卫居河间;瑕后有韶居河东;何后有隗避乱迁邓州南阳;又按卓氏姓氏辨云何生二子一曰衍世居河间、一曰韶、一曰隗,一云隗为瑕公之后。”
两汉时,詹姓族人已逐渐向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迁徙,甚至已进入福建。据《福州市志》载:“建安元年(196年),占据江东的孙策,亲自引军进攻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汉会稽太守王朗战败,由海道逃到侯官(今福州)。孙策命永宁(今浙江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至侯官。侯官长商升出兵击败韩晏。孙策又命贺齐代韩晏为南部都尉,继续进攻侯官。商升素知贺齐威名,拟向贺齐投降,被不愿投降的部将张雅、詹疆所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疆自称会稽太守,准备对抗贺齐。贺齐因兵力不足,驻军观变。发现张雅与其女婿何雄争夺权力,贺齐便派人从中挑拨,促使张、何对立,“阻兵相图”。贺齐乘机进攻,大破张雅所部,詹疆恐惧,遂率众出降。王朗准备从海上南逃交州,因所部不愿同往,也向贺齐投降。从此,闽江下游便归孙氏所有。”据《氏族略》载:“詹以邑为氏。汉末、,詹疆与吴将贺齐战,死,族姓仍留居闽。”
西晋“永嘉之乱”后,江左衣冠右族八姓入闽,詹姓是八姓之一。詹姓后裔后散居邵武、建宁、泰宁、将乐一带。据黄冈《詹氏宗谱》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詹静川仕西安尉,世居南阳,因避战乱,携3个儿子:詹康邦、詹成邦、詹敬邦由河南邓县渡江而南入闽。江南各地詹姓大多为詹康邦的后裔:一支分睦州(浙江建德),一支分婺州(浙江金华),一支分歙州(安徽省歙县),一支分泉州(福建泉州),一支分建州(福建建阳县),一支分越州(福建),一支分括州。詹成邦的后裔分衍:一支江州(四川省重庆市),一支潮州(广东潮州)。詹敬邦的后裔分衍:一支嶺南(广西),一支桂州(广西),一支广州,一支邕州(广西省南宁),一支容州(广西)。
东晋太和年间(366~371年),詹康邦的第四世孙詹诜为福州侯官令居建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詹宣东晋咸安元年(371年)为余杭令;詹宣的儿子詹宏,南北朝元嘉年间(424-453年)为侍郎。据湖北的有关《詹氏族谱》载:“宏生四子俱失讳,孙十一。” 长孙詹瓘居睦州(浙江),次孙詹参居饶州(今江西波阳),第三孙詹臻居广信玉山,第四孙詹和居杭州,第五孙詹俭居江陵,第六孙詹敬为新字守居建安,第七孙詹端、第八孙詹尚迁居地不明,第九孙詹兰迁居浙江遂安,第十孙詹彪迁居交州(广西),第十一孙詹愛迁居韶州(广东韶关)。詹敬的第四世孙詹大,字元載,号黃隐,生于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陈后主陈宝叔至德元年(583年)仕官居东阳郡贊治,隋大业二年(606年)避乱歙西迁婺源。婺源的庐坑位于婺源东北乡,又名龙川,据说是婺源詹姓的始迁地。詹大为江西婺源詹氏开基始祖。次子詹节任潭州刺史录事、参军。詹节生詹子豪。但,福建《闽清詹氏族谱》载:“詹节,妣江氏,生岘、峤、嵩岱……等六子;二子峤公生子豪(建峰祖)、子杰、子俊等三子。”与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谱》相差一代。据《武夷山志》载:詹子豪“峤公長子,字世勇,仕镇南大将军,隋文帝开皇元年(589年),封平南侯;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迁居建峰武夷山,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追封魏公,妣范氏,生长信、长邃、长贤、长琮、长任、长嗣等六子”詹子豪为崇安詹氏开基始祖。
隋大业四年(608年),詹康邦的第九世孙詹希颜迁居江西上饶。据江西鹰潭《詹氏族谱》载:“自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康邦、敬邦、成邦三祖过江而南方开始有詹氏。”“自随大业四年(608年),希颜(号青隐)祖奉诏抵贵溪龙虎山,得青囊经数卷,怀至玉邑莆阳相宅而居,从此信州(上饶)开始有詹氏。”据其《詹氏源流传》载:“(詹希颜)堂弟希显迁徽州即郡所祖黄隐也。若我鹰谭之有詹氏则自彝鼎公(约1102-1186年),始公名叫冀,字彝鼎,号退翁,是希颜公二十四世孙。”“贵溪的詹氏自彝鼎公开始。”
