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邹姓源出有五:
(一)邹氏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驺氏之后所改。
据《史记·东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古代,驺亦作邹。
(二)邹氏出自子姓,为商纣王微子启之后,以邑名为氏。
春秋初,周平公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于商丘。微子薨后,他的弟弟微仲继位。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至宋愍公时,他的孙子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采食于邹邑(今山东邹县),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所以称此支为山东邹氏。
(三)邹氏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后裔挟(曹姓)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说文解字》及《姓氏考略》载,上古时的邾娄国为颛顼帝后裔曹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今山东省邹平县)。邹被楚灭后,邹国子民以国名姓,也称之为山东邹氏。
(四)邹氏为蚩尤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拾遗》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遗民至邹屠(今河北省逐鹿县附近),其子民以地名为姓称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氏和“屠”氏。
(五)其他少数民族有邹姓。
满、回、土家、苗等族均有邹姓。
据《史记·殷本记》载,春秋初,周平公封殷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宋愍公之孙考父采食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所以称此支为山东邹氏。所以,《邹氏家乘》有“以邹系姓、肇于考父”的说法,认为“原夫邹鲁地也”。历史上有邹、孔同源一说。考父有个儿子名嘉,字孔父,曾任宋国的大司马。宋国太宰华督为夺其妻而杀了他。孔父嘉的儿子木父金逃到鲁国避难,以“孔”为姓。木父金的孙子在鲁国大夫孙氏的采地防邑为宰,人称防叔。防叔的孙子名纥,字叔梁。叔梁纥曾任鲁国鄹邑之宰(在山东曲阜东南)。他只有一个拐脚儿子。叔梁纥怕自己的后嗣不昌盛,便将同宗孔正稚的次子曼父过继为嫡嗣,让他和孟皮一起住在邹城,并以食邑“邹”为姓。曼父后来就被邹姓子孙尊崇为得姓的第一世鼻祖。叔梁纥晚年又娶妾,生一子,就是孔子。曼父与孔子谊属兄弟,所以后人认为邹姓与孔姓同源。
战国时,曼父的第四世孙邹忌迁往齐国临淄。邹氏出了《史记·孟荀传》所说的“三邹子”(邹衍、邹奭、邹忌)。邹忌是著名的政治家。战国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不久,他以鼓琴游说齐威王。他说:“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弹得“大小相益”,“复而不乱”,琴音就协调好听,“治国家而弭人民”是同样的道理。齐威王很赏识他,三个月后就授给相印。邹忌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因此,邹忌被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邹忌的讷谏精神为后裔子孙所敬重,邹氏以“讷谏”作为堂号。比邹忌稍迟一点齐国的邹衍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尤其精通阴阳学。他“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于是便创立了“五德终始”学说。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理论来解释时世之衰盛更替,要当时淫侈的王公“必止乎仁义节俭”,王公们“初见其术,惧然顾化”。他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哙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齐闵王野心大,又骄暴。据《盐铁论·论儒》载:“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 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邹衍也离齐入燕。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 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史记·孟荀列传》载: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所以,邹氏以“碣石”为自己的堂号。邹衍的著作很多,《史记·卷七十四》说有“十余万言”,但皆已散佚。邹奭(临淄人),采邹衍之学术以记文,把语言修饰得如雕镂龙文。齐人对他们俩人称颂不已,曰:“谈天衍,雕龙爽”。