唐广德年间(763~764年),詹祖盛自江西婺源庐源迁居庆源,为庆源詹氏始迁祖。
唐中和五年(885年)元月,河南光州固始的王绪、王潮“乃率光、寿五千人,并携吏民南奔”(《闽国史事编年》)入闽。一般说法,光、寿军佐中有詹必胜、詹缵随军而行。但也有不同说法。詹必胜应为詹大后人(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谱》以詹必胜为詹大的第八世孙),江西婺源人,似乎到光州追随王绪、王潮的可能性不大。据史料载,王绪军南奔的路线是:光州——江州——洪州——吉州——虔州——南康——临汀——漳浦——潮州——漳浦——泉州——沙县——泉州。詹必胜是不是在王绪、王潮军路过江西境域时参入军中,也没有史料证明。倒是《詹姓部汇考》记载了詹必胜加入王绪、王潮军的情况:詹必胜“因官闽中,与光州刺史王绪领军至漳州会。”同年8月,王绪军在福建漳浦时发生了兵变。因“绪性猜忌,部将有才能者,多因事杀之。”(《闽国史事编年》)于是,王潮联络军中将士,杀了王绪。“绪死,王潮代之。必胜在军中与潮弟审知善,审知荐为军校。景福初,潮遣审知收福州,至城相持日久,审知一夕,召诸军校问攻城计,必胜进曰:‘此城东北壮,西南虛,若多设疑兵,昼持其东北,預选敢死士,夜突其西南,城必破矣!’审知称善,擢必胜为先锋兵马使,领军攻其西南,越二日城陷,必胜冒,矢石先登,沒于城濠。审知甚悼之,殡于州城西南,而奏其功,赐廟額曰奉忠。”(《詹姓部汇考》)詹必胜是景福二年(893年)攻破福州城时战死的,他的族人也就落籍福建。据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谱》载:詹必胜有二子:长子詹之永,字以言,号平园,生于唐咸通九年(868年),乾宁五年(898年)任行军总管,葬平园;次子詹之练迁浙源察关。
詹缵从河南随王绪、王潮军南下进入福建。据福建《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记载:詹缵随王绪南下,看到王绪“猜忌好杀”,就“托疾辞去”,“退处丘陇”。王审知都督福州时,屡征詹缵,不起。如果,依《清溪詹氏族谱》的说法,似乎詹缵与詹必胜没有什么关联。因为,詹缵是自接来自河南固始,属河南南阳詹氏。可是,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谱》有另一种说法。该谱将詹缵列为詹必胜的裔孙,既为詹之詠的儿子。河南固始《詹氏族谱》也有类似说法:詹之泳战死后,其子詹仁昌隐居光州(今潢川)南之高店。詹必胜的长子詹之詠有5个儿子:长子詹仁敏,字伯愚,号长鬚,生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有8子;次子詹仁美迁鄂州;第三子詹仁諤情况不明;第四子詹仁昌,讳缵,有3子;第五子詹仁瑞。两种说法比较,前者较为可信,既詹缵是从河南直接迁徙福建的。
詹缵“托疾”离开王绪、王潮军应是唐光启元年8月左右,既王绪、王潮军到达漳浦时。他感叹:“生逢离乱,厌闻尘世之干戈;时服宠荣,若负终身之芒刺。回首家山云尽处,放怀丘壑月明中。”(见《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于是,他带着家人隐居于仙游植德山下。詹缵有几个儿子,各谱记载不一,有说原先有富子、富孙、通远三子,隐居仙游后又生世隆、世修二子;也有的说詹缵只有3个儿子:长子文增(号世隆),次子文竦(号世修)第三子承昌。(见台湾《詹姓渡台始祖玉裕公族谱》)詹世隆有2个儿子:詹敦仁与詹敦信。詹敦信随父祖一起隐居在仙游植德山下。詹敦仁自己隐居晋江,闭门读书。詹敦仁(914~979年),初名雄,字君泽,号清隐,史载,称其“幼聪敏”;“幼己佩于师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见《清隐先生传》、《清溪詹氏族谱》)。王昶时,授他为文林郎、士曹禄事参军、兼摄皇城司事。詹敦仁继承祖父詹缵的退隐志向,“三辟不就”。王昶派使者带着官袍与笏版造门强请,又加授秘书省校书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勉强接受。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应留从校节度使的条件,去监小溪场。他发现小溪场这个地方土沃人稠,舟航可通,于是建议在这里设置县制。他成了福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在治理开先县时,办教育,兴农桑,修河堤,植树造林,仁民爱物,政绩卓著;而且,他不同于一般官吏,不追逐名利,不谋取权势,不贪财,不奢侈,为官清白,洁身自好。他把《周易》看作一部“洗心经”,在《自得吟》写道:“盈虚消息自能明,遁世曾无怨闷情。若问儒生何所有,胸中原有洗心经。”因此,他深受民众拥戴。他更不不贪图荣华富贵,当小溪场改建开先县成功后,就推荐下属王副监自代,主动退隐于县西百余里的佛耳山。王君置酒挽留他,他作诗告别说:“平生出处顺天时,仕止常师孔仲尼,尺短寸长先训在,不须端策拂吾龟。”“可仕则仕,可止则止”,是孟子遣训,他身体力行。在佛耳山,他修建了清隐堂。詹敦仁以自己的修身,影响当政者,成为一代大儒。据《清溪詹氏族谱》载:詹敦仁弥留之际,索清禅画像,亲手题下:“清者其形,隐者其迹;千古虚名,一朝过客。袖手西归,风清月白。”安溪詹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其后裔播迁福建全省各地,以至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詹敦仁的遗风也影响着詹氏族人。詹敦仁的儿子詹王非有文才,能诗,隐于凤山,号凤山山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曾向朝廷举荐他,他固辞不就。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詹学传,字成宗,号正锋,原籍江西广昌,为避战乱,携家人南迁,先寓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随后又迁居广东大埔长窖村。詹学传生有2个儿子:长子詹黑龙,次子詹白龙。南宋末年,詹白龙的后裔詹东潞(号维明),从广东大埔迁移至广东海阳县陈塘堡。詹东潞经过三次迁徙,最后选定上饶堡之西瓜园(今饶平县饶洋镇)为居住地,劈山建宅,垦荒造田,繁衍上饶詹氏一族。据《饶平县志》载:詹东潞“倡明经学,教授生徒,为五经博士,其门下多明经之士,时潮士赖之。”其后裔遍及饶平新丰、建饶、九村、饶洋、上饶、上善等客属山区镇及广东的澄海、潮安、揭阳、潮阳、普宁、惠来、丰顺和台湾等地区。另据萧山马湖《詹氏宗谱》载:宋代,詹纯(字玄龙)迁居浙江萧山县,为萧山马湖詹氏开基始祖。
北宋末,詹百一自婺源庆源迁居休宁流塘。(休宁流塘《詹氏家谱》)
南宋时,福建崇安詹氏繁衍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且人才辈出。著名词人詹师文、名宦詹渊都是其后裔。詹师文,字叔简,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授婺源尉。因捕盗有功,他被调任江西宪司检法官;以治狱无冤之功,再调江西提刑司检法官。詹师文告老还乡后,以词赋传名,成为南宋的一大词人,著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詹渊也是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他“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当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的说法。詹渊累迁监车辂院。南宋时,詹慥从福建崇安迁居浦城,繁衍发展为浦城詹氏一支。据浦城《詹氏族谱》载:浦城詹姓始迁祖詹慥,行景一,字应之(宋),詹康邦于西晋大兴元年(318年)由河南邓州始迁福建崇安,詹慥南宋始迁浦城。詹姓在浦城很快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著名大学者詹体仁就出之其门。詹体仁(1143~1206年),字元善,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授晋江丞。经宰相梁克家举荐,詹体仁被擢升为太常博士,摄金部郎官。光宗即位,詹体仁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司农少卿。