西汉初,邹阳(齐国人)以文辩著称于世,与同时代的枚乘齐名,人称“邹枚”。文帝中期,邹阳与著名赋家枚乘、严忌等先后应聘至吴国。吴王濞招致流亡,延揽贤士,久蓄异志,谋夺帝位。邹阳微有察觉后,便上了著名的《谏吴王书》,书谏吴王,加以劝阻。吴王不听,邹阳即与枚乘、严忌离开吴国,到了“招延四方豪杰”的梁国。羊胜、公孙诡忌阳之才,进谗于梁王。因此,邹阳被下狱论死。邹阳恐身死而事不明,为后人所诟病,于狱中上梁王书,以自我表白。这就是著名的《狱中上梁王书》。梁王读过邹阳上书,很受感动,马上释其出狱,并尊为上客。《汉书·艺文志》将邹阳列入纵横家,著录文章7篇,今多亡佚,《史记》、《汉书》本传载有《谏吴王书》。邹阳稍后有邹长倩。《西京杂记·卷五》载:“公孙宏以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为国士所推尚为贤良。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着冠履以与之。又赠以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公孙弘不解其意。邹长倩说:“扑满以土吞金,只进不出,自以为得意,却不知吞饱金钱之日,也就是自身被砸烂之时。”公孙弘由此明白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既要知进也要知退,既要聚积也要散施的道理,从内心感激邹长倩对自己的告诫。至两汉,邹氏聚住地从山东扩衍至河南的邹坊、襄阳、雍州、衡州等地。西汉初,曼父的第十二世孙邹慎由齐国的临淄迁徙至淄川。后来,曼父的第十七世孙邹廷出任襄阳令,举家从淄川迁居河南的襄阳。河南邹氏就此繁衍为邹氏一大支系。第二十八世孙邹湛又从襄阳迁居河南的新野。
东晋时,第二十八世邹仁流从新野迁居雍州。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位于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魏晋后,邹姓开始南徙,避难于江南一带。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邹显威被封为关内侯,从雍州迁徙至江西,成为邹氏入江西始祖。邹远裔入南梁为光禄大夫。南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邹远裔也举家迁居于南京。邹杰也出任南京总兵,为官定居。一时,江苏南京为邹氏云聚之地。
至唐代,河北范阳邹氏一跃成为大族。唐武德三年(620年,有谱作天授二年),曼父的第三十七世(有谱作第四十三世)孙邹全哲官拜幽州统制,食采范阳(今河北涿县)。邹全哲,字可信,号阿平,小字阿蛮,武德三年官拜幽州统制,领兵镇幽州,食邑范阳。此后,子孙世居范阳,成为当地人仰望的显贵世族,迅速发展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之一,人称“范阳堂”。范阳也成了邹氏最为著名的郡望地。北方邹氏族人加快了向江南迁徙的步伐。第三十八世的邹宗器出任江西抚州刺史,举家卜居抚州。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邹氏军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落籍于漳浦一带。贞元末年(805年),安徽当涂的邹垣迁徙至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又举家入闽;其后裔分衍于福建的邵武等地。元和十三年(818年),邹凤炽任巡御史大司马,迁居江西奉新县。太和二年(828年),邹松垣封桂里状元大夫。嗣历数朝,子孙三代簪笏相望,食邑江西。他的胞弟邹松柏迁居福建的宁化石壁。唐末,邹伯武出任湘潭节度使,移雍州留守,解职后归洛阳,卜居河南光州固始。同期,又有河南光州固始人邹磐、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邹勇夫,生于河南固始,为曼父的第五十世孙。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后,封邹勇夫为尚书左仆射,镇守南唐入侵闽越必经之道的归化镇(今泰宁)。邹勇夫成为福建泰宁的开泰始,更是泰宁邹氏的开基始祖;其后裔遍及福建、江西、广东各地。