他曾奏免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他从少就学于朱熹,讲质经义,博览群书,自天文地理、卜筮、医药、百家杂说,无所不通。《宋史·詹体仁传》评价说:其学“以存诚镇独为主。”他主张为官应尽心平心,“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坚守朱熹性理之学,曾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宋元学案·沧州诸儒学案》)詹体仁对朱熹之学在南方的传播起一定作用,著有《詹习农集》、《庄子解》、《象数总义》等。
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河南等地。洪武二年(1369年),湖北麻城詹斗星携5个儿由四川入黔。其次子詹尚文居綦江,第三子詹尚进居长寿,第四子詹尚洪居合江,第五子詹尚伦居永川,第七子詹尚贵居筠连;后裔遍及各地。贵州赤水詹氏尊詹斗星的父亲詹汝春为先祖。洪武十四年,詹嗣宗奉旨征南。大军从四川经毕节、镇雄南下,平定云南后,戍守屯垦。詹嗣宗定居贵州的詹家屯。詹嗣宗有3个儿子:即詹天爵、詹天秩、詹天叙;其后裔分布安顺等地;詹嗣宗为贵州安顺詹氏开基始祖。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廷实行“填南”政策,江南詹姓族人随大批江南子民一起迁移至云贵川三省。明太祖起,原籍浙江严州府建德县的詹齐寿奉旨官居蜀南为奉政大夫而入籍四川筠连,为筠连詹氏开基始祖;其第五世孙詹胤昌曾奉命提督十三省学政,奉使册封高丽国王。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贵州詹氏出了一位杰出人物——詹英。詹英(1413-1484年),字秀实,号止庵,明朝贵州卫(今贵州贵阳)人。正统三年,詹英考取举人,授会川卫(今四川会理一带)训导。他上疏言边务十三事,被英宗皇帝采纳。时值,云南麓川思任发叛乱。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想炫耀武力,“示威四海”来提高个人威信,借以震慑朝中的反对派,命兵部尚书王骥等率15万大军远征平叛。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王骥先后三次征麓川。因王骥治军无方,贪婪腐化,苛扰地方,乱杀无辜,残害人民,所以都无功而返。但,王骥不仅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加官晋级。詹英知道情况后,义愤填膺,不顾个人安危,上《陈言征麓川略》疏,怒斥王骥等贪婪腐化、残害人民,要求将王骥等拿送司法,明正其罪。王振包庇王骥,反而把要将詹英派往王骥军前“效力”。詹英也只好匿身民间了。后来,詹英出任过云南河西县教谕,未几辞官归隐,以琴书诗酒为乐,著有《止庵集》。
元代,詹岳从徽州新安婺源县庐源迁居浙之兰溪源潭。(兰溪源潭《詹氏宗谱》)
明代,江西、广西的詹姓族人迁徙广东。詹天赐(字逸安)中进士敕封文林郎,任东莞知县。詹天赐原居江西鄱阳;其父詹衡官任簿正,居鄱阳城南。詹天赐的儿子詹勖之,进士出身,为东莞正堂知县,因治海寇有功,而御制“奉旨崇祀邑名宦”;其孙詹复阳,也是进士出身。詹天赐的后裔子孙衍布东莞(明时含香港)、宝安(含现深圳)、吴川(现湛江)、阳西、电白、高州、化州、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海南、合浦、南洋、安南。粤中、粤西和合浦的大多数詹姓族人多为詹天赐支派。广西迁徙广东的詹姓族人大都分布在灵川、荔浦、博白、合浦、贵港等地。詹畅为荔浦县詹氏始祖。詹分鲁为荔浦县荔北詹氏始祖。詹法纪为博白詹氏始祖。
明至清,广东、广西、福建的詹姓族人陆续迁徙海南。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原籍广西桂林灵川的詹祥被赐进士出身,出任文昌知县,后又落籍文昌,成为詹氏入琼始祖。清顺治三年(1646年),福建莆田的詹士贤任镇南关将军,落籍于琼。海南詹姓主要聚居地在文昌、琼海、海口等处。清时,又有海南詹姓人移居南洋。
明至清,詹姓族人也逐渐向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辽宁、内蒙、甘肃和宁夏等省扩迁。
清代始,詹姓族人开始向海外迁徙。
康熙末年,饶平的詹志道、詹义友入台湾彰化员林林厝里开垦。据饶平《饶平詹氏世系》(手抄本)载:詹志道、詹义友是詹学传后裔,为“伯善公长房宗宏派下第十四世裔孙(春字辈)。” 饶平詹姓族人入台的人还不少,有第十四世孙詹春枝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迁台湾垦台中东势;詹春怡于清乾隆中叶迁台湾垦彰化竹塘。十五世孙詹時南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迁台湾垦台中丰原,后移垦台中东势;詹時禄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台湾垦苗栗市;詹尚璥于清乾隆中叶迁台湾垦苗栗公馆。十六世孙詹来恩、詹来善于乾隆中叶分别迁台湾垦苗栗公館、台中丰原。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年(1820~1821年),广东饶平的詹玉裕携胞弟詹玉包渡海入台。詹玉裕(1796~1880年)原籍广东饶平县元歌都西门乌石山乡(现饶平县新塘镇乌石山村)人,有8个儿子:詹其佛、詹其茍、詹其明(出嗣新埔詹刚义)、詹其彩、詹其木、詹大滿、詹其番、詹細滿;其后裔遍布台湾各地。詹玉包无嗣,其名下财产由詹玉裕派下全体裔孙继承。因此,詹玉裕的后裔遍布台湾各地。同期,福建尤溪詹氏族人也相继迁徙台湾。福建尤溪詹氏开基闽清后播迁至兴化、福州、汕头、香港进入台湾等地。仅台湾的台北市、台水县、新竹县、桃园县、漳化市、台南县、基隆市等地,就有约詹氏后裔10万余人。台闽地区成了詹姓族人新的比较集中的居住地,总人口数达13万余人,排名第37位。
如今,詹姓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其郡望地有渤海、河间,主要堂号有河间、奎光、洁身等。詹姓人口在中国姓氏排行中列第15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主要以湖南、台湾、四川三省为多;三省詹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的50%。
二、入明与定居
东晋“永嘉之乱”后,詹氏南迁入闽,后裔詹体人从朱熹学理学,留居邵武;其后裔分迁明溪、宁化、清流。宋末,詹氏后裔迁长汀、永定;后迁广东省的梅州、长乐、惠阳。(见《客家风情》一书)
唐中和五年(885年),河南固始的詹缵随王绪、王潮入闽。军至漳浦时,义军发生内乱。詹缵“托疾”离开王绪、王潮军归隐山林。据尤溪《詹氏族谱》载:詹缵“从福州侯官县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新阳镇卫生院旧址),与杨、余二姓同居。于五代十国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肇基四十九都高士石龟(今尤溪新阳镇高士村)。公携三子,长名富子、次名富孙、三名通远,为尤溪詹氏始祖。” 詹姓主要分布在新阳镇高士村刘坂、中洋村的德州、夏阳村西湖和仁宅自然村、登山村汝盂、大建村、中心村泽水、双里村、碗厂村、溪坂村溪口。新阳詹氏后裔也迅速向尤溪县各地以及外地扩衍: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高士詹氏第七世孙詹小四迁居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第十二世孙詹宣、詹满之子詹小五分别迁居尤溪县城关镇小桥村、西城镇后铺村。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第十三世孙詹壬八迁居五十都九重山。北宋宣和四年,第十三世孙詹壬七迁居大田县太华镇万湖村。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第十四世孙詹文炳之子詹庚一迁居大田县梅山乡梅山村。南宋绍兴十年,第十三世孙詹壬六之子詹庆六迁居沙县高砂镇高砂村。南宋绍兴十六年,第十四世孙詹小二迁居尤溪县管前镇皇山村(初石坑)。南宋绍兴二十年,第十四代孙詹小四迁居尤溪县管前镇西溪口村。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氏第十五世孙詹太九迁居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小坂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第十四世孙詹敬大从夏阳村仁宅迁居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第十六世孙詹甲乙迁居尤溪县管前镇东上村湖上、皇山村真地洋。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詹小大(字正明)、詹十四(子观文)、詹庆十三从尤溪新阳的高士下寮迁居高士村的刘坂上道、大园后格山、石龟车碓头。詹小六(字辛利)从高士村下寮迁居夏阳村仁宅西湖。詹庆口从高士村下寮迁居中心村泽水。詹小三(字秀公)从高士村下寮迁居大建村;其后裔由大建村迁居双里村;民国5年(1916年),大建村一支詹氏迁居溪坂村溪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詹辛利的裔孙詹永茂从夏阳村西湖迁居登山村汝孟。詹开一的第八世孙詹大楠从高士村刘坂上道迁居中洋村德洲。明正统十年(1445年),詹开二的第十一世孙詹日鼎从刘坂上道迁居中洋村德洲自然村黄路口。
唐末宋初,詹大德从河南省河涧县迁居福建省福州市闽候;后唐庄宗元年(923年),其第九世孙詹夏候从闽候迁居尤溪四十都石龟(现新阳镇高土村)。明嘉靖八年(1530年),新阳高土詹氏第二十二世孙詹小五(又称亮)随母迁居二十七都后坑村;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居今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原籍江西广昌的詹学传,官为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因主战被贬出朝廷,携家人南下避难,寓居于宁化石壁村。不久,詹学传又携两子迁居广东大埔长窖。崇安詹体仁从学朱熹留居邵武;其后裔迁居明溪、宁化、清流。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詹小四从尤溪高土迁居至现大田苏桥。(见大田苏桥《詹氏族谱》)元天顺元年(1328年),又有詹庚一从尤溪夏阳迁居现大田秀岭。(见大田苏岭《詹氏族谱》)
元末明初,游民詹一郎迁居泰宁新田真公岭;其子詹真后迁居泰宁长庆坊。(泰宁里地《曹氏族谱》)
明嘉靖三年(1524年),詹宜从福州侯官(现闽侯县)迁居尤溪梅营村的梅营,为梅营詹氏开基始祖。詹宜有二子:长子詹文崇、次子詹文奕分为二房。同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新桥高士詹氏第十三世孙詹公同叔父詹源茂从新桥高士移居尤溪城关小桥;后又由詹庆一从城关小桥迁移至台溪的洋尾王宅,为洋尾詹姓开基始祖。洋尾詹姓已有545人,主要分布在洋尾的王宅、坂头、水砚头,对坑自然村。
明嘉靖年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詹带溪从尤溪十四都栗仔坂(现西滨镇刘坂村)迁居尤溪西滨下墩新村。
明朝末年,漳州长塔詹氏第十一世孙詹阿脾迁居尤溪。据漳州象湖、长塔的《詹氏族谱》载:元末明初时,福建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的第十二孙詹寿二入赘杨美陈家,生3个儿子:长子詹四二承继随父迁回仙游大圳岳;次子詹四三的后裔詹璇畴放鸭移居长塔村上坑盂;第三子詹四四迁居象湖村。詹阿脾即为詹四三的第十九世孙。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尤溪新阳高士石龟一支詹氏迁居尤溪西滨刘坂村。
清代,詹敦仁的第二十九世孙詹风端、詹风江兄弟从安溪县上华乡多卿村迁居永安西洋,为西洋詹姓开基始祖。后来,有少数部分后裔迁至大田县桃源镇安和村。(永安西洋《詹氏家谱》)
民国初,詹学传长子詹黑龙的后裔从广东大埔迁居明溪县夏坊李沂坡坊村。据明溪夏坊。(见明溪夏坊《詹氏族谱》)
三、迁移
五代后期,尤溪詹氏开基到闽清;此后又分支两条:一条是开往广东—琼州(海南岛)—新加坡(吉隆坡)—马来西亚(砂罗越、实兆远);另一条是从闽清开基—兴化—福州—汕头—香港—台湾等地。
南宋初,原居宁化石壁的詹学传携两子迁居广东大埔长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