至宋代,江南的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湖南等省成了邹氏最为活跃的繁衍区域。北宋时,邹异举明经,官拜威武军节度使,举家卜居福建的长乐。大观四年(1110年),邹希尧中进士,任江西吉州知州;后裔邹孟敬于明天启年间(1621~1327年)迁居广东的龙川,后裔转徙至广东的兴宁。宋代,福建泰宁的邹氏最为风光,可谓“甲第蝉联,簪缨弗替”。北宋庆元二年(1196年),泰宁邹氏的邹应龙状元及第。相隔6年,他的两个堂弟邹应磷(字景周)、邹应博(字景仁,号朴庵)分别于嘉泰二年(1202年)、 开禧元年(1205年)高中进土。紧接着邹应龙的长子邹恕和第四子邹恭又双双高中。邹氏在当地的声望是可想而知的。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邹殿八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邹殿八有5个儿子,后裔散居闽粤各处。南宋末至元初的战乱,泰宁邹应龙的大家族(13个儿子)也进行了大迁徙,进入广东的就有三路:邹一郎经闽南入归善(今惠州);沨四郎裔孙经江西进入南雄珠玑巷;邹二郎、邹三郎、鸿五郎、毅六郎、殷七郎、殿八郎、邹恕、邹惠、邹恭志等派系,先后由福建长汀四堡迁入广东大埔,第四世以后经兴宁、龙川、五华迁至紫金。邹氏家庭物后裔遍及了福建、广东、江西数省。
明初洪武年间,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两省的邹姓纷纷渡海到台湾发展。入台的邹氏族人主要居于台湾的台北、新竹、苗栗,以及南投等地。目前,台湾的邹姓人口在台湾姓氏人口中列第80位。
邹姓在长期的繁衍与迁徙中形成以范阳为郡望地,范阳堂为总堂,分堂有:东鲁、碣石、讽谏、清隐、桂馥、三古、九文、敦睦、振熙、太和、永诜、回春、花萼等。如今,邹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六省为邹姓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8%。邹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排行中列第67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3%。
二、入明与定居
唐德宗时(780~805年),邹风任临川刺史,因家宜黄;北宋初,他的第四世孙邹汶迁居江西南丰,一郎等人入居宁化招贤里。(见万芳珍《唐宋元时宁化的江西移民》一文)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邹凤炽任巡御史大司马,迁居江西奉新县。邹凤炽之子邹清献有两个儿子:邹松恒、邹松柏。次子邹松柏迁居宁化石壁。
中和五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的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接受后梁的封号,为闽王。他封邹勇夫为尚书左仆射,镇守南唐入侵闽越必经之道的归化镇(今泰宁)。邹勇夫举家到归化镇时,“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十分荒凉。邹勇夫到任后,立即征剿土匪,维护地方安宁;广修房舍,招纳流民,开荒种植,发展生产,建立家园。归化镇很快变成了 “人物蕃,田野辟,相安无事”。归化人感恩邹勇夫开疆辟土,保境安民的功绩,尊他为开泰始祖。邹勇夫之子邹相遂家于当地,繁衍成当地双枝并茂,人丁昌炽;又涵濡孔孟德教,家学渊源的“邹鲁之风”一族。
北宋庆元二年(1196年),泰宁邹氏的邹应龙状元及第。他有13个儿子,分衍广东、江西、福建各地。
宋代,邹元大从江西南丰迁居建宁,再徙三坊(宁化水茜张坊村境);后裔分衍宁化水茜村。据江西《石城县志》载:清代,宁化邹氏迁居石城龙岗。
南宋末,邹六郎自江西迁居建宁洛阳、邹家坊,为建宁邹氏开基始祖。其第三世后裔有部分迁入江西的石城,并播迁建宁县城关、水南、沙洲等到地。
宋末,邹十一郎从长汀双泉乡迁居清流黄石坑;后裔分衍于清流的鱼龙岗、龙津、嵩溪、余朋。
2004年,尤溪坂面乡厚禄坪村四科亭自然村的邹姓族人迁移到尤溪西城新村定居,并于2005年底在潘山龙船坑建立祖祠。
三、迁移
宋初,邹勇夫的长子长孙邹克俦等回归河南故里;次子邹瑢的重孙邹长玕登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举家随任外迁。泰宁邹勇夫的第十世孙邹武(字孝先,邹应龙之堂叔)早年外迁于福建漳州,以生员选拔入京师国子监就读后,举出任江西泰和县尹,改任云南大理签判;后他辞官回泰和,举家迁徙至湖南衡阳高汉定居。邹武有3个儿:长子邹希可落户新化,次子邹希贤迁居祁阳,第三子邹希圣留居衡阳。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汀州盐贩晏梦彪起义,攻陷泰宁县城。邹应龙举家避难东阳。逃难中,邹应龙之子六郎、七郎、八郎与家人失散,遂定居鳌峰山麓(今属福建连城);其后裔分衍至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数省以及东南亚国家。